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中。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媒体的报道,“80后”这股强大的势力已经在中国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写手大多在中学就崭露头角,那么“80后”青春写作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一
“80后”青春写作的领军人物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都是通过新概念大赛被发掘出来的。韩寒的《杯中窥人》、郭敬明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最后的校园民谣》、张悦然的《陶之陨》等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才情获得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这些作文体现了“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写作概念,一度被认为是远离作文病象、回归写作本真的力作,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观历年高考作文,不乏抄袭、拼凑、乱造之作。这些“病作”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折射,或投机心理作祟,或作文源头不畅,或写作投入不足。师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走高考作文的捷径上,总以为自己掌握的独门秘笈会显灵,梦想一通百通,从而胜利闯关。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运用治标的方法,只能产生僵化、苍白、肤浅的“病作”。僵化、苍白、肤浅的原因,是“我”的遮掩、躲藏甚至缺席。中学作文教学呼唤“我”的回归和参与!
新概念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和扭转中学作文教学的弊病,毕竟它有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见解,自我的情感。“我”的参与,恰是中学生走上写作之路的关键。许多教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教给学生几招几式,学生只要领会了这些招式,便自会运用这些招式作文,其实是一种奢想。语文不是数理化,远不是运用几个“公式”就可以教好那么简单,它自有另外的一套教学体系。人是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惯性去约束不同的思维,产生的痛苦定然无以复加,学生往往只有唉声叹气怕写作的份。这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曾经总结了许多成功作文的程式,也借鉴了其他教师的技法,将其序列化处理,再分解在一个学年的作文教学日程中,而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写作,结果一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才能大大萎缩。我想,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像这样教作文的教师不在少数,可以这么说,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落是人的失落,人的精神的失落,人格的失落,情感的失落。
反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新概念大赛习作,从中透露出的眼光之独到,思想之锐利,意念之狂放不羁,驾驭文字之娴熟潇洒,表述世界之别具一格,非常人所能为。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此等佳作,除去天赋、积淀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概就是他们书写的是属于自己的率真心灵,唤醒的是属于自己的言语生命。号称中国第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北京娃娃》的作者春树坦言:“我只是想表达,想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这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什么写作技巧手法,都必须以写作主体的内在情意为触发,才能自然而率真地表达自我的情思。大凡有“自我”的参与,才有精彩的文笔。余秋雨先生在自叙个人的写作感受时说:“在我的文章中,自认为那些不错的句子都是一字一句认真苦磨出来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最令我满意的文笔却并非如此。”余秋雨先生的最佳文笔不是苦思所得,而是自我的生命反应,恐怕每一个深谙写作之道的人都有相似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化作几十个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心灵的逍遥游;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灵感的写作场,搭建一个展示写作成果的平台,善待学生的写作原生态,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如果说技法指导是树木,那么人的参与才是根本。我们并不是纯粹地反对技术层面的指导,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必须融化在以人为本的土壤中,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这才是标本兼治的策略。
二
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的这些青春写手,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从而掀开了中国文学的崭新一页。尽管目前对他们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80后”青春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著名作家陈忠实就直白地透露:“我们到了关注‘80后’写手的时候了!”
“80后”青春写作对青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不仅“80后”的思想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特征,而且因青春的悸动点燃了似曾相识的感受。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代表作《三重门》《幻城》《樱桃之远》等,既抒发了一份别样的性灵才情,同时也点染了某种心灵的厚重。这样的心灵契合固然与多元开放的时代气息有关,更以曾经的苦涩体验与当下校园生活三点一线的苦楚感受相接合,仿佛是路遇知音般的感同身受。于是,“80后”作品成为他们床头、桌上的常客,并且在不经意间也产生同样的写作梦想。继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之后,春树、李傻傻、孙睿、蒋方舟等“80后”写手后浪接前浪,如今“90后”也循着先行者的路途接踵而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青春写作队伍。显然,“80后”写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写作时代,他们唤醒的自我写作意识正激励和影响着一大批文学的弄潮儿。当身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频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文,甚至结集出版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就感!
