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精神的有力诠释。新的奥运周期,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项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样本,利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女排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的时空架构、国家主义话语下集体记忆与想像的共生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通过对国家记忆的时空建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情感归属、国家忠诚感的良性互动,加之基于集体记忆的国家主义话语表达,新媒体对中国女排的传播在互联网空间形成国民关于国家共同体的想像,推动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同时,围绕女排精神形成的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应在更长的时间线和更广泛的空间内得到维系,有利于实现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互动作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国家认同;集体记忆;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6-0036-08
Abstract: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of sport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is a power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spirit of sports. In new Olympic cycle, taking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Rio Olympic program in the spread of new media platforms as sample, using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memory, the space and time architecture in the women's volleyball collective memory, the nationalism discourse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co-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to discus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Rio Olympics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s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memory time-space construction, to a large extent achieved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emotion attribution, national sense of loyalty; 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expression based on collective memory,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the internet space via new media has formed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n 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ed around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Team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a longer time and in a wider spa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national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China Women's Volleyball Team; Rio Olympics; new media
体育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是影响一国国民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使体育竞技场成为再现和建构国家认同的关键平台,体育成就更是成为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动力,直接影响着国家认同的形成。体育传播具有再现和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新媒体借助其受众群体庞大、实时传播、高效互动等传播优势使国家形象、历史、国人的集体记忆等在互联网平台上立体地呈现出来。
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女排代表时特别指出,中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2]。时隔一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女排代表说道,“女排是我们的骄傲”。近日,以中国女排为原型的电影《夺冠》上映,再次燃起国人的國家精神和情怀。中国女排所蕴含的精神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成为激励国人的精神力量和集体记忆,在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想像存在动态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集体记忆的主要内容,民族国家某种程度上需要构筑于集体记忆之上,在广泛的认同中彰显合法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集体记忆能为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提供经验性资源,并通过媒介建构起新的想象,媒介则是架起记忆和民族国家想像的桥梁[3],大型体育赛事中女排夺冠的传播能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共生关系的动态发展。奥运会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综合赛事,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举办,新的奥运周期,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项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样本,探究运动项目的新媒体传播与国家主义的共生,以期对未来大型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4]。在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中,阿斯曼夫妇较早关注了媒介变迁对记忆的影响。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既有立足于传者视角的集体记忆研究[5-7],也有立足受众视角的集体记忆研究[8-11]。以上研究将媒介与集体记忆相关联,搭建了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桥梁,为本文关于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以已有研究为基础,本文拟从新媒体传播视角,考察中国女排集体记忆的建构。
在对“共享的集体记忆”进行阐释时,哈布瓦赫认为一个群体拥有相似的记忆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思想的共同体”。这一点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观点有共通之处,媒体助力于集体记忆与民族想像的形成,使“民族”的客观要素让位于一种共同体的主观认同,最终“民族”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造物”[7]。由此来看,媒介通过对一定群体集体记忆的建构,在受众认知领域形成国家层面的想像的共同体,并通过集体形式的媒介参与建构行为进一步实现集体记忆的维系,这一研究思路将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进一步勾连起来。国内刘国强[12]、管健[3]、钱力成[14]等学者分别从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围绕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拓宽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也为本文基于集体记忆角度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提供了立论依据。
具体到体育传播学领域,近年来虽有部分学者关注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如李根[15]、陈旭光[3]、王芳[16]等人的研究,但整体上看关注度不高,尤其关于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传播视角探究中国女排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具体将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为切入点,对女排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的时空架构、国家主义话语下集体记忆与想像的共生以及集体记忆的维系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以期通过这一研究路径,解决以下问题:
新媒体如何通过里约奥运会女排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上建构起集体记忆?
新媒体如何在女排传播中将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相勾连,进而形成国家认同?
在集体记忆形成的基础之上,新媒体如何通过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维系使女排精神的价值在新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2 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时空架构
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的建构指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约奥运会女排的传播中,新媒体一方面深度参与着集体记忆的构建,另一方面也对传统传播视角下的时空概念进行着重构。与此同时,除了媒体依旧作为重要的集体记忆建构主体而存在,用户很大程度上通过记忆的书写成为集体记忆的建构者之一,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参与式建构。
2.1 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时间性架构
1)“当下”与“过去”的集体记忆建构
从“当下”这一维度来看,新媒体主要是通过集中式推送和多文本传播来强化国民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一方面,通过一定时间点的集中化报道实现集体记忆的集中式建构;同时受众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上也表现出集中化的特点,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女排夺冠新媒体平台对其关注度达到峰值。另一方面,新媒体实现了多文本、超文本传播,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种“数字化的集体记忆”。8月21日女排夺冠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23条微博中,诸如“中国女排夺金瞬间!荣耀时刻!这组动图,值得收藏!”“视频回顾里约征程 中国女排用实力告诉你,里约没有不可能!!”等博文涵盖了文字、图片、动图、短视频多种传播形式,这种短时期内的集中化报道以及多文本传播有助于强化网民的国家记忆。当大部分图像被传送至互联网并存储在虚拟空间里时,记忆的社会功能在数字图片网络化的、散布式的特征中得以再度发挥,这使得互联网对记忆的塑造起到了深刻的影响[17]。
