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加速和对国民道德素养提升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号召。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多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每天都要进行学习强国,其“红色中国”、“学习科学”、“环球视野”、“学习电视台”等板块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上紧密联系,情感上一脉相承。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老师,认为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结合,将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深远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强国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学习强国”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供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重要平台,初中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各种政治新闻,国家要事,可以提高学科理解能力、培养政治领悟、树立主人翁意识。
我国先后制定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要求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和道德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在重视法治的基础上,道德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唯有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蔚然成风,才能使法治成为他们心中真正的信仰,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初中生现用的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可以浓缩为“成长篇”、“规则篇”、“民主篇”、“法治篇”、“国情篇”五大篇章,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法治篇”、“国情篇”与学习强国“红色中国”、“学习科学”、“环球视野”、“学习电视台”四个板块的一些融合运用。
一、“红色中国”——传承中国精神、提高政治认同
在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阶段可塑性强,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目标的实现方法上不能照本宣科,态度上不能强硬灌输,而利用“红色中国”的学习媒介,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创新预习方式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笔者在教授九上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时,课前预习改变了以往的自行看书完成填空题等传统形式,而是要求学生浏览书本后在“永远的丰碑”或“视频专区”选择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学习,“永远的丰碑”中每个伟人的介绍只有两段文字左右,“视频专区”每个视频时长为四分钟左右,学生能走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部司令员马本斋等,从而理解强国之路离不开伟人,理解他们“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的境界,明确青少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感悟民族精神、憧憬中国梦。
(二)视频培养兴趣
笔者尤其推荐“视频专区”,一个生动活泼且感人至深的版块,初三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强度比较大,所以看视频的兴趣高于阅读文字,这不仅能使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得到一些缓冲,还能提高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收获对任课教师的喜爱。该部分也可以运用于课堂上的自告奋勇的分享,让学有能力的同学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进京途中鱼水情、第一次为周总理做翻译、三个女红军与半条棉被的故事、一封抗战家书里的壮志豪情等党史故事的讲述,能提高学生现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激发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主动学习的环境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文献纪录片”作为周末学习的补充,因为它的时长比较长,不适合平时学习,可以在周末时有多余时间时再自行观看,领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当下的科学防疫精神等,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精神的含义更好地理解。
二、“学习科学”——弘扬创新精神,立志科技报国
笔者在教授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时,为了实现让学生感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其背后坚持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道理,让学生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作用,主要运用了学习强国的“学习科学”板块。
(一)强国熏陶青年
课堂上,教师可选择性地带领学生浏览“科技新闻”“国家工程”“5G”,如黑科技追查疫情高危人群、钟南山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等,用新鲜的素材让学生领略我国的科技成就,代替以往的在PPT中插一个图片或视频的模式,让学生知道老师播放新闻的来源,引导学生对学习强国的认识和热爱。
“当代科学家故事”版块,如与时间赛跑的女科学家李兰娟;丹心寄绿野,白首归青山的孙儒泳;期颐一笑淡此生的杨承宗等,让学生一方面领略我国一些科技行业及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让科学家的高辉身影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深刻的模范榜样的种子。
“科技奖项”能填补学生可能仅仅知道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空白,学习到还有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基数奖、华光工程科技奖,从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理解教科书中的“人才强国”的道理。
(二)科技丰富生活
“恐龙灭绝那么久,科学家是怎么给它们“称重”的?““如何3秒快速辨别真假海市蜃楼?”这些有趣好玩又蕴含知识的内容在“学习科学”板块的子栏目“科普知识”中,以文字或者小视频的方式展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该板块每个题目都很吸引人,能促使初中生进一步点击阅读观看和学习。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这一环节能培养求知欲、拓宽课外知识,丰富课间活动,有利于从小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是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对初中生的最终能力要求。
三、“法治频道”——法治不再深奥、法律融入生活
就笔者个人而言,最喜欢在闲暇时候看的便是“学习电视台”了,它又几乎涵蓋了学习强国的其他所有版块的主题,有第一频道、党史频道、教育频道、法治频道、科学频道等,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则是“法治频道”。这一板块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课堂表演借鉴
夸美纽斯认识,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而情境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情境剧的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表演,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能力。但如果纯粹教师提供剧本,则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果完全放任学生,有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学习强国中的“法治频道”便是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素材。
在教授法律内容时均有相关的小视频可以借鉴和参考。如演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想,在我生活中,在我身边有哪些权利是法律保障的,但学生可能碎片化地联想到受教育权、言论自由权等,这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根据时间线索,哦,还有从出生时的姓名权、父母的劳动权和获得收入的经济权利、休假带我出去玩的休息权等,最后结合自身情况做创新和修改。
(二)法治课堂延伸
“法治频道”的四个部分法治宣传、社会与法、法律课堂、法治微电影,篇幅均短小精炼,小视频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均易授易懂,如民法典与公民的联系、如何保护個人隐私等。初中阶段对本环节的学习和熏陶,也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对学生答题有帮助。
四、“环球视野”——树立全球理念,加强文化交流
九下教材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学生要站在国际角度,把中国融入世界,理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多极化有一定的难度,而“环球视野”不仅能通过当下发生的新闻加强理解,还能让学生接触一系列的国内国际要闻,提升自我的时政敏感度,对于答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国际问题研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多极化这一专业术语,通过如全球价值链演进与中国角色转变;六水合一、命运与共;全球化、区域化和平行体系等,认识到现在的国际已改变了由一两个国家决定的情况,各国之间相互牵引和制约。“一带一路”的材料可以充分用于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从新闻资讯和政策环境了解一带一路的开展,从基础数据看到一带一路的实效,从共话丝路追溯一带一路的渊源。