“80后”写手的成功,与他们把写作当作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方式是分不开的。潘新和先生认为,写作应该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在以网络文化为主要话语特性的现代社会,写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喜欢和擅长写作的学生,但他们更多是把网络当作写作的媒介,很多学生都有个人的博客。如果说“80后”之前的文学爱好者多将网络作为一个文本传播平台的话,那么,在“80后”写作中,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需要正视时代嬗变下的新事物,切实转变作文教学方式。以往,我们在教学生写作前,总是构思先行,让学生对全文进行计划,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列出一个写作提纲,做好“预设”。然而,正常的写作行为过程,成熟的写作行为过程,是没有构思的。根据“生长”观写作过程论,“写作活动就是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表达目标、目的、对象(知)形式化为具体感性的写作行为、手段”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就是知行不断递变的过程。因此,写作过程的规律应该是递变性演化、生长。黑格尔说:“心理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或传达)是携手并进的。”“80后”青春写作凭借其才气横溢的特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写作观点与“生长”观写作过程论不谋而合。既然写作过程是灵感运动的过程,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做唤醒学生灵感的事情,少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作时,与其叫学生设计写作提纲,不如利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许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激活休眠乃至沉睡在记忆深处的感触。
如果说教师在学生作文前要从“虚”处着眼的话,那么在学生作文后要从“实”处着力。托尔斯泰在写作时“五分钟以后人物怎么行动都全然不知”,他的长篇小说要重写好几遍。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有几个学生的作文是重写的呢?大多的情况是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看了一眼分数和评语就放进抽屉了。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将重心从作文构思转到作文升格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给出升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继续锤炼自我的言语生命。
三
由于“80后”青春写作对应着中学生的文化心理图式,所以被中学生认同追寻并不约而同地借鉴模仿。从内容上看,“80后”写手常以一种冷漠的感情,以一种偏狭的眼光来怀疑社会、调侃人生、否定崇高。虽然作品多以校园生活为主,但他们毫不遮掩地显示着他们张扬的个性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狂放不羁,另类反叛,充满生猛的动感,又常常略带一点个人的灰色情绪。从风格上看,“80后”写手中普遍存在的浮华、柔弱、缠绵的文风,或激进色彩十足,或小资情调饱满,都烙着与前辈迥然不同的时代特质,彰显了大背景下偏激与迷惘交汇混杂的痕迹。总之,叛逆、残酷、张扬、大胆、开放、先锋是他们作品的显著特征。
由于缺少对社会的思考探索,“80后”一度成为喧嚣、狂妄、幼稚、肤浅的代名词,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从这个角度说,中学生借鉴模仿“80后”,本身值得讨论。不可否认,写作离不开借鉴,而且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更容易模仿。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借鉴模仿的是什么内容,是哪个层次的内容。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借鉴模仿后的结果与被借鉴模仿的内容是存在落差的。“80后”作品是属于上品、中品,还是下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80后”作品尚难登大雅之堂。如果“80后”作品是公认的上乘之作,那么张悦然在其第三部长篇小说《誓鸟》发布会上为什么要公然与“80后”划清界限,宣称她的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时令水果?如果“80后”写手已经跻身文坛,那么韩寒为什么面对白烨先生指称的“80后”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的时候,就用“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的也都是花圈”大加调侃?“韩白之争”凸显的是关于文学、文坛、文学期刊的正常的学术争鸣,却也折射了社会主流对“80后”难以接纳的现实。这一点从称呼中也可管窥一豹:对“80后”的称呼更多的还停留在“写手”上,尚未上升到“作家”的荣誉。也许通过未来的努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晋升作家之列,但目前他们大多数还是游离在象征成员资格的作协之外。总之,“80后”青春写作与“超女”、“快男”一样,是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因此,中学生的借鉴模仿切忌走火入魔,否则,可能“无所得矣”。
将“80后”作品充当写作的“教材”,自然存在着便于顺应与同化的优点,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精华,但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模仿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要挥如椽巨笔,写锦绣文字,仍须选上等文,读万卷书,从含有激素的水中跳出来,到广袤的草原中去牧养属于自我的言语天性,培养灵敏的感受力,进而直达生命的本真。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责任编辑:凯文)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媒体的报道,“80后”这股强大的势力已经在中国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写手大多在中学就崭露头角,那么“80后”青春写作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一
“80后”青春写作的领军人物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都是通过新概念大赛被发掘出来的。韩寒的《杯中窥人》、郭敬明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最后的校园民谣》、张悦然的《陶之陨》等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才情获得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这些作文体现了“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写作概念,一度被认为是远离作文病象、回归写作本真的力作,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观历年高考作文,不乏抄袭、拼凑、乱造之作。这些“病作”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折射,或投机心理作祟,或作文源头不畅,或写作投入不足。师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走高考作文的捷径上,总以为自己掌握的独门秘笈会显灵,梦想一通百通,从而胜利闯关。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运用治标的方法,只能产生僵化、苍白、肤浅的“病作”。僵化、苍白、肤浅的原因,是“我”的遮掩、躲藏甚至缺席。中学作文教学呼唤“我”的回归和参与!