从“过去”这一维度来看,里约奥运会新媒体对中国女排的传播通过历史叙事实现了集体记忆的重现。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获得全民关注,新媒体不仅对本届奥运会女排各场比赛进行了多角度传播,更由本届奥运会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女排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进行传播。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结合微博配图,从1980年代的五连冠到21世纪4次世界大赛夺冠,对中国女排30多年取得的辉煌与荣耀进行了系列传播。除此之外,人民网在《32年,女排精神创新中薪火相传》《三度奥运夺冠 中国女排诠释永不过时的“女排精神”》《回顾:中国女排四次挺进奥运决赛 三度摘金》等多篇报道中,对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的起伏与坚守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一传播方式对激活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具有直接的作用。
2)集体记忆的代际共享与重塑
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往往由一代人共享。新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由时间线造成的代际之间的记忆区隔,使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得以实现代际共享。在这一过程中,既有集体记忆的传承,也有集体记忆的修复和重塑。
传统传播环境下,受媒介本身的影响,特定時期的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难以在较长的时间线内产生持续性影响。90年代,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的退役,中国女排开始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媒体对中国女排的关注度远低于8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后的回升期。因此,中国女排留给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深刻。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后,新媒体对中国女排进行的跨历史阶段的传播,如体坛+微信公众号以《1984你在哪里?图集:中国女排跨越32年的辉煌》在重塑女排辉煌的同时,在传播策略上将个体纳入媒介叙事,进一步强化了记忆在形成国家认同中作用。新媒体这种叙事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集体记忆的断层。从这一层面上讲,新媒体很大程度上传播使基于中国女排形成的集体记忆成为跨时代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延续和传承。 从集体记忆的修复与重塑层面讲,国人对于中国女排与女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80年代,国人对女排的认识是《人民日报》的头版頭条、《当代》杂志上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记忆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刻苦锻炼,顽强奋斗”等宣传标语。2016年里约奥运会,国民对中国女排的认识是微博热搜、微信10w+、知乎热榜、新媒体超级话题。这一传播环境下,公众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记忆不再仅仅是80年代搪瓷脸盆上的“发扬女排精神”,而是朱婷的表情包、女排队的“专治不服”以及“朱元璋”组合等。可见,媒介在重塑集体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空间性架构
从里约奥运会女排的传播来看,新媒体一方面通过话语陈述的在场以及国家话语的互动强化了集体记忆,促进了国家内部的集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塑造“自我”与“他者”突出国家之间记忆的边界。
1)话语互动推动集体记忆的参与式建构
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话语基本上由媒介单向掌控,话语陈述的主体是媒介。新媒体传播中,受众逐步由传播活动的边缘向核心过渡,话语陈述的主体由媒体和受众两部分组成,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地位依然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权威性,同时受众自身通过对传播活动的参与,强化其对国家事件的集体记忆。
里约奥运会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一方面,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以集体主义话语构建国民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如人民网在“以女排精神激荡中国力量”的系列评论中,多次使用“中国”(37次)、“我们”(13次)、“集体”(6次)等词语,以国家话语的在场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与认同。另一方面,新媒体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参与国家事件传播的同时通过话语互动建构集体记忆,促成国民内部的集体化。知乎话题“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有哪些精彩之处”是新媒体用户对女排夺冠记忆的直接呈现:
“13年四月一次飞行有幸和女排姑娘们坐一个航班到达宁波。行李提取处郎指导一人远远站着,静静等待。到达处没有疯狂的球迷,没有摄像机鲜花夹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功背后,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没有荡气回肠的反转,有的只是一复一日的发球,二传,扣杀。你问什么是女排精神,我说女排精神就是她们始终记得来时的路,和自己的赤子之心。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也献给我们自己。”
“精彩之处,或许是赖亚文陪着中国女排从成功到低谷,从低谷到辉煌,再跌落低谷,最后重回巅峰的这一段历程吧。郎平与她拥抱的这一刻,时间的力量令人感慨不已。”
“精彩之一:郎导场边的稳!精彩之二:惠若琪的神勇表现。精彩之三:朱婷!精彩之四:中国女排是大球项目的佼佼者,中国力量的象征!”
“最精彩之处非在金牌本身,而在续写了不只两代人的感动……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了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分割不开了。”
“这一届的中国女排还很年轻,是否能用伟大形容,还待更多未来的证明。但我唯一确信的是,每个人都能从这次女排里,看到自己缺失的、需要的、久违的东西。那些在日常生活里被荒废的东西,那些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现在不常有的东西。比如拼搏、比如用尽全力、比如咬紧牙关、比如永不放弃。”
可见,相较于传统传播环境,集体记忆由媒体建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普通用户成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线上实时互动突破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边界,很大程度上使集体记忆建构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认同的空间也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被扩大。
2)“自我”建构实现记忆的内部集体化
“自我”与“他者”的区分是媒体表达国家主义话语以建构集体记忆的惯用策略。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来看,“自我”与“他者”的记忆边界主要通过强化国家身份以及国家荣誉来凸显。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中青报·中青在线微信公众号在《赢啦!亿万人见证,里约奇迹叫中国女排!》的推文中选用18张配图,其中11张图片中带有中国国旗,分别来自里约奥运会现场观众席、女排队员朱婷家中的观赛现场,这一传播方式在营造受众集体记忆的“现场感”的同时,也以国家符号强化了受众的国民身份感。而网络时空里流动的信息表征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及其社会关系,受众以一种抽象的符号化形式实现了“在场”,使集体记忆的建构产生了更多的能动性[3]。
3)“他者”叙事促成记忆的全球化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女排不仅仅成为中国人民的记忆,更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记忆的全球化传播,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新媒体的对外传播,另一方面与境外新媒体传播密切相关,而我国新媒体对外媒报道的再次传播又反过来推动了国民集体记忆的进一步深化。如美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中国队在里约奥运赛场屡次上演‘逆转’好戏,好状态来得‘恰到好处’。主教练郎平此前已经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带领队伍打进排球决赛的女性主教练,这场胜利后,她成为了以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份均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18]。”里约奥运会官方推特发文称,“恭喜中国女排!在对阵塞尔维亚的比赛中,中国女排成功击败对手,并勇夺金牌[19]!”美联社以“中国斩获女排金牌 教练郎平创造历史”为题,称赞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展现出的“战斗精神”。此外,通过国外新媒体用户就中国女排的评论可以看出,女排夺冠对于东方国家民众以及亚洲体育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如韩国网民称,“这是亚洲体育的骄傲,希望东京奥运会还是亚洲国家夺冠[20]。”可以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播环境下记忆的空间区隔,使集体记忆得以实现全球共享。
3 认同的建构: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
根据媒介建构主义观点,国家认同一部分来自于媒介的针对性建构,一部分来自于公众在信息接收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的主观想像。对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指出,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真实,而是他们被想像的方式[21]。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想像共同体的感情纽带,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往往成为媒介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逻辑。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来看,这一建构逻辑既包括基于个人层面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来建构的国家认同,也包括基于国家层面的忠诚、理想与信念来建构的国家认同。 3.1 集体记忆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建构
国家认同首先表现为一国国民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个体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并在自我身份认同基础之上产生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可。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景观,其本身对一国国民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个体对奥运传播的真正参与。这一过程中,“分化的个体”与“孤独的个体”在媒介仪式中寻找到了相互连接的纽带,投射了共同的精神情感与价值信仰,寻找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加深身份、民族的确认与归属[22]。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只要足够顽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致敬中国女排!》称,“马拉卡纳体育馆就像是北京首都的体育馆,满场飘扬着五星红旗”,这一话语本身就是国家身份的象征。用户留言区,国民从女排夺冠中表现出来的国家身份感更是直接:
“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中国女排,我们的骄傲!”
