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闲话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应该是2018年的初秋吧,我去江苏东海开会,搭乘下午4点46分的火车返程,那是一趟K字头的普快车,彼时那趟线路还没有开通高铁。在我第一次坐火车时就知道一个说法:K代表“快”。而如今,这K却意味着慢,有种声东击西的幽默感。
  不过,连云港也有机场,只是航班不直飞郑州,那就还不如坐火车,哪怕是慢些的火车。毕竟是在陇海线上,虽然慢,却可以直达。这时候的慢,又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快。
  我的票是软卧车厢的一号下铺。包厢门紧闭。我敲了敲门,没动静。拉了两下,没拉开。正准备再去拉,里面便有人替我拉开了。是个老爷子,看着有六十岁出头,黑红脸膛,十分方正。拉开门后,他便又躺在了方才的铺位上,那正是我的铺位。待我说明,他便起身,坐在了对面。那里已经坐着一个老太太,也是六十岁出头的模样,身材已经发福,脸盘却隐约透着当年的娟秀。她铺位板壁的衣钩上挂着一个鼓鼓的大塑料袋,清晰可见装着鸡蛋、卷纸、苹果、馒头、面包之类的物事,还有两碗红艳艳的方便面。
  我想把行李箱放进包厢门顶上的行李搁架,却又懒得托举。正犹豫着,就听见老太太说:“放那儿吧。”她指的是茶几底下那一小块空地。
  相视一笑。我放好行李,坐下。
  “二位是从哪里上车的呢?”我问道。
  “连云港。”女人说。
  “去哪儿呢?”
  “兰州。”男人说。
  男人的口音像是西北人,女人的口音却像是连云港这边的。
  “你们是连云港人?去那边旅游?”
  “我们就是兰州人。”
  我喜欢兰州,兰州的面、鲜百合、盖碗茶,都好。兰州人说话也好听。还有兰州这个地名,美极了。

2


  6点钟,外面过道上响起叫卖晚饭的声音。老太太一样一样地拿出塑料袋里的吃食,招呼老爷子下来。小小的空间很快被丰饶的气息充满。茶叶蛋的咸香,苹果的甜香,方便面的酱香……
  我素来不喜欢在旅途中吃东西,就什么也没吃。
  “您不吃饭哪?”老太太说。
  “不饿。”
  “吃点儿吧。”她把一个馒头递过来。
  “谢谢,我真不饿。”
  她继续吃着自己的。吃完了,也收拾完了,她又把馒头递过来:“多少得吃点儿啊。”
  她这样,可真像妈妈。普天下的妈妈,都是这样吧。
  “这馒头是我自己蒸的,好吃着呢。”她说。
  我接过来。“自己蒸的”,这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有家庭主妇亲手做的吃食,尤其是面食,对我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她们各有各的风格和喜好,却也有共同之处:结实、筋道,包含耐心,用韩剧《大长今》里的说法,就是充满了对食物的诚意。
  平日里,我从不在超市买馒头。我吃的馒头都属于特别定制——姐姐在乡下蒸好,要么托人捎带,要么发次日即达的快递。收到后我就把它们冷冻在冰箱里,随吃随取。
  手中的馒头暄软圆白,白中还泛着一层舒服的微黄,散发着我熟稔的面香。
  “我放了碱的。”老太太说。
  “嗯,我看出来了,碱色揉得匀,好吃。”
  “榨菜呢!”老爷子对老太太喊。老太太闻声答应着,把榨菜朝我递来。我这才明白,老爷子是在提醒老太太让我吃榨菜,却不直接跟我说。尽管有那么一点儿封建,却也有那么一点儿可爱。
  在老太太的指导下,我把馒头一分为二,在里面夹上榨菜,一边吃一边夸。老太太看着我吃,脸上笑意盈盈。