新概念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和扭转中学作文教学的弊病,毕竟它有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见解,自我的情感。“我”的参与,恰是中学生走上写作之路的关键。许多教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教给学生几招几式,学生只要领会了这些招式,便自会运用这些招式作文,其实是一种奢想。语文不是数理化,远不是运用几个“公式”就可以教好那么简单,它自有另外的一套教学体系。人是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惯性去约束不同的思维,产生的痛苦定然无以复加,学生往往只有唉声叹气怕写作的份。这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曾经总结了许多成功作文的程式,也借鉴了其他教师的技法,将其序列化处理,再分解在一个学年的作文教学日程中,而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写作,结果一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才能大大萎缩。我想,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像这样教作文的教师不在少数,可以这么说,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落是人的失落,人的精神的失落,人格的失落,情感的失落。
反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新概念大赛习作,从中透露出的眼光之独到,思想之锐利,意念之狂放不羁,驾驭文字之娴熟潇洒,表述世界之别具一格,非常人所能为。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此等佳作,除去天赋、积淀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概就是他们书写的是属于自己的率真心灵,唤醒的是属于自己的言语生命。号称中国第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北京娃娃》的作者春树坦言:“我只是想表达,想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这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什么写作技巧手法,都必须以写作主体的内在情意为触发,才能自然而率真地表达自我的情思。大凡有“自我”的参与,才有精彩的文笔。余秋雨先生在自叙个人的写作感受时说:“在我的文章中,自认为那些不错的句子都是一字一句认真苦磨出来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最令我满意的文笔却并非如此。”余秋雨先生的最佳文笔不是苦思所得,而是自我的生命反应,恐怕每一个深谙写作之道的人都有相似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化作几十个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心灵的逍遥游;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灵感的写作场,搭建一个展示写作成果的平台,善待学生的写作原生态,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如果说技法指导是树木,那么人的参与才是根本。我们并不是纯粹地反对技术层面的指导,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必须融化在以人为本的土壤中,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这才是标本兼治的策略。
二
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的这些青春写手,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从而掀开了中国文学的崭新一页。尽管目前对他们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80后”青春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著名作家陈忠实就直白地透露:“我们到了关注‘80后’写手的时候了!”
“80后”青春写作对青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不仅“80后”的思想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特征,而且因青春的悸动点燃了似曾相识的感受。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代表作《三重门》《幻城》《樱桃之远》等,既抒发了一份别样的性灵才情,同时也点染了某种心灵的厚重。这样的心灵契合固然与多元开放的时代气息有关,更以曾经的苦涩体验与当下校园生活三点一线的苦楚感受相接合,仿佛是路遇知音般的感同身受。于是,“80后”作品成为他们床头、桌上的常客,并且在不经意间也产生同样的写作梦想。继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之后,春树、李傻傻、孙睿、蒋方舟等“80后”写手后浪接前浪,如今“90后”也循着先行者的路途接踵而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青春写作队伍。显然,“80后”写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写作时代,他们唤醒的自我写作意识正激励和影响着一大批文学的弄潮儿。当身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频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文,甚至结集出版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就感!