“看得我热泪盈眶,眼泪哗哗的止不住,太激动了[流泪][流泪]”
“当惠若琪完成最后一击,当国歌响彻里约时,泪水真的流下了,祝贺中国女排!”
“看到现场那么多中国球迷,就像我们主场似的,内心是大写的感动!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拳头]”
“郎平老女排率领新女排再创辉煌,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不知为什么,特别兴奋,为女排精神加油,为我们自己加油”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分享、互动功能,在建构起用户关于国家的集体记忆的同时,通过媒体自身以及个体用户对国家主义话语的表达,使基于集体记忆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感进一步扩散。在媒体的国家主义话语导向以及用户自身参与国家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国民在国家记忆中形成了其对国家身份的确认。进一步讲,这种身份的确认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体或者群体的主观意愿直接相关,它体现出的是身份背后的价值取向,即国民不仅认同自己的身份,并为所属的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换言之,媒介建构作用下,国民通过新媒体共享集体记忆、确认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主观想像,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国家认同的建构。
3.2 集体记忆与国民情感归属的强化
一方面,集体记忆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的体验和情感是国家认同基础的一部分[13];另一方面,只有在个体体验中,集体记忆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23]。中国女排成为新媒体关注的奥运焦点,新浪微博数据显示,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24]。主教练郎平赛后发布的庆贺微博获近百万网友点赞,微博粉丝增长了80多万[25]。一定程度上讲,新媒体传播中基于女排集体记忆建构的国家认同,正是用户在高密度的媒介信息接触中不断形成的对国家情感归属的多次叠加。而这一效应也进一步影响着互联网用户的自传播行为,如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之后,知乎“如何评价中国女排登顶里约奥运会冠军”问题中有网友回答“塞尔维亚队太强了,但是我们中国女排更强……期待四年后会在东京赛场能看到更加成熟,也更加可怕的中国女排。感谢中国女排,让我们看到了12年后的王者归来”,获赞2209,评论数175;另外“体育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血的事情……如果你问我,奥运会证明了什么,可能就是证明了世界上,有一群脑子里‘不想输’的人,如何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回答获赞9055,评论数494。这一过程中既通过集体记忆的空间延伸促进了国家认同的建构,也借助个体的情感体验使得集体记忆更加鲜活,国家认同更具情感张力。
3.3 集体记忆与国家忠诚感的唤起
从国家认同层面讲,忠诚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国家利益奉献和奋斗的热忱[26]。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国家忠诚感往往建立在国民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之上,借助新媒体话语主体结合国民集体记忆表现出来,最终促成国家认同的建构。里约奥运会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主要通过三类话语主体将国民集体记忆塑造为国家忠诚感来建构国家认同:
第一类话语主体是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见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时,特别强调了中国女排表现出的精神,“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27]。中国排球协会在女排夺冠的贺电中表示“希望中国女排继续发扬老一代中国女排精神和光荣传统,弘揚中华体育精神,不骄不躁,勇往直前,为祖国争取更多荣誉,为中国的体育事业续写新的辉煌[28]”。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称中国女排“完美地诠释了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极大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9]”。相关内容在新华网、人民网、腾讯体育等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通过权威话语主体,在强化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以女排为载体促成了国家忠诚感的建构,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第二类话语主体是女排队员。时任女排队长惠若琪8月22日在个人微博中表示“我们的团队用每个人的全力以赴换来了五星红旗的庄严升起”“十年磨一剑 能在为祖国争光的舞台上亮剑是我无上的荣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明星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号召力,通过社交媒体传达出的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使命感、荣耀感,从本质上传达出的是对国家的忠诚感,这种情感在粉丝效应作用下更易被强化。加之集体记忆本身对国家情感的催化作用,更易在全国范围内建构起国家认同。
第三类话语主体是媒体自身。媒体对国家忠诚感的塑造集中体现在通过颁奖台对国歌、国旗等的传播来建构忠诚感,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女排夺冠后的博文中称“此刻,国歌为你们响起,国旗因你们升起!”,并配9张女排队员在颁奖台的图片,该条微博转发量近14万。图文结合在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国民记忆的同时,以国家符号号召忠诚感。 3.4 集体记忆与国家理想信念的话语再现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理想与信念虽在不同的时期不断演变,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话语不曾中断。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对国家理想信念的话语再现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有关女排的推文中指出:“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要弘扬女排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国家认同一部分来自于媒体的针对性建构,一部分则来自于公众在信息接收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的主观想像。该推文评论区网友表示“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女排精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传承女排精神,建设美好祖国”[30]。于个体而言,国家认同可以指涉“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31],在国家主义话语引导下,个体得以强化对理想共同体的想像与认同。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对用户评论加以筛选、呈现,将媒介话语与用户话语相呼应,在颇具召唤性的国家主义话语中,将个体奋斗与民族国家前途的美好想像紧密相连,推动着国家认同的建构。对于集体记忆来说,只要支持它的社会一直存在,集体记忆就会获得滋养、不断推陈出新,得以强化和丰富,而不会丧失它逼真的色彩[4]。新媒体通过这种话语表达使国家层面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实现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话语的良性互动的同时,推动了国家认同的有效建构。
4 结论与建议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时空建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推动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同时,围绕女排精神形成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应在更长的时间线和更广泛的空间内得到维系。新时期,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仍在不断构筑与书写。伴随新的奥运周期的到来,新媒体如何通过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维系使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4.1 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在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中的积极作用
从国家认同层面讲,用户通过新媒体互动实现了国家情感在互联网空间的大范围扩散,对于国家共同体凝聚力的强化以及认同感的建构意义重大。因此,要实现集体记忆的延续和国家认同感的维系,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在其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受众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自发式互动,需要新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对此,新媒体应注重通过议程设置,对热点进行集中推送。其次,新媒体自身应注重主动发起互动,实时跟进赛事进程,适时发起互动话题。只有受众充分参与这种记忆的构建过程,才能对国家事件形成深刻的记忆,这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再者,体育明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利用多种社交媒体,进行立体传播,包括微博等广场式的社交媒体、知乎等知识分享型社交媒体,以及各类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等[32]。
4.2 新媒体叙事中注重女排精神的历史阶段性与发展变化性
