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其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活泼的气氛,解决了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合理运用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进而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动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生受其年龄、经验所限,难以将抽象的概念、文字、图表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课件,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当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特征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后,教师演示课件:屏幕上一只小猴子坐在方形车轮的车子上,被颠簸得一上一下。“小猴子为什么会这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教师追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颠簸了吗?”继续演示课件,屏幕上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仍然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追问。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找到了答案。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前进,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通过三次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被再次激活,既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运用直观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的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学生通过算出每人罚中次数是罚点球总次数的100分之几来选定罚点球的队员。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并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运用课件出示了三幅表示进球数和整体关系的图,学生根据刚刚求出的百分数,对号入座,说出哪幅图表示哪位球员的点球成绩。学生能够直观看出进球数和总数的关系,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把数和形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加深了对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相比关系的理解。
利用形象演示,构建知识体系
合理运用课件,能够搭建一条单一知识点与整个数学体系的桥梁。
如教学《重叠问题》,当学生经历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够用集合的知识初步解释生活问题后,课件演示交集图,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三(1)班踢毽5人,跳绳6人,因为有2人重复,一共有9名运动员。三(2)班重复的人数最多,几人重复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最多5人重复。“5人重复这图是什么样呢?”笔者的提问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用手比划。这时,课件演示全集图,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引导灵活转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难以直接表达的,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制作和运用课件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要解决行程中的“相遇”“相向”“相背”“同向”等问题时,教师可以把动画进行任意切换,反复比较、辨析,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课件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部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结果,轻过程。部分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投映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缺少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二是重机器,轻学生。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学生成为缺乏活力和思考的观众,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多媒体,让电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课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从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合理使用,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 肖佳晓
创设动态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生受其年龄、经验所限,难以将抽象的概念、文字、图表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课件,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当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特征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后,教师演示课件:屏幕上一只小猴子坐在方形车轮的车子上,被颠簸得一上一下。“小猴子为什么会这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教师追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颠簸了吗?”继续演示课件,屏幕上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仍然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追问。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找到了答案。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平稳前进,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通过三次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被再次激活,既加深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运用直观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的图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学生通过算出每人罚中次数是罚点球总次数的100分之几来选定罚点球的队员。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并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运用课件出示了三幅表示进球数和整体关系的图,学生根据刚刚求出的百分数,对号入座,说出哪幅图表示哪位球员的点球成绩。学生能够直观看出进球数和总数的关系,在他的头脑中已经把数和形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加深了对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相比关系的理解。
利用形象演示,构建知识体系
合理运用课件,能够搭建一条单一知识点与整个数学体系的桥梁。
如教学《重叠问题》,当学生经历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够用集合的知识初步解释生活问题后,课件演示交集图,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三(1)班踢毽5人,跳绳6人,因为有2人重复,一共有9名运动员。三(2)班重复的人数最多,几人重复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最多5人重复。“5人重复这图是什么样呢?”笔者的提问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用手比划。这时,课件演示全集图,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引导灵活转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难以直接表达的,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制作和运用课件往往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要解决行程中的“相遇”“相向”“相背”“同向”等问题时,教师可以把动画进行任意切换,反复比较、辨析,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课件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部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结果,轻过程。部分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投映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缺少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二是重机器,轻学生。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使学生成为缺乏活力和思考的观众,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多媒体,让电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课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从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合理使用,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