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本”,由“以知识为主线”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不一而足。于漪曾说过解读文本应该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语文教改无论向哪个方向伸展,我们都应该把握住这一点。那么,如何灵活处理教材,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陌生化阅读
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哪怕你阅读的对象是你多次读到过的文本,都要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所以说,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空白的心灵去对待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前就将自己的认识“格式化”。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我们教师也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这样能使我们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才能让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2 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主要指学生在阅读理解之前,由自己文本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对文本呈现的方式、意义、结构等作出预测和期望。它是由读者传统阅读经验、以往解读习惯或个体特殊学习态度构成的。这种视野包括两个形态: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个人期待视野;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公共期待视野。后者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制约、影响着前者的构成,并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期待视野”既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局限和制约。当然,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也会随着文本的解读实践发生迁移和拓展。有时一个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会顺利实现;有时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现部分不一致或者完全冲突,读者就得重新构建新的阅读经验,拓展和形成新的阅读视野,新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实现。正是期待视野在规范与反规范之间这种冲突、碰撞、磨合与调节,才形成了文本历史运动的驱动力。
3 对词语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解读
文本词语的解读就是要从文本的词语内涵的释读入手,以此去挖掘文本深层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途径,是文本意义的承载体。紧扣文本的字词句释读,能够逼近文本作者的原意,从而获取文本固有的潜在信息。
文本多元解读训练过程中,我们理应准确把握讲与读的时机,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讲读课文前的试读,梳理课文时的引读,品词析句时的细读,复习巩固时的比较读,体会情感时的诵读等等。每位学生的具体解读,有其各自关注的焦点,并与其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学习中,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片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方引导,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咬文嚼字、潜心品读、悉心探究,咀嚼文本作者遣詞造句乃至布局谋篇方面的独到之处,在读书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髓,正像叶圣陶先生所称的那种“美读的方法”,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之“入手其内,化手其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并运用于语言实践中。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语言方面白壁微瑕也时有所见。文本解读过程中,只要教师有心点拨,学生细心探究,这些“微瑕”也能引发我们积极思维。
4 对主体意义进行多维解读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比如《药》这篇小说,什么“药方”,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固然可以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主题解读。但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否真的有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的高度呢?我们结合其“立人”那一以贯之的思想,将其主题定为“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又有何不可?再如《祝福》,我们将其主题定为诸如“‘三权’罪恶”、诸如“礼教迫害”诚然也是可以接受的阐释,但如果有学生如上一样,认为是“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也未尝不可。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人的生命个体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人的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强化文本读者这一主体,努力提升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课堂教学努力实施多元互动,发挥文本应有的审美价值,促使学生赢得诸多审美感召,使文本读者创造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提升。
1 建立陌生化阅读
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哪怕你阅读的对象是你多次读到过的文本,都要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所以说,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空白的心灵去对待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前就将自己的认识“格式化”。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我们教师也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这样能使我们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才能让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产生共鸣。
2 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主要指学生在阅读理解之前,由自己文本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对文本呈现的方式、意义、结构等作出预测和期望。它是由读者传统阅读经验、以往解读习惯或个体特殊学习态度构成的。这种视野包括两个形态: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个人期待视野;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公共期待视野。后者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制约、影响着前者的构成,并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期待视野”既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局限和制约。当然,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也会随着文本的解读实践发生迁移和拓展。有时一个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会顺利实现;有时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现部分不一致或者完全冲突,读者就得重新构建新的阅读经验,拓展和形成新的阅读视野,新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实现。正是期待视野在规范与反规范之间这种冲突、碰撞、磨合与调节,才形成了文本历史运动的驱动力。
3 对词语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解读
文本词语的解读就是要从文本的词语内涵的释读入手,以此去挖掘文本深层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途径,是文本意义的承载体。紧扣文本的字词句释读,能够逼近文本作者的原意,从而获取文本固有的潜在信息。
文本多元解读训练过程中,我们理应准确把握讲与读的时机,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讲读课文前的试读,梳理课文时的引读,品词析句时的细读,复习巩固时的比较读,体会情感时的诵读等等。每位学生的具体解读,有其各自关注的焦点,并与其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学习中,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片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方引导,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咬文嚼字、潜心品读、悉心探究,咀嚼文本作者遣詞造句乃至布局谋篇方面的独到之处,在读书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髓,正像叶圣陶先生所称的那种“美读的方法”,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之“入手其内,化手其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并运用于语言实践中。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语言方面白壁微瑕也时有所见。文本解读过程中,只要教师有心点拨,学生细心探究,这些“微瑕”也能引发我们积极思维。
4 对主体意义进行多维解读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比如《药》这篇小说,什么“药方”,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固然可以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主题解读。但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否真的有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的高度呢?我们结合其“立人”那一以贯之的思想,将其主题定为“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又有何不可?再如《祝福》,我们将其主题定为诸如“‘三权’罪恶”、诸如“礼教迫害”诚然也是可以接受的阐释,但如果有学生如上一样,认为是“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也未尝不可。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人的生命个体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人的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强化文本读者这一主体,努力提升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地位,课堂教学努力实施多元互动,发挥文本应有的审美价值,促使学生赢得诸多审美感召,使文本读者创造的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