集体记忆在一定时期是延续的,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新媒体在围绕女排精神进行媒介叙事中也应强化时空意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一方面,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新媒体必须进行大力挖掘,使其真正内化为建构国家认同的精神符号。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中应结合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下,女排精神所号召的拼搏、进取、奋斗等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媒体传播中应将其更多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媒介本身如何演变,女排精神作为一种体育精神是长期存在的,也理应是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中新媒体应长期宣传与传播的。基于不同的时代新媒体对女排精神应有不同的解读,但仍须具有统一的口径与内涵,避免在新媒体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民众对其产生的质疑、否定、消极解读甚至误读,以致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不利影响。
4.3 把握女排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
女排精神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外新媒体平台虽有高度赞扬之声,对于集体记忆的全球化传播和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平台的确不乏一些对女排精神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如认为过于注重精英权利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参与,过于强调牺牲精神和拼搏精神,抹杀和忽视了人性。而这些非议上升到国家层面则出现对整个国家训练体制以及竞技体育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对国家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在注重塑造多元、鲜活的运动员形象的同时,注意将女排精神的传播重点放在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人文价值方面,更加强调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的普世价值,更多地关注普通受众的情感诉求,讲好运动员故事,通过情感共鸣实现认同的建构。除此之外,突出国内主流价值的变化,在传播过程中突出整个国家发展带来国民心态的变化,以国人包容的精神面貌建构起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获取世界范围内的认同。
4.4 挖掘女排精神对其他项目新媒体传播的启示意义
基于女排项目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与当下新媒体传播相结合建构的国家认同效力,同样可以作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仅就里约奥运会而言,中国体育代表团当中同样具有像女排一样的队伍,包括乒乓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以及发展中的跆拳道等项目,这些项目本身所涵盖的精神以及运动员体现出的精神同样值得挖掘。但就目前新媒体传播来看,媒体本身对其挖掘不够,国民对这些项目的认知停留在“观看”而尚未真正形成共同“记忆”的阶段,也就难以发揮集体记忆通过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等来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因此,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一方面,可借鉴新媒体对中国女排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其他项目的精神内涵,使体育传播中建构国家认同的精神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女排精神本身的内涵,使其能够在其他项目的发展上实现灵活嫁接,推动更多的项目共同发展,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为国家认同建构汇入更多、更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真真,王相飞,李进,等.人民网体育频道在对里约奥运会报道中的国家认同建构[J].体育学刊,2019(2):21-26.
[2]朱基钗.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光明日报,2019-10-01(01).
[3]陈旭光.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国家想象——基于中国女排夺冠报道的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65-72.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邢虹文.公共记忆与政治伦理的日常化——主旋律电视剧对社会认同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3(5):34-36.
[6]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⑴:55-77.
[7]贺建平,王永芬,马灵燕.受难与国耻建构:“重庆大轰炸”集体记忆的媒介话语策略[J].国际新闻界,2015(12):89-104.
[8]陈旭光.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3):71-85.
[9]吴世文,杨国斌.“我是网民”:网络自传、生命故事与互联网历史[J].国际新闻界,2019(9):35-59.
[10]闫岩,张皖疆.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百度贴吧中“克拉玛依大火”的记忆结构之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5):73-93.
[11]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5-23.
[12]刘国强.当代传媒形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2):70-74.
[13]管健,郭倩琳.共享、重塑与认同: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9-79.
[14]钱力成,张翮翾.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6):215-237.
[15]李根,高嵘.国家认同与集体记忆:”国球”乒乓的塑造过程及象征意义[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4):79-85.
[16]王芳,申立平.女排精神: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以《人民日报》(1981—2016)相关报道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8-113.
[17]Jos van Dijck.Digital photography:communication,identity,memory[J].Visual Communication,2008(1):57-76.
[18]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女排夺冠,日本电视台转播又亮了[EB/OL].[2018-08-31].http://www.sohu.com/a/111566129_419351.
[19]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顶奥运之巅[EB/OL].[2018-08-31].http://sports.qq.com/a/20160822/019154.htm.
[20]多国网民评论中国女排获得奥运金牌[EB/OL].[2018-08-31].http://bbs.tianya.cn/ post-funinfo-7049991-1.shtml.
[2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2]赵红勋,黄伟.体育盛典·媒介仪式·身份建构——“媒体奇观”视域下的体育赛事解读[J].现代视听,2013(8):24-28.
[23]孙菲.从空间生产到空间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逻辑考察[J].东岳论从,2020(7):149-155.
[24]女排夺冠激发微博峰值 奥运视频单日播放超6亿次[EB/OL].[2018-08-29].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volleyball/2016-08-23/doc-ifxvcsrn8977777.shtml.
[25]全媒体平台趋势显现 奥运视频微博播放量超百亿[EB/OL].[2018-08-29].http://tech.sina.com.cn/it/2016-08-26/doc-ifxvixeq0532489.shtml.
[26]薛文婷,李倩雯.《人民日报》世界杯报道中的中国叙事及背后话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0):31-37.
[27]习近平会见奥运健儿 赞中国女排打出了风格[EB/OL].[2018-09-09].http://news.ifeng.com/a/20160825/49838984_0.shtml.
[28]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排球协会给中国女排发来贺信[EB/OL].[2018-09-09].http://2016.sohu.com/20160821/n465227375.shtml.
[29]刘鹏指出,代表团充分展现了——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EB/OL].[2018-09-09].http://sports.163.com/16/0826/16/BVDIQHDR00051CAQ.html.
[30]今天,新闻联播这样报道女排夺冠[EB/OL].[2018-09-0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I0MDU3NDYwMQ==&mid=2656535593&idx=1&sn=3c7e0caeb098b70e68478dee46d23e12&mpshare=1&scene=1&srcid=08282nkHlTvhStbfK518wiaw#rd.
[31]江宜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2]延怡冉,张德胜.国外体育明星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77-83.
