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文字上跳舞的孩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80后”青春写作,是指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写作现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才华横溢,行为出格,思想反叛,精神早熟,这是个性化历史进程的折射和多元化时代潮流的观照。“80后”写手作为一个群体,拥有众多的“粉丝”,以偶像的姿态活跃在当代独特的文化领域中。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追捧,媒体的报道,“80后”这股强大的势力已经在中国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们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最年轻的力量。“80后”写手大多在中学就崭露头角,那么“80后”青春写作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一
  
  “80后”青春写作的领军人物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都是通过新概念大赛被发掘出来的。韩寒的《杯中窥人》、郭敬明的《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最后的校园民谣》、张悦然的《陶之陨》等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才情获得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这些作文体现了“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写作概念,一度被认为是远离作文病象、回归写作本真的力作,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观历年高考作文,不乏抄袭、拼凑、乱造之作。这些“病作”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折射,或投机心理作祟,或作文源头不畅,或写作投入不足。师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走高考作文的捷径上,总以为自己掌握的独门秘笈会显灵,梦想一通百通,从而胜利闯关。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运用治标的方法,只能产生僵化、苍白、肤浅的“病作”。僵化、苍白、肤浅的原因,是“我”的遮掩、躲藏甚至缺席。中学作文教学呼唤“我”的回归和参与!
  新概念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和扭转中学作文教学的弊病,毕竟它有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见解,自我的情感。“我”的参与,恰是中学生走上写作之路的关键。许多教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教给学生几招几式,学生只要领会了这些招式,便自会运用这些招式作文,其实是一种奢想。语文不是数理化,远不是运用几个“公式”就可以教好那么简单,它自有另外的一套教学体系。人是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惯性去约束不同的思维,产生的痛苦定然无以复加,学生往往只有唉声叹气怕写作的份。这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曾经总结了许多成功作文的程式,也借鉴了其他教师的技法,将其序列化处理,再分解在一个学年的作文教学日程中,而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方法写作,结果一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才能大大萎缩。我想,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像这样教作文的教师不在少数,可以这么说,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失落是人的失落,人的精神的失落,人格的失落,情感的失落。
  反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新概念大赛习作,从中透露出的眼光之独到,思想之锐利,意念之狂放不羁,驾驭文字之娴熟潇洒,表述世界之别具一格,非常人所能为。他们之所以能写出此等佳作,除去天赋、积淀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概就是他们书写的是属于自己的率真心灵,唤醒的是属于自己的言语生命。号称中国第一本反映残酷青春的小说《北京娃娃》的作者春树坦言:“我只是想表达,想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这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什么写作技巧手法,都必须以写作主体的内在情意为触发,才能自然而率真地表达自我的情思。大凡有“自我”的参与,才有精彩的文笔。余秋雨先生在自叙个人的写作感受时说:“在我的文章中,自认为那些不错的句子都是一字一句认真苦磨出来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最令我满意的文笔却并非如此。”余秋雨先生的最佳文笔不是苦思所得,而是自我的生命反应,恐怕每一个深谙写作之道的人都有相似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化作几十个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心灵的逍遥游;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灵感的写作场,搭建一个展示写作成果的平台,善待学生的写作原生态,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如果说技法指导是树木,那么人的参与才是根本。我们并不是纯粹地反对技术层面的指导,但是操作性的东西必须融化在以人为本的土壤中,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这才是标本兼治的策略。
  