“80后”写手的成功,与他们把写作当作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方式是分不开的。潘新和先生认为,写作应该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在以网络文化为主要话语特性的现代社会,写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喜欢和擅长写作的学生,但他们更多是把网络当作写作的媒介,很多学生都有个人的博客。如果说“80后”之前的文学爱好者多将网络作为一个文本传播平台的话,那么,在“80后”写作中,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需要正视时代嬗变下的新事物,切实转变作文教学方式。以往,我们在教学生写作前,总是构思先行,让学生对全文进行计划,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列出一个写作提纲,做好“预设”。然而,正常的写作行为过程,成熟的写作行为过程,是没有构思的。根据“生长”观写作过程论,“写作活动就是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表达目标、目的、对象(知)形式化为具体感性的写作行为、手段”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就是知行不断递变的过程。因此,写作过程的规律应该是递变性演化、生长。黑格尔说:“心理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或传达)是携手并进的。”“80后”青春写作凭借其才气横溢的特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写作观点与“生长”观写作过程论不谋而合。既然写作过程是灵感运动的过程,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做唤醒学生灵感的事情,少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作时,与其叫学生设计写作提纲,不如利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许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激活休眠乃至沉睡在记忆深处的感触。
如果说教师在学生作文前要从“虚”处着眼的话,那么在学生作文后要从“实”处着力。托尔斯泰在写作时“五分钟以后人物怎么行动都全然不知”,他的长篇小说要重写好几遍。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有几个学生的作文是重写的呢?大多的情况是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看了一眼分数和评语就放进抽屉了。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将重心从作文构思转到作文升格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给出升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继续锤炼自我的言语生命。
三
由于“80后”青春写作对应着中学生的文化心理图式,所以被中学生认同追寻并不约而同地借鉴模仿。从内容上看,“80后”写手常以一种冷漠的感情,以一种偏狭的眼光来怀疑社会、调侃人生、否定崇高。虽然作品多以校园生活为主,但他们毫不遮掩地显示着他们张扬的个性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狂放不羁,另类反叛,充满生猛的动感,又常常略带一点个人的灰色情绪。从风格上看,“80后”写手中普遍存在的浮华、柔弱、缠绵的文风,或激进色彩十足,或小资情调饱满,都烙着与前辈迥然不同的时代特质,彰显了大背景下偏激与迷惘交汇混杂的痕迹。总之,叛逆、残酷、张扬、大胆、开放、先锋是他们作品的显著特征。
由于缺少对社会的思考探索,“80后”一度成为喧嚣、狂妄、幼稚、肤浅的代名词,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从这个角度说,中学生借鉴模仿“80后”,本身值得讨论。不可否认,写作离不开借鉴,而且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更容易模仿。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借鉴模仿的是什么内容,是哪个层次的内容。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借鉴模仿后的结果与被借鉴模仿的内容是存在落差的。“80后”作品是属于上品、中品,还是下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80后”作品尚难登大雅之堂。如果“80后”作品是公认的上乘之作,那么张悦然在其第三部长篇小说《誓鸟》发布会上为什么要公然与“80后”划清界限,宣称她的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时令水果?如果“80后”写手已经跻身文坛,那么韩寒为什么面对白烨先生指称的“80后”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的时候,就用“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的也都是花圈”大加调侃?“韩白之争”凸显的是关于文学、文坛、文学期刊的正常的学术争鸣,却也折射了社会主流对“80后”难以接纳的现实。这一点从称呼中也可管窥一豹:对“80后”的称呼更多的还停留在“写手”上,尚未上升到“作家”的荣誉。也许通过未来的努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晋升作家之列,但目前他们大多数还是游离在象征成员资格的作协之外。总之,“80后”青春写作与“超女”、“快男”一样,是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因此,中学生的借鉴模仿切忌走火入魔,否则,可能“无所得矣”。
将“80后”作品充当写作的“教材”,自然存在着便于顺应与同化的优点,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精华,但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模仿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要挥如椽巨笔,写锦绣文字,仍须选上等文,读万卷书,从含有激素的水中跳出来,到广袤的草原中去牧养属于自我的言语天性,培养灵敏的感受力,进而直达生命的本真。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责任编辑: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