关键词:国家认同;集体记忆;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6-0036-08
Abstract: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of sport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is a power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spirit of sports. In new Olympic cycle, taking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Rio Olympic program in the spread of new media platforms as sample, using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memory, the space and time architecture in the women's volleyball collective memory, the nationalism discourse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co-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to discus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Rio Olympics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s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national memory time-space construction, to a large extent achieved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emotion attribution, national sense of loyalty; 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expression based on collective memory, the spread of the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in the internet space via new media has formed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n 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ed around the spirit of Women's Volleyball Team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a longer time and in a wider spa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Key words:national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China Women's Volleyball Team; Rio Olympics; new media
体育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是影响一国国民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使体育竞技场成为再现和建构国家认同的关键平台,体育成就更是成为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动力,直接影响着国家认同的形成。体育传播具有再现和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新媒体借助其受众群体庞大、实时传播、高效互动等传播优势使国家形象、历史、国人的集体记忆等在互联网平台上立体地呈现出来。
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女排代表时特别指出,中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2]。时隔一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女排代表说道,“女排是我们的骄傲”。近日,以中国女排为原型的电影《夺冠》上映,再次燃起国人的國家精神和情怀。中国女排所蕴含的精神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成为激励国人的精神力量和集体记忆,在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国家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民族国家想像存在动态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集体记忆的主要内容,民族国家某种程度上需要构筑于集体记忆之上,在广泛的认同中彰显合法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集体记忆能为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民族国家想象提供经验性资源,并通过媒介建构起新的想象,媒介则是架起记忆和民族国家想像的桥梁[3],大型体育赛事中女排夺冠的传播能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共生关系的动态发展。奥运会是当代最高水平的大型综合赛事,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举办,新的奥运周期,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项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为样本,探究运动项目的新媒体传播与国家主义的共生,以期对未来大型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4]。在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中,阿斯曼夫妇较早关注了媒介变迁对记忆的影响。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既有立足于传者视角的集体记忆研究[5-7],也有立足受众视角的集体记忆研究[8-11]。以上研究将媒介与集体记忆相关联,搭建了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桥梁,为本文关于媒介与集体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以已有研究为基础,本文拟从新媒体传播视角,考察中国女排集体记忆的建构。
在对“共享的集体记忆”进行阐释时,哈布瓦赫认为一个群体拥有相似的记忆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思想的共同体”。这一点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观点有共通之处,媒体助力于集体记忆与民族想像的形成,使“民族”的客观要素让位于一种共同体的主观认同,最终“民族”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造物”[7]。由此来看,媒介通过对一定群体集体记忆的建构,在受众认知领域形成国家层面的想像的共同体,并通过集体形式的媒介参与建构行为进一步实现集体记忆的维系,这一研究思路将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进一步勾连起来。国内刘国强[12]、管健[3]、钱力成[14]等学者分别从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围绕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拓宽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也为本文基于集体记忆角度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提供了立论依据。
具体到体育传播学领域,近年来虽有部分学者关注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如李根[15]、陈旭光[3]、王芳[16]等人的研究,但整体上看关注度不高,尤其关于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传播视角探究中国女排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具体将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为切入点,对女排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的时空架构、国家主义话语下集体记忆与想像的共生以及集体记忆的维系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以期通过这一研究路径,解决以下问题:
新媒体如何通过里约奥运会女排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上建构起集体记忆?
新媒体如何在女排传播中将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相勾连,进而形成国家认同?
在集体记忆形成的基础之上,新媒体如何通过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维系使女排精神的价值在新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2 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时空架构
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的建构指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约奥运会女排的传播中,新媒体一方面深度参与着集体记忆的构建,另一方面也对传统传播视角下的时空概念进行着重构。与此同时,除了媒体依旧作为重要的集体记忆建构主体而存在,用户很大程度上通过记忆的书写成为集体记忆的建构者之一,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参与式建构。
2.1 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时间性架构
1)“当下”与“过去”的集体记忆建构
从“当下”这一维度来看,新媒体主要是通过集中式推送和多文本传播来强化国民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一方面,通过一定时间点的集中化报道实现集体记忆的集中式建构;同时受众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上也表现出集中化的特点,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女排夺冠新媒体平台对其关注度达到峰值。另一方面,新媒体实现了多文本、超文本传播,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种“数字化的集体记忆”。8月21日女排夺冠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23条微博中,诸如“中国女排夺金瞬间!荣耀时刻!这组动图,值得收藏!”“视频回顾里约征程 中国女排用实力告诉你,里约没有不可能!!”等博文涵盖了文字、图片、动图、短视频多种传播形式,这种短时期内的集中化报道以及多文本传播有助于强化网民的国家记忆。当大部分图像被传送至互联网并存储在虚拟空间里时,记忆的社会功能在数字图片网络化的、散布式的特征中得以再度发挥,这使得互联网对记忆的塑造起到了深刻的影响[17]。
从“过去”这一维度来看,里约奥运会新媒体对中国女排的传播通过历史叙事实现了集体记忆的重现。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获得全民关注,新媒体不仅对本届奥运会女排各场比赛进行了多角度传播,更由本届奥运会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女排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进行传播。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结合微博配图,从1980年代的五连冠到21世纪4次世界大赛夺冠,对中国女排30多年取得的辉煌与荣耀进行了系列传播。除此之外,人民网在《32年,女排精神创新中薪火相传》《三度奥运夺冠 中国女排诠释永不过时的“女排精神”》《回顾:中国女排四次挺进奥运决赛 三度摘金》等多篇报道中,对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的起伏与坚守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一传播方式对激活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具有直接的作用。
