父母的养老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898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有没有听错?
  94岁的母亲,为自己,也为92岁的父亲,提出此愿望。
  我们一起面对现实:父亲的帕金森病让他行走艰难,生物钟日夜颠倒,一不小心还会在家跌倒,有时跌出血,好在没伤到骨头。母亲脑健,但心脏偶感不适。他们要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一个陌生的环境,摒弃家人的全天候照顾。母亲坚信,养老医院必有负责任的医生和专业看护,更有利于他们米寿之后的“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母亲说:“我们的幸福,绝不能再建立于后辈艰辛的劳累之上。”
  父母亲相濡以沫,情感深厚。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地,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终是去了。
  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自由”突然失去。因怕他摔倒,不能随意走动,倘一人行动,护理的阿姨会惊呼阻止;睡觉的床有高高圍起的护栏,他视之如手铐脚镣,火气忒大,对其踢打,以致血压攀高;还抱怨晚上给他使用“尿不湿”,指斥阿姨态度“法西斯”……
  此时,我们4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互觑: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
  感谢母亲,一如从小对我们的理解、大度和照护,现在依然那么思路清晰、通情达理:“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环境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一起去为父亲做“心理按摩”。
  我们常去探望。
  那天,我带父亲到养老医院隔壁的一间房,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老太。她曾是大学老师,84岁。一问,竟不是病人,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的丈夫。一个人,几年如一日。她贴着父亲的耳根说话,很柔声地请父亲安静:转变自己,面对现实,想自己的幸福,认识到子女出于无奈也出于孝敬,将他送到这里。她说:“我也想进住养老医院,但没床位,身体条件不够格。但我必须天天来。”父亲仔细倾听,说了句“你讲的有道理”之后,抱怨减少,似在慢慢平复心情。
  再一日,我去看父母亲,给他们吃我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肉饼子炖蛋、冬瓜,还有大骨头汤。然后我推父亲的轮椅到楼下花园廊道,和他谈心,去运动小区,给他看运动器材并做示范动作,父亲竟垂下眼睑打鼾了。我赶紧将他推回病房。觉醒了,他的精神也来了,自己走路,我在一边微微搀扶,他甩开我的手,碎步挪到一墙之隔的母亲病房。父亲说:“这样才好,动了,锻炼了。”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走路,摔了不好。”父亲反过来说母亲:“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倒走的。”那天他们两人说了许久的话,都大声,都耳背。
  其实入院前,医院给父母做检查,告知母亲,虽然你年纪大,但状况不错,可以不住院。母亲摇头,指我父亲:“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着要回家。父亲问母亲“:你到底怎么想?”母亲平静如止水,轻拍父亲脸上银白的拉碴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显得木然,低头,无语。

  一切都不易。
  那日,父亲大解,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过程从生疏到圆满完成。父亲突然说一句:“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而在给父亲擦洗时,又有新大陆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露出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愧死了,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
  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晴朗的日子里突降暴雨倾盆。
  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没一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因为心情放松睡眠好转。“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医院传来消息,则让我们所有的人遭受闷棍似的重击:不是父亲,是淡泊乐观的母亲,在医院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
  所有家人一起急速赶往。
  见到了痛苦的母亲,见到了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说是她大意了,真大意了,两只手握两件东西,一个茶缸,一个水瓶,没支撑,转身一滑,轰然倒地了。和护理的阿姨无关,更与护士和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
  所有护理她的护工、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不仅仅因为她们获得母亲的“百分之百无责证明”。
  惊动了父亲。他过来,看着躺卧床上的母亲,厉声问我们:“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围起来看她?”