3


  睡觉还早。那就再聊会儿天?
  “你们去连云港是有啥事?”
  “看外孙子。闺女嫁到这里了。”
  “您几个孩子?”
  “就这一个闺女。给了这儿了。”
  “怪不得呢。得常來吧?”
  “嗯。太远了。”
  “你们可以今年来看她,让她明年过去看你们。”
  “不行。他们没假。闺女回去待不了几天,最多也就一个星期。我们退休了,来看她方便。140平方米的房子,还带有阁楼,住得倒是挺宽敞。”
  这是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最常见的生活模式。那姑娘应该是“80后”。这是一对公职夫妻,他们青春盛年的时候,计划生育正是铁律,所以他们只能有这一个独女。女儿成年后远嫁,他们也就只能千里迢迢地来看她和她的孩子。
  “小外孙多大了?”
  “小学三年级,9岁。”
  说着,她便翻开手机,给我看外孙子的照片,虎头虎脑的一个壮小子。
  “多好啊。你们三代同堂,这就叫天伦之乐。”
  “乐是乐,其实也挺累。一天做三顿饭,还得打扫卫生,洗衣裳……忙得停不住。闺女说,不叫你干你非干。唉,我是闲不住呀,看见啥就要干,想起啥也要干。可是身体真不行了,顶不住。回去歇歇,歇过劲儿了再来。”
  “您蒸的馒头太好吃了。”我说。
  “我这儿还有饼哩,更好吃。”老太太说,“也是我自己做的。”
  这一瞬间,两个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的女人,只认识两个多小时的女人,达成了最大的默契。

4


  手里的饼微微有些暗褐色,圆鼓鼓的,娇小玲珑,轻按一下,却是硬硬的,没有弹性。我说看起来有点儿像面包呢,老太太反复强调,不是面包,就是饼。是用烤箱烤出来的,是核桃饼。用油和鸡蛋和面,然后加入核桃碎,烤出来酥香得很。
  “你尝尝就知道了。”
  果然比馒头还好吃。我自是极尽赞美,说郑州街上虽也有卖的,却不如她的手艺。老太太得意地说:“那些开店的,咋舍得放这么多好馅料?”
  我吃着听着,频频点头。
  甘肃我去过多次,就聊起了静宁的苹果、苦水的玫瑰。老爷子也起了插话的兴致,问我去过陇南没有,我说去过。原来他老家在陇南。我说陇南好呢,不缺水。在甘肃,不缺水的地方少。
  老爷子点头,庄重地重申:“不缺水。”