2)集体记忆的代际共享与重塑
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往往由一代人共享。新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由时间线造成的代际之间的记忆区隔,使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得以实现代际共享。在这一过程中,既有集体记忆的传承,也有集体记忆的修复和重塑。
传统传播环境下,受媒介本身的影响,特定時期的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难以在较长的时间线内产生持续性影响。90年代,随着郎平、梁艳等名将的退役,中国女排开始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媒体对中国女排的关注度远低于8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后的回升期。因此,中国女排留给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深刻。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后,新媒体对中国女排进行的跨历史阶段的传播,如体坛+微信公众号以《1984你在哪里?图集:中国女排跨越32年的辉煌》在重塑女排辉煌的同时,在传播策略上将个体纳入媒介叙事,进一步强化了记忆在形成国家认同中作用。新媒体这种叙事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集体记忆的断层。从这一层面上讲,新媒体很大程度上传播使基于中国女排形成的集体记忆成为跨时代的记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延续和传承。 从集体记忆的修复与重塑层面讲,国人对于中国女排与女排精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80年代,国人对女排的认识是《人民日报》的头版頭条、《当代》杂志上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记忆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刻苦锻炼,顽强奋斗”等宣传标语。2016年里约奥运会,国民对中国女排的认识是微博热搜、微信10w+、知乎热榜、新媒体超级话题。这一传播环境下,公众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记忆不再仅仅是80年代搪瓷脸盆上的“发扬女排精神”,而是朱婷的表情包、女排队的“专治不服”以及“朱元璋”组合等。可见,媒介在重塑集体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与集体记忆的空间性架构
从里约奥运会女排的传播来看,新媒体一方面通过话语陈述的在场以及国家话语的互动强化了集体记忆,促进了国家内部的集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塑造“自我”与“他者”突出国家之间记忆的边界。
1)话语互动推动集体记忆的参与式建构
传统媒体传播中,传播话语基本上由媒介单向掌控,话语陈述的主体是媒介。新媒体传播中,受众逐步由传播活动的边缘向核心过渡,话语陈述的主体由媒体和受众两部分组成,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地位依然在新媒体传播中具有权威性,同时受众自身通过对传播活动的参与,强化其对国家事件的集体记忆。
里约奥运会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一方面,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以集体主义话语构建国民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如人民网在“以女排精神激荡中国力量”的系列评论中,多次使用“中国”(37次)、“我们”(13次)、“集体”(6次)等词语,以国家话语的在场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与认同。另一方面,新媒体为普通用户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参与国家事件传播的同时通过话语互动建构集体记忆,促成国民内部的集体化。知乎话题“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有哪些精彩之处”是新媒体用户对女排夺冠记忆的直接呈现:
“13年四月一次飞行有幸和女排姑娘们坐一个航班到达宁波。行李提取处郎指导一人远远站着,静静等待。到达处没有疯狂的球迷,没有摄像机鲜花夹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功背后,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没有荡气回肠的反转,有的只是一复一日的发球,二传,扣杀。你问什么是女排精神,我说女排精神就是她们始终记得来时的路,和自己的赤子之心。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也献给我们自己。”
“精彩之处,或许是赖亚文陪着中国女排从成功到低谷,从低谷到辉煌,再跌落低谷,最后重回巅峰的这一段历程吧。郎平与她拥抱的这一刻,时间的力量令人感慨不已。”
“精彩之一:郎导场边的稳!精彩之二:惠若琪的神勇表现。精彩之三:朱婷!精彩之四:中国女排是大球项目的佼佼者,中国力量的象征!”
“最精彩之处非在金牌本身,而在续写了不只两代人的感动……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了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分割不开了。”
“这一届的中国女排还很年轻,是否能用伟大形容,还待更多未来的证明。但我唯一确信的是,每个人都能从这次女排里,看到自己缺失的、需要的、久违的东西。那些在日常生活里被荒废的东西,那些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现在不常有的东西。比如拼搏、比如用尽全力、比如咬紧牙关、比如永不放弃。”
可见,相较于传统传播环境,集体记忆由媒体建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普通用户成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线上实时互动突破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边界,很大程度上使集体记忆建构的空间被无限放大,认同的空间也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被扩大。
2)“自我”建构实现记忆的内部集体化
“自我”与“他者”的区分是媒体表达国家主义话语以建构集体记忆的惯用策略。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来看,“自我”与“他者”的记忆边界主要通过强化国家身份以及国家荣誉来凸显。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中青报·中青在线微信公众号在《赢啦!亿万人见证,里约奇迹叫中国女排!》的推文中选用18张配图,其中11张图片中带有中国国旗,分别来自里约奥运会现场观众席、女排队员朱婷家中的观赛现场,这一传播方式在营造受众集体记忆的“现场感”的同时,也以国家符号强化了受众的国民身份感。而网络时空里流动的信息表征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及其社会关系,受众以一种抽象的符号化形式实现了“在场”,使集体记忆的建构产生了更多的能动性[3]。
3)“他者”叙事促成记忆的全球化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女排不仅仅成为中国人民的记忆,更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记忆的全球化传播,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新媒体的对外传播,另一方面与境外新媒体传播密切相关,而我国新媒体对外媒报道的再次传播又反过来推动了国民集体记忆的进一步深化。如美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中国队在里约奥运赛场屡次上演‘逆转’好戏,好状态来得‘恰到好处’。主教练郎平此前已经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带领队伍打进排球决赛的女性主教练,这场胜利后,她成为了以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份均获得奥运金牌的第一人[18]。”里约奥运会官方推特发文称,“恭喜中国女排!在对阵塞尔维亚的比赛中,中国女排成功击败对手,并勇夺金牌[19]!”美联社以“中国斩获女排金牌 教练郎平创造历史”为题,称赞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展现出的“战斗精神”。此外,通过国外新媒体用户就中国女排的评论可以看出,女排夺冠对于东方国家民众以及亚洲体育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如韩国网民称,“这是亚洲体育的骄傲,希望东京奥运会还是亚洲国家夺冠[20]。”可以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播环境下记忆的空间区隔,使集体记忆得以实现全球共享。
3 认同的建构: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中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
根据媒介建构主义观点,国家认同一部分来自于媒介的针对性建构,一部分来自于公众在信息接收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的主观想像。对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指出,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真实,而是他们被想像的方式[21]。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想像共同体的感情纽带,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往往成为媒介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逻辑。从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新媒体传播来看,这一建构逻辑既包括基于个人层面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来建构的国家认同,也包括基于国家层面的忠诚、理想与信念来建构的国家认同。 3.1 集体记忆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建构
国家认同首先表现为一国国民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个体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并在自我身份认同基础之上产生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可。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景观,其本身对一国国民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个体对奥运传播的真正参与。这一过程中,“分化的个体”与“孤独的个体”在媒介仪式中寻找到了相互连接的纽带,投射了共同的精神情感与价值信仰,寻找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同,加深身份、民族的确认与归属[22]。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只要足够顽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致敬中国女排!》称,“马拉卡纳体育馆就像是北京首都的体育馆,满场飘扬着五星红旗”,这一话语本身就是国家身份的象征。用户留言区,国民从女排夺冠中表现出来的国家身份感更是直接:
“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中国女排,我们的骄傲!”