  二
  
  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的这些青春写手,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从而掀开了中国文学的崭新一页。尽管目前对他们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80后”青春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著名作家陈忠实就直白地透露:“我们到了关注‘80后’写手的时候了!”
  “80后”青春写作对青少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不仅“80后”的思想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特征,而且因青春的悸动点燃了似曾相识的感受。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的代表作《三重门》《幻城》《樱桃之远》等,既抒发了一份别样的性灵才情,同时也点染了某种心灵的厚重。这样的心灵契合固然与多元开放的时代气息有关,更以曾经的苦涩体验与当下校园生活三点一线的苦楚感受相接合,仿佛是路遇知音般的感同身受。于是,“80后”作品成为他们床头、桌上的常客,并且在不经意间也产生同样的写作梦想。继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之后,春树、李傻傻、孙睿、蒋方舟等“80后”写手后浪接前浪,如今“90后”也循着先行者的路途接踵而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青春写作队伍。显然,“80后”写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写作时代,他们唤醒的自我写作意识正激励和影响着一大批文学的弄潮儿。当身边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频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文,甚至结集出版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就感!
  “80后”写手的成功,与他们把写作当作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方式是分不开的。潘新和先生认为,写作应该是写作者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在以网络文化为主要话语特性的现代社会,写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喜欢和擅长写作的学生,但他们更多是把网络当作写作的媒介,很多学生都有个人的博客。如果说“80后”之前的文学爱好者多将网络作为一个文本传播平台的话,那么,在“80后”写作中,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需要正视时代嬗变下的新事物,切实转变作文教学方式。以往,我们在教学生写作前,总是构思先行,让学生对全文进行计划,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列出一个写作提纲,做好“预设”。然而,正常的写作行为过程,成熟的写作行为过程,是没有构思的。根据“生长”观写作过程论,“写作活动就是作者不断地把自己的表达目标、目的、对象(知)形式化为具体感性的写作行为、手段”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就是知行不断递变的过程。因此,写作过程的规律应该是递变性演化、生长。黑格尔说:“心理的构思与作品的完成(或传达)是携手并进的。”“80后”青春写作凭借其才气横溢的特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写作观点与“生长”观写作过程论不谋而合。既然写作过程是灵感运动的过程,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做唤醒学生灵感的事情,少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比如,在要求学生写作时,与其叫学生设计写作提纲,不如利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许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激活休眠乃至沉睡在记忆深处的感触。
  如果说教师在学生作文前要从“虚”处着眼的话,那么在学生作文后要从“实”处着力。托尔斯泰在写作时“五分钟以后人物怎么行动都全然不知”,他的长篇小说要重写好几遍。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有几个学生的作文是重写的呢?大多的情况是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看了一眼分数和评语就放进抽屉了。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将重心从作文构思转到作文升格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给出升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继续锤炼自我的言语生命。
  