5


  10点钟,顶灯熄了。我早早开了小壁灯,晕出一小片光。老太太也摸索着开了小壁灯。
  老爷子的鼾声已经轰炸了过来。
  “会影响你吧?对不起啦。”老太太说,“我是惯了。”
  “没事,我一会儿就下车。”我说。
  很快,老太太的鼾声也响了起来,和老爷子的一轻一重,构成了二重唱。
  黑暗中,我闭着眼,在这热闹里,渐渐地,却沉浸到一种踏实的安静中。自打高铁开通,就成了我的出行首选,许久没有坐过这种夜火车了。咣当咣当,稳稳的。高铁,怎么说呢?虽然快,却是一种单纯的快,总怕错过站,更像是赶路。而这夜火车,却是慢中的快,也是快中的慢。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美妙的还有这一对平凡的老夫妻。我忽然觉得,若不是担心坐过站,我肯定也能在他们的鼾声里睡着,他们的鼾声于我而言,并不怎么陌生。就像他们的家长里短和喜怒哀乐,我也都不怎么陌生。我甚至有些自负地认为,他们没说出口的那些,我也能推测出个八九不离十。因为,我和我周围的人,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从根底上去看,都是一样的。
  我爱他们,我爱他们的这一切。而我这个无能的人啊,表达爱的方式,也不过是在这短暂的旅程里,去最大程度地迎合他们,和他们乖乖地聊一会儿天。好在他们也喜欢和我聊。我猜想自己在他们眼中是这样的:一个脾气不错,话挺多,敦敦实实的,喜喜兴兴的,胖姑娘。
  (池塘柳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6月6日,沈 璐图)
其他文献
有些中国人到欧美国家旅游,见宾馆里没有准备热水瓶,不免大惊小怪,甚至有点没着没落的感觉。他们如果不打算喝咖啡或者喝酒,就只能在水龙头下接生水解渴,不是个滋味。好在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商店里有矿泉水出售,二是欧美有些宾馆为了适应东亚游客的习惯,开始在客房里配置电热水壶。  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没开水似乎就没法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哪怕再穷的中国人,哪怕穷得家里没有茶叶,也绝不会用生水待客。烧一壶开
期刊
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从胎儿期到去世后的遗体捐献,人生的每一步几乎都浓缩在民法典里;大到开公司、签合同,小到缴物业费、打离婚官司,人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都与民法典息息相关。1.入学就读  上学后,小宇有一次在学校参加球赛当守门员,结果眼睛被球砸伤,他能找踢球的人索要赔偿吗?  A.不能,自愿参加有风险的文体活动自担风险。  B.能,伤了人赔医药费天经地义。  答案:A。民法典这样规定:自愿参
期刊
设计师兼插画师马特·史蒂文斯在Kickstarter 网站上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好电影如旧书(Good Moviesas Old Books)”,给自己平时喜欢的100部电影绘制了复古风格的书籍封面。我们能从中看到电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雷德利·斯科特《异形》(1979)布莱恩·德·帕尔玛《碟中谍》(1996)克里斯托弗·诺兰《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安东尼·罗素、乔·罗素《复仇者联盟4
期刊
20多年前,我会经常浏览报纸中缝里的内容。当时还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报纸中缝里的文字通常比较有意思,我喜欢看。有一天我在其中读到一条新闻,说有两辆卡车在公路上迎面相撞,兩个司机都被撞死了。这是一则新闻稿,但是记者在写完事情之后,又多写了一句话:两辆卡车迎面相撞的时候,发出的巨大响声使得公路两边树上的麻雀全部震落在地,有些死去,有些昏迷。  假如没有这一笔,这样一件事情很容易被人忘掉,因为这只是
期刊
一位诗人跟我说:“文学是跳高,不是拳击;其对手是神,而不是人。”我把這句话写下来,压在玻璃板下,时时自省。这话的意思是,从文的人们没有理由互相争什么高低,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弱小,太浅薄。文学不是为了用来打倒人(任何人),而是为了探索全人类面对的迷茫而艰难的路。  拳击以打倒一个人(一个更弱者)为目的,所以总能得一点沾沾自喜的胜利。跳高却是与神较量,这路便没有尽头。  (郭旺启摘自
期刊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主张,应该将人生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来思考。  在人的前半生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之打拼,找到结婚对象共同构建家庭。这样就能构筑社会地位,积累财产,还能养育孩子,牢固奠定在这个世上生活下去的根基。可是到了后半生,却要直面这样一些深刻的问题:这样子活着,会怎样迎接死亡呢?作为必然死去的人,自己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到了后半生,还和前半生一样只考虑财产、地位之类的问题,
期刊
[十五]爷是牛二,威震全国,神仙遇爷,也难躲过。汝若识相,宝刀归我;如不晓事,当心后果!  [十六]任尔大虫无有毛,难挡英雄猛力抛,四爪朝天夹干嚎。  [十七]没毛大虫,強挺雄风,何惧倒栽葱。爬起再前冲,老和尚撞钟,头皮显硬功。  [十八]招惹得英雄性起,一挥之下便了局。  [十九]“英雄除害靖一方,远走高飞离汴梁!”“杨志做事自承当,安得连累众老乡!”  [二十]除暴安良扬美名,汴民长亭来饯行。
期刊
电影《曼哈顿》片尾,自导自演的伍迪·艾伦说了这样一段话:“生命有什么好活的?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嗯……对我而言,我会说有格劳乔·马克斯(默片时代演员),还有威利·梅斯(美國棒球名将)、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录了《洋芋头蓝调》……瑞典电影,这是当然的事……嗯……福楼拜的《情感教育》、马龙·白兰度、弗兰克·辛纳特拉、塞尚那些惊人的苹果和梨子……”  伍迪·艾伦是空谈理想吗?
期刊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期刊
何兆武  我年轻的时候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跟日本打仗。那时候想得很天真,认为抗战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是个美好的世界。后来发现,打仗是胜利了,可是离美好的世界还很远。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是艰苦的,精神却是振奋的,许多人宁愿颠沛流离,也不愿做亡国奴。16岁那年,北平沦陷了,我回到湖南老家,从岳阳到长沙那一段,坐船要走5天。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