“看得我热泪盈眶,眼泪哗哗的止不住,太激动了[流泪][流泪]”
“当惠若琪完成最后一击,当国歌响彻里约时,泪水真的流下了,祝贺中国女排!”
“看到现场那么多中国球迷,就像我们主场似的,内心是大写的感动!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拳头]”
“郎平老女排率领新女排再创辉煌,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不知为什么,特别兴奋,为女排精神加油,为我们自己加油”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分享、互动功能,在建构起用户关于国家的集体记忆的同时,通过媒体自身以及个体用户对国家主义话语的表达,使基于集体记忆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感进一步扩散。在媒体的国家主义话语导向以及用户自身参与国家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国民在国家记忆中形成了其对国家身份的确认。进一步讲,这种身份的确认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体或者群体的主观意愿直接相关,它体现出的是身份背后的价值取向,即国民不仅认同自己的身份,并为所属的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换言之,媒介建构作用下,国民通过新媒体共享集体记忆、确认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体对国家共同体的主观想像,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国家认同的建构。
3.2 集体记忆与国民情感归属的强化
一方面,集体记忆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的体验和情感是国家认同基础的一部分[13];另一方面,只有在个体体验中,集体记忆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23]。中国女排成为新媒体关注的奥运焦点,新浪微博数据显示,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相关内容的互动量在当天达到7285万次,相关视频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3.4亿次[24]。主教练郎平赛后发布的庆贺微博获近百万网友点赞,微博粉丝增长了80多万[25]。一定程度上讲,新媒体传播中基于女排集体记忆建构的国家认同,正是用户在高密度的媒介信息接触中不断形成的对国家情感归属的多次叠加。而这一效应也进一步影响着互联网用户的自传播行为,如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之后,知乎“如何评价中国女排登顶里约奥运会冠军”问题中有网友回答“塞尔维亚队太强了,但是我们中国女排更强……期待四年后会在东京赛场能看到更加成熟,也更加可怕的中国女排。感谢中国女排,让我们看到了12年后的王者归来”,获赞2209,评论数175;另外“体育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血的事情……如果你问我,奥运会证明了什么,可能就是证明了世界上,有一群脑子里‘不想输’的人,如何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回答获赞9055,评论数494。这一过程中既通过集体记忆的空间延伸促进了国家认同的建构,也借助个体的情感体验使得集体记忆更加鲜活,国家认同更具情感张力。
3.3 集体记忆与国家忠诚感的唤起
从国家认同层面讲,忠诚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对国家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和服从,以及愿意为国家利益奉献和奋斗的热忱[26]。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国家忠诚感往往建立在国民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之上,借助新媒体话语主体结合国民集体记忆表现出来,最终促成国家认同的建构。里约奥运会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主要通过三类话语主体将国民集体记忆塑造为国家忠诚感来建构国家认同:
第一类话语主体是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见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时,特别强调了中国女排表现出的精神,“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都很振奋”[27]。中国排球协会在女排夺冠的贺电中表示“希望中国女排继续发扬老一代中国女排精神和光荣传统,弘揚中华体育精神,不骄不躁,勇往直前,为祖国争取更多荣誉,为中国的体育事业续写新的辉煌[28]”。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称中国女排“完美地诠释了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极大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9]”。相关内容在新华网、人民网、腾讯体育等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通过权威话语主体,在强化关于女排的集体记忆的同时,以女排为载体促成了国家忠诚感的建构,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第二类话语主体是女排队员。时任女排队长惠若琪8月22日在个人微博中表示“我们的团队用每个人的全力以赴换来了五星红旗的庄严升起”“十年磨一剑 能在为祖国争光的舞台上亮剑是我无上的荣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明星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号召力,通过社交媒体传达出的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使命感、荣耀感,从本质上传达出的是对国家的忠诚感,这种情感在粉丝效应作用下更易被强化。加之集体记忆本身对国家情感的催化作用,更易在全国范围内建构起国家认同。
第三类话语主体是媒体自身。媒体对国家忠诚感的塑造集中体现在通过颁奖台对国歌、国旗等的传播来建构忠诚感,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女排夺冠后的博文中称“此刻,国歌为你们响起,国旗因你们升起!”,并配9张女排队员在颁奖台的图片,该条微博转发量近14万。图文结合在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国民记忆的同时,以国家符号号召忠诚感。 3.4 集体记忆与国家理想信念的话语再现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理想与信念虽在不同的时期不断演变,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话语不曾中断。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中对国家理想信念的话语再现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有关女排的推文中指出:“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要弘扬女排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国家认同一部分来自于媒体的针对性建构,一部分则来自于公众在信息接收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的主观想像。该推文评论区网友表示“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女排精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传承女排精神,建设美好祖国”[30]。于个体而言,国家认同可以指涉“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31],在国家主义话语引导下,个体得以强化对理想共同体的想像与认同。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对用户评论加以筛选、呈现,将媒介话语与用户话语相呼应,在颇具召唤性的国家主义话语中,将个体奋斗与民族国家前途的美好想像紧密相连,推动着国家认同的建构。对于集体记忆来说,只要支持它的社会一直存在,集体记忆就会获得滋养、不断推陈出新,得以强化和丰富,而不会丧失它逼真的色彩[4]。新媒体通过这种话语表达使国家层面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相结合,在实现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话语的良性互动的同时,推动了国家认同的有效建构。
4 结论与建议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新媒体传播通过对集体记忆的时空建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体记忆与国家主义想像的共生,推动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同时,围绕女排精神形成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应在更长的时间线和更广泛的空间内得到维系。新时期,关于中国女排的集体记忆仍在不断构筑与书写。伴随新的奥运周期的到来,新媒体如何通过国家记忆与国家认同的维系使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4.1 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在建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中的积极作用
从国家认同层面讲,用户通过新媒体互动实现了国家情感在互联网空间的大范围扩散,对于国家共同体凝聚力的强化以及认同感的建构意义重大。因此,要实现集体记忆的延续和国家认同感的维系,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在其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受众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自发式互动,需要新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对此,新媒体应注重通过议程设置,对热点进行集中推送。其次,新媒体自身应注重主动发起互动,实时跟进赛事进程,适时发起互动话题。只有受众充分参与这种记忆的构建过程,才能对国家事件形成深刻的记忆,这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再者,体育明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利用多种社交媒体,进行立体传播,包括微博等广场式的社交媒体、知乎等知识分享型社交媒体,以及各类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等[32]。
4.2 新媒体叙事中注重女排精神的历史阶段性与发展变化性