  三
  
  由于“80后”青春写作对应着中学生的文化心理图式,所以被中学生认同追寻并不约而同地借鉴模仿。从内容上看,“80后”写手常以一种冷漠的感情,以一种偏狭的眼光来怀疑社会、调侃人生、否定崇高。虽然作品多以校园生活为主,但他们毫不遮掩地显示着他们张扬的个性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狂放不羁,另类反叛,充满生猛的动感,又常常略带一点个人的灰色情绪。从风格上看,“80后”写手中普遍存在的浮华、柔弱、缠绵的文风,或激进色彩十足,或小资情调饱满,都烙着与前辈迥然不同的时代特质,彰显了大背景下偏激与迷惘交汇混杂的痕迹。总之,叛逆、残酷、张扬、大胆、开放、先锋是他们作品的显著特征。
  由于缺少对社会的思考探索,“80后”一度成为喧嚣、狂妄、幼稚、肤浅的代名词,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从这个角度说,中学生借鉴模仿“80后”,本身值得讨论。不可否认,写作离不开借鉴,而且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更容易模仿。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借鉴模仿的是什么内容,是哪个层次的内容。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借鉴模仿后的结果与被借鉴模仿的内容是存在落差的。“80后”作品是属于上品、中品,还是下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80后”作品尚难登大雅之堂。如果“80后”作品是公认的上乘之作,那么张悦然在其第三部长篇小说《誓鸟》发布会上为什么要公然与“80后”划清界限,宣称她的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青春文学的樊篱,更不是流行一季的时令水果?如果“80后”写手已经跻身文坛,那么韩寒为什么面对白烨先生指称的“80后”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的时候,就用“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的也都是花圈”大加调侃?“韩白之争”凸显的是关于文学、文坛、文学期刊的正常的学术争鸣,却也折射了社会主流对“80后”难以接纳的现实。这一点从称呼中也可管窥一豹:对“80后”的称呼更多的还停留在“写手”上,尚未上升到“作家”的荣誉。也许通过未来的努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晋升作家之列,但目前他们大多数还是游离在象征成员资格的作协之外。总之,“80后”青春写作与“超女”、“快男”一样,是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产物。因此,中学生的借鉴模仿切忌走火入魔,否则,可能“无所得矣”。
  将“80后”作品充当写作的“教材”,自然存在着便于顺应与同化的优点,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精华,但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模仿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要挥如椽巨笔,写锦绣文字,仍须选上等文,读万卷书,从含有激素的水中跳出来,到广袤的草原中去牧养属于自我的言语天性,培养灵敏的感受力,进而直达生命的本真。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责任编辑:凯文)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自杀、意外伤害等原因,正值豆蔻年华的生命过早逝去的现象频频发生,令人万分惋惜。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就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织起一张细密牢固的生命“防护网”,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构网——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生命最为可贵,安全重于泰山,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需要针对性地改善办学条件,排查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德育处、保卫处、卫
处在快速变化和频繁改革中的中国大学,各种矛盾相互缠绕,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只要看一看如今的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我们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如院校合并、学科分合、职称评聘、学术评价、教学评估、业绩考核、住房分配等,都会引起激烈争议。有些争议甚至激烈到了影响学校稳定的程度。  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争议?仅仅宣称“在一个利益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争议是在所难免的”,或“转型期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时隔5年中国再次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受表彰者中不乏女性身影,她们有的是巾帼科创典型、有的是村妇联主席、有的是潜心做慈善的女企业家、有的是扎根一线的环卫工人……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她们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用平凡的双手创造不平凡的梦想,用奋斗铸就光荣与幸福。  正如习
师之本 德为重 明于心 施于行  尚师德 讲修养 铸师魂 塑形象  乐奉献 履职责 忠于党 爱祖国  学政治 提觉悟 法与纪 谨遵守  立宏志 育英才 显身手 展风采  爱集体 主人翁 校为家 心在公  教有法 导有方 素质高 学识广  知理论 懂科学 通规律 晓策略  敬其业 精而专 治其学 谨而严  钻教材 细熟深 研教艺 巧活新  基本功 刻苦练 说与写 务规范  日有学 学不辍 与时进 永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要增强学生的认知欲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从备课到上课、从开头到结尾、从提问到举例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兴趣着想。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参与方式,尤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课堂讨论、启发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
自打儿子懂事起,我就引导并鼓励他讲出一天中快乐与不快乐的事情,与他分享喜乐,排解哀愁。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小少年变成半大小伙子,我们的谈话范围越来越广,谈话内容也越来越深刻了。   “妈妈,数学老师脾气太暴躁!她提出问题就让同学回答,要是谁回答不出来,就等着她冷嘲热讽吧!同学们都害怕她提问,老师怎么能那样子,真是!”一日饭间,儿子谈起了他对老师的感受,颇有愤然之色。   “儿子,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老
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如同电脑的CPU,它越进步能力越强大。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培养新世纪劳动者、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创造素质。  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所
课堂教学激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把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并朝着外界和自身所期望的目标奋斗的过程。  “课堂教学激励是一门艺术”的教育观念由来已久,在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发展史中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题,以及古希腊
乌云遮日送母安,  慈母秋冬北山眠。  冬去春来复思念,  梦中常与母相见。  昨夜宠溺抚儿脸,  问寒问暖问健康。  叮嘱疾病紧医治,  三餐规律勤锻炼。  转身下厨做美餐,  复又为尔烙烫饼,  含笑不语忙操作,  瞬间美食一餐桌。  大聲唤母一同食,  惊醒方知思母梦。  慈爱之情犹回味,  深夜枕上泪涟涟。  儿时音甜声清脆,  母喻尔是百灵鸟。  忽闻母想百灵声,  愿化百灵枝头鸣。  
栏目主持人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土豆在法国曾经被称为“鬼苹果”,没有人愿意种植它。尽管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农学家百般劝说,但是,无论怎么引导,农民们就是不愿意引种土豆。最后,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受国王的特准,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并由一支身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一夜晚,看守卫队故意撤走。结果,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到晚上就来挖土豆,引种到自己的田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