  母亲骨折后的两天,即刻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髋关节。全身麻醉,这是94岁的母亲必须要过的艰难的坎。她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但所有的人极度担心。
  最初的方案是选择保守治疗,母亲闻之点头。转瞬医生一致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的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点一下头。但要求我们术前术后对父亲都“封锁消息”。母亲曾对我们说过:“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现在,我们又一次见识到母亲积极的镇定,所有最终的风险性选择都一概自己承受,并迅速坦然面对。医生术前的一句话:“这开朗健康的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让我们始终对母亲保有乐观和信心。
  5天之后,母亲终于回家,回养老医院的家。此刻,她才将发生过的所有的紧张不安和承受的肉体痛苦,有点撒娇意味地尽情吐露给我们,唠唠叨叨长达几小时。
  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养老医院的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父亲和母亲的“劫后团聚”,没有太多动人场景。不流眼泪,但有握手,相看两不厌的样子。父亲握住母亲的手,是轻轻地握住。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地抖动,但那天不抖,母亲躺在床上,他的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伸出来的左手,握得长久。然后我们请父亲坐定在母亲床的右边。这时母亲的右手从被子里伸出来,很自然地握着父亲的右手。
  又过了一段时间,是秋日的一个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很满足,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我其实早就清楚你母亲动了大手术,你们以为我不晓得?我可是长时间在大医院里做的……”
  哦,这桂花的醇香!
其他文献
处在快速变化和频繁改革中的中国大学,各种矛盾相互缠绕,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只要看一看如今的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我们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如院校合并、学科分合、职称评聘、学术评价、教学评估、业绩考核、住房分配等,都会引起激烈争议。有些争议甚至激烈到了影响学校稳定的程度。  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争议?仅仅宣称“在一个利益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争议是在所难免的”,或“转型期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时隔5年中国再次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受表彰者中不乏女性身影,她们有的是巾帼科创典型、有的是村妇联主席、有的是潜心做慈善的女企业家、有的是扎根一线的环卫工人……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她们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不平凡的梦想,用奋斗铸就光荣与幸福。  正如习
师之本 德为重 明于心 施于行  尚师德 讲修养 铸师魂 塑形象  乐奉献 履职责 忠于党 爱祖国  学政治 提觉悟 法与纪 谨遵守  立宏志 育英才 显身手 展风采  爱集体 主人翁 校为家 心在公  教有法 导有方 素质高 学识广  知理论 懂科学 通规律 晓策略  敬其业 精而专 治其学 谨而严  钻教材 细熟深 研教艺 巧活新  基本功 刻苦练 说与写 务规范  日有学 学不辍 与时进 永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增强学生的认知欲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从备课到上课、从开头到结尾、从提问到举例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兴趣着想。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参与方式,尤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课堂讨论、启发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
自打儿子懂事起,我就引导并鼓励他讲出一天中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与他分享喜乐,排解哀愁。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小少年变成半大小伙子,我们的谈话范围越来越广,谈话内容也越来越深刻了。   “妈妈,数学老师脾气太暴躁!她提出问题就让同学回答,要是谁回答不出来,就等着她冷嘲热讽吧!同学们都害怕她提问,老师怎么能那样子,真是!”一日饭间,儿子谈起了他对老师的感受,颇有愤然之色。   “儿子,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老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如同电脑的CPU,它越进步能力越强大。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培养新世纪劳动者、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素质。  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所
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把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并朝着外界和自身所期望的目标奋斗的过程。  “课堂教学激励是一门艺术”的教育观念由来已久,在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发展史中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题,以及古希腊
乌云遮日送母安,  慈母秋冬北山眠。  冬去春来复思念,  梦中常与母相见。  昨夜宠溺抚儿脸,  问寒问暖问健康。  叮嘱疾病紧医治,  三餐规律勤锻炼。  转身下厨做美餐,  复又为尔烙烫饼,  含笑不语忙操作,  瞬间美食一餐桌。  大聲唤母一同食,  惊醒方知思母梦。  慈爱之情犹回味,  深夜枕上泪涟涟。  儿时音甜声清脆,  母喻尔是百灵鸟。  忽闻母想百灵声,  愿化百灵枝头鸣。  
栏目主持人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它。尽管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农学家百般劝说,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农民们就是不愿意引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受国王的特准,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身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夜晚,看守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 
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中。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媒体的报道,“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