集体记忆在一定时期是延续的,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新媒体在围绕女排精神进行媒介叙事中也应强化时空意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一方面,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新媒体必须进行大力挖掘,使其真正内化为建构国家认同的精神符号。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中应结合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下,女排精神所号召的拼搏、进取、奋斗等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媒体传播中应将其更多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媒介本身如何演变,女排精神作为一种体育精神是长期存在的,也理应是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中新媒体应长期宣传与传播的。基于不同的时代新媒体对女排精神应有不同的解读,但仍须具有统一的口径与内涵,避免在新媒体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民众对其产生的质疑、否定、消极解读甚至误读,以致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不利影响。
4.3 把握女排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
女排精神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外新媒体平台虽有高度赞扬之声,对于集体记忆的全球化传播和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平台的确不乏一些对女排精神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如认为过于注重精英权利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参与,过于强调牺牲精神和拼搏精神,抹杀和忽视了人性。而这些非议上升到国家层面则出现对整个国家训练体制以及竞技体育主流价值观的否定,对国家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在注重塑造多元、鲜活的运动员形象的同时,注意将女排精神的传播重点放在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人文价值方面,更加强调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的普世价值,更多地关注普通受众的情感诉求,讲好运动员故事,通过情感共鸣实现认同的建构。除此之外,突出国内主流价值的变化,在传播过程中突出整个国家发展带来国民心态的变化,以国人包容的精神面貌建构起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获取世界范围内的认同。
4.4 挖掘女排精神对其他项目新媒体传播的启示意义
基于女排项目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与当下新媒体传播相结合建构的国家认同效力,同样可以作用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仅就里约奥运会而言,中国体育代表团当中同样具有像女排一样的队伍,包括乒乓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以及发展中的跆拳道等项目,这些项目本身所涵盖的精神以及运动员体现出的精神同样值得挖掘。但就目前新媒体传播来看,媒体本身对其挖掘不够,国民对这些项目的认知停留在“观看”而尚未真正形成共同“记忆”的阶段,也就难以发揮集体记忆通过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等来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因此,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一方面,可借鉴新媒体对中国女排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建构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其他项目的精神内涵,使体育传播中建构国家认同的精神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女排精神本身的内涵,使其能够在其他项目的发展上实现灵活嫁接,推动更多的项目共同发展,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为国家认同建构汇入更多、更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真真,王相飞,李进,等.人民网体育频道在对里约奥运会报道中的国家认同建构[J].体育学刊,2019(2):21-26.
[2]朱基钗.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光明日报,2019-10-01(01).
[3]陈旭光.体育传播中的集体记忆与民族国家想象——基于中国女排夺冠报道的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65-72.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邢虹文.公共记忆与政治伦理的日常化——主旋律电视剧对社会认同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3(5):34-36.
[6]张志安,甘晨.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⑴:55-77.
[7]贺建平,王永芬,马灵燕.受难与国耻建构:“重庆大轰炸”集体记忆的媒介话语策略[J].国际新闻界,2015(12):89-104.
[8]陈旭光.逻辑转向与权力共生:从网络流行体看青年网民的集体记忆实践[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3):71-85.
[9]吴世文,杨国斌.“我是网民”:网络自传、生命故事与互联网历史[J].国际新闻界,2019(9):35-59.
[10]闫岩,张皖疆.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百度贴吧中“克拉玛依大火”的记忆结构之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5):73-93.
[11]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5-23.
[12]刘国强.当代传媒形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2):70-74.
[13]管健,郭倩琳.共享、重塑与认同:集体记忆传递的社会心理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9-79.
[14]钱力成,张翮翾.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5(6):215-237.
[15]李根,高嵘.国家认同与集体记忆:”国球”乒乓的塑造过程及象征意义[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4):79-85.
[16]王芳,申立平.女排精神: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以《人民日报》(1981—2016)相关报道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8-113.
[17]Jos van Dijck.Digital photography:communication,identity,memory[J].Visual Communication,2008(1):57-76.
[18]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女排夺冠,日本电视台转播又亮了[EB/OL].[2018-08-31].http://www.sohu.com/a/111566129_419351.
[19]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顶奥运之巅[EB/OL].[2018-08-31].http://sports.qq.com/a/20160822/019154.htm.
[20]多国网民评论中国女排获得奥运金牌[EB/OL].[2018-08-31].http://bbs.tianya.cn/ post-funinfo-7049991-1.shtml.
[2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2]赵红勋,黄伟.体育盛典·媒介仪式·身份建构——“媒体奇观”视域下的体育赛事解读[J].现代视听,2013(8):24-28.
[23]孙菲.从空间生产到空间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逻辑考察[J].东岳论从,2020(7):149-155.
[24]女排夺冠激发微博峰值 奥运视频单日播放超6亿次[EB/OL].[2018-08-29].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volleyball/2016-08-23/doc-ifxvcsrn8977777.shtml.
[25]全媒体平台趋势显现 奥运视频微博播放量超百亿[EB/OL].[2018-08-29].http://tech.sina.com.cn/it/2016-08-26/doc-ifxvixeq0532489.shtml.
[26]薛文婷,李倩雯.《人民日报》世界杯报道中的中国叙事及背后话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0):31-37.
[27]习近平会见奥运健儿 赞中国女排打出了风格[EB/OL].[2018-09-09].http://news.ifeng.com/a/20160825/49838984_0.shtml.
[28]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排球协会给中国女排发来贺信[EB/OL].[2018-09-09].http://2016.sohu.com/20160821/n465227375.shtml.
[29]刘鹏指出,代表团充分展现了——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EB/OL].[2018-09-09].http://sports.163.com/16/0826/16/BVDIQHDR00051CAQ.html.
[30]今天,新闻联播这样报道女排夺冠[EB/OL].[2018-09-0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I0MDU3NDYwMQ==&mid=2656535593&idx=1&sn=3c7e0caeb098b70e68478dee46d23e12&mpshare=1&scene=1&srcid=08282nkHlTvhStbfK518wiaw#rd.
[31]江宜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2]延怡冉,张德胜.国外体育明星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的现状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