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史补》:唐代人的“掌故”之书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名人轶事在朝野流传。记录这些轶事,若是成天搬弄是非、多嘴饶舌,便成了“八卦”;若是考稽旧史,兼有趣味,才能称为“掌故”。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就可视作唐朝人写唐朝事的一部“掌故”之书。
  李肇:写不了“国史”,
  便写“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名叫做《国史补》,因是唐人所作,又涉及唐代之事,后人便加了一个“唐”字。书名的意思,其實就是“补唐朝的国史”。在唐代,撰修史书是一项非同一般的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古已有之,往往在家族内部代际传承,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一定的封闭性,并非谁都可以涉足。唐朝还正式设立了史馆,政府直接主导官修史书的编纂。这一方面标志着史官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另一方面也逐渐排斥了私人修史的可能。史官这个“职业”,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得好。为了给修史提供大量详细的素材,唐朝还设有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职官,撰写起居注。起居注送往史馆,便成为此后撰修实录、国史的基本材料。
  李肇曾在宪宗元和年间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有机会接触到皇帝以及日常的军国大事,这自然为他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但遗憾的是,他本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像刘知幾、吴兢那样进入史馆工作,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国史的“补充”。
  虽然被排斥在官方修史的行列之外,李肇在朝野任职期间,仍然留心身边的各种见闻传说,日积月累,选取其中三百多则记录下来,便形成《唐国史补》的规模。而这部书也因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更传递着大唐盛世的风俗民情,而为人铭记。
  “国史补”:全景镜头之外的
  细节聚焦
  唐朝官方介入修史,不仅造成史官制度的一大变化,还对史书的书写造成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官修史书渗进了浓厚的官方意志,往往“格式化”严重。虽然严谨整饬,却也呆板乏味。要想在唐以后官修的史书中寻找乐趣,恐怕只会在一堆流水账中迷失自我。
  礼失求诸野,正史当中看不到的,往往在笔记小说中还保存着。当时的笔记小说,还具有记史的性质,并不完全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李肇在中央政府任职期间,熟悉掌故,留心艺文。故而他所撰的这部《唐国史补》,不仅行文流畅,还兼有趣味。因其目的在于“补国史”,所以书中所记人物故实、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绝大部分都有事实的依据,对于考证史实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比如唐前期著名人物陆象先,他的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任皇帝,在宦海浮沉多年,累居要职,为人又颇有器量,品性忠直。《唐国史补》卷上第4条“兖公答参军”的故事,不仅与正史中的记载互相印证,还在细微之处表现出陆象先(兖公)的个人品性与为官之道。开元年间陆象先为同州刺史,家里的奴仆在路上遇到了参军没有下马,便被参军打得“鞭背见血”。按照唐朝制度规定,“行路之间,贱避贵”本是常情,但参军如此做法,显然“执法过度”。不仅如此,参军还主动向陆象先报告了此事:“卑吏犯某,请去官。”明显有“搞事情”的嫌疑。结果陆象先十分镇定从容地回答:“奴见官人不下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幽默风趣又不失巧妙地化解了一场纠纷。这则故事颇能显示出陆象先“务以宽仁为政”的做官之道,也能看出他为人宽宏大量,确有宰相之才。诸如此类活灵活现的官场轶事,若不是久居宦海、耳濡目染,又怎能写得如此绘声绘色呢?
  更重要的是,《唐国史补》是李肇作为“唐人”所记载的“唐史”,在严谨求实的同时,又保存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虽然该书每一节文字都比较简短,但寥寥数语之间,人物的性格与社会的风貌便跃然纸上,堪称唐人笔记中的一部“微雕精品”。
  穿越回唐朝,
  哪里的茶酒最好喝?
  综观历代史书,很少见到那些贴近于社会生活的记载,亲切可感的物质文化、社会风俗,往往被冰冷刻板的制度条文所遮蔽。反倒是在《唐国史补》这样的笔记里,集中保存了一些难得一见的社会风俗资料。
  唐代开元以后,茶道大行于世,“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那么在唐代,究竟有哪些茶堪称上品呢?
  《唐国史补》卷下第66条记载说:“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介绍各地的名品,足见饮茶之风弥漫朝野,也带动了上等茗茶在各地的风行。
  说到了茶,就不能不说酒。书中还记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醖,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对各地珍酒烂熟于胸,恐怕李肇在京做官时,也经常和李白一样“笑入胡姬酒肆中”。
  既有饮酒,就得有行令。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是一种行令;投壶射礼,负者受罚,也是一种行令。不过这些令都太“雅”,一般人玩不转。据李肇说,唐朝的行令,始创于高宗麟德年间的璧州(今四川通江、万源)刺史邓弘庆。他发明了“平”“索”“看”“精”四字令,借此得到了高宗的嘉赏,获得升迁。后来这一方法到了一个叫李稍云的人手中,得以发扬光大。
  诸如此类的风俗人情,在《唐国史补》中还有很多。虽属吉光片羽,却也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此书只有三卷,部头不大,却内容广博,在茶余饭后、舟车劳顿之际,展卷一读,也可以博君一笑。读书的妙趣,自然也就在其中了吧。
  (源自“中华书局”)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我还非常想做成文化基督山或社会罗宾汉,那种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隐在冲动,是我30岁上起兴做游侠史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
期刊
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有一位母亲叫钟招子,她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当了红军,只留下最年幼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相依为命。钟招子与儿子们一一告别,一一叮嘱:“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每当夜幕降临,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了20多年,她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却没有等来相见之日。  ——题记  你不懂枪  但你把自己变成了一杆枪  把10个儿子中的8个  变
期刊
通过加快数字化进程、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开设人文关怀项目等方式,各国图书馆在传统服务之外,不断赋予自身人文、社会等附属功能,覆盖更多受众,成为贯穿线上线下的综合性空间。  西班牙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推动各年龄层民众阅读  在有马德里“绿肺”之称的丽池公园深处,隐藏着一座小巧精致的图书馆——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图书馆。这家图书馆以西班牙当代哲学家欧亨尼奥·特里亚斯命名,于2013年4
期刊
一位高中生的暑假居家生活  秋季开学这天,我给一朋友打了个电话,问他们学校暑假期间组织过什么读书活动没有。他是武汉一个重点高中的优秀班主任。朋友说布置过一篇作文,要求记录自己隔离期间的居家生活,选了十数篇有读书内容的微信打包发给了我。下面是一位李姓同学作文——  这是一个特别的暑假。8月2日上午,我家前面不远处的工地上突然来了许多警车、救护车,穿防护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爸爸不停地打电话,嘴里说着
期刊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
期刊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理智与情感》,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  这是个相当狭小的题材领域,但却是奥斯汀终身逗留其间的天地,她对之了解得最为透彻,因而有条件创作出公认的第一批英國现代小说。  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
期刊
2014年,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何以中国》第一版,我才发现居然忘了写几句“后记”之类的文字作为收束。至少書中引用了那么多的照片线图,尽管注明了出处,还是要对制作和提供者表示由衷的谢忱。还有三联书店优秀的编辑团队的付出,都是我不能忘怀的。所以再版时,除了向相关诸位表达感恩之情,也想对这本小书的“出笼”乃至我的公众考古足迹有所交代。  这是我第二本面向公众的小书,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
期刊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读屏时代的大学生在读什么书?经过时间之尺丈量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否还能在当下得到“天之骄子”们的垂青?  01 何为经典  时间是位批评家。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精品,经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   我国的史书典籍
期刊
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读书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茗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向何处去?通过进化论,人类了解了自身演化历史,知晓了“我们从何处来”。通过遗传科学,人类弄清楚了自己的基因密码,明白了“我们是谁”。然而,“我们将向何处去”还没有很好的答案。我撰写《下一站火星》一书,就是试着从火星探测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  作为一本航天类科普读物,“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是绕不开的话题。自人类祖先从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荒蛮时代走进文明时代,头上的天空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