“文明交流互鉴”,除了介绍中华文明,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斯拉夫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犹太文明、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等,感悟文化多样性。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的模块进行系统性的鉴赏,有中华建筑、中华武术、中华诗词、中国戏曲、中华文博等,其中“中华诗词”便是学科中的高频考点,当然其内容非常之多,我们要做的是抓方法,学赏析,在教授学生分析诗句的过程中掌握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素养。
当然,笔者以上举例的四点只是运用中的点滴而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习强国”的运用是紧密结合的,如上讲到“学习科学”对知识点创新的运用,而纵观整个学习强国平台,在“学习电视台”、“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等板块也都有所反映,教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匠”,而应该开启智力、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勤于总结、用于创新,需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习强国”平台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超.微视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刘海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研究.伊犁师范学院.2018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4]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强国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学习强国”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供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重要平台,初中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各种政治新闻,国家要事,可以提高学科理解能力、培养政治领悟、树立主人翁意识。
我国先后制定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要求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和道德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在重视法治的基础上,道德的提升也迫在眉睫。唯有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蔚然成风,才能使法治成为他们心中真正的信仰,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初中生现用的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可以浓缩为“成长篇”、“规则篇”、“民主篇”、“法治篇”、“国情篇”五大篇章,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法治篇”、“国情篇”与学习强国“红色中国”、“学习科学”、“环球视野”、“学习电视台”四个板块的一些融合运用。
一、“红色中国”——传承中国精神、提高政治认同
在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阶段可塑性强,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目标的实现方法上不能照本宣科,态度上不能强硬灌输,而利用“红色中国”的学习媒介,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创新预习方式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笔者在教授九上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时,课前预习改变了以往的自行看书完成填空题等传统形式,而是要求学生浏览书本后在“永远的丰碑”或“视频专区”选择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学习,“永远的丰碑”中每个伟人的介绍只有两段文字左右,“视频专区”每个视频时长为四分钟左右,学生能走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部司令员马本斋等,从而理解强国之路离不开伟人,理解他们“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的境界,明确青少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感悟民族精神、憧憬中国梦。
(二)视频培养兴趣
笔者尤其推荐“视频专区”,一个生动活泼且感人至深的版块,初三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和强度比较大,所以看视频的兴趣高于阅读文字,这不仅能使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得到一些缓冲,还能提高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收获对任课教师的喜爱。该部分也可以运用于课堂上的自告奋勇的分享,让学有能力的同学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进京途中鱼水情、第一次为周总理做翻译、三个女红军与半条棉被的故事、一封抗战家书里的壮志豪情等党史故事的讲述,能提高学生现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激发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主动学习的环境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文献纪录片”作为周末学习的补充,因为它的时长比较长,不适合平时学习,可以在周末时有多余时间时再自行观看,领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当下的科学防疫精神等,可以让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精神的含义更好地理解。
二、“学习科学”——弘扬创新精神,立志科技报国
笔者在教授九上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时,为了实现让学生感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其背后坚持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道理,让学生明确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作用,主要运用了学习强国的“学习科学”板块。
(一)强国熏陶青年
课堂上,教师可选择性地带领学生浏览“科技新闻”“国家工程”“5G”,如黑科技追查疫情高危人群、钟南山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等,用新鲜的素材让学生领略我国的科技成就,代替以往的在PPT中插一个图片或视频的模式,让学生知道老师播放新闻的来源,引导学生对学习强国的认识和热爱。
“当代科学家故事”版块,如与时间赛跑的女科学家李兰娟;丹心寄绿野,白首归青山的孙儒泳;期颐一笑淡此生的杨承宗等,让学生一方面领略我国一些科技行业及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让科学家的高辉身影在学生的心灵中埋下深刻的模范榜样的种子。
“科技奖项”能填补学生可能仅仅知道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空白,学习到还有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基数奖、华光工程科技奖,从而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存在理解教科书中的“人才强国”的道理。
(二)科技丰富生活
“恐龙灭绝那么久,科学家是怎么给它们“称重”的?““如何3秒快速辨别真假海市蜃楼?”这些有趣好玩又蕴含知识的内容在“学习科学”板块的子栏目“科普知识”中,以文字或者小视频的方式展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该板块每个题目都很吸引人,能促使初中生进一步点击阅读观看和学习。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逻辑能力,所以这一环节能培养求知欲、拓宽课外知识,丰富课间活动,有利于从小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是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对初中生的最终能力要求。
三、“法治频道”——法治不再深奥、法律融入生活
就笔者个人而言,最喜欢在闲暇时候看的便是“学习电视台”了,它又几乎涵蓋了学习强国的其他所有版块的主题,有第一频道、党史频道、教育频道、法治频道、科学频道等,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则是“法治频道”。这一板块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培养法治意识,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课堂表演借鉴
夸美纽斯认识,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而情境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情境剧的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观看、参与表演,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提升学生能力。但如果纯粹教师提供剧本,则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果完全放任学生,有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学习强国中的“法治频道”便是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素材。
在教授法律内容时均有相关的小视频可以借鉴和参考。如演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想,在我生活中,在我身边有哪些权利是法律保障的,但学生可能碎片化地联想到受教育权、言论自由权等,这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根据时间线索,哦,还有从出生时的姓名权、父母的劳动权和获得收入的经济权利、休假带我出去玩的休息权等,最后结合自身情况做创新和修改。
(二)法治课堂延伸
“法治频道”的四个部分法治宣传、社会与法、法律课堂、法治微电影,篇幅均短小精炼,小视频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均易授易懂,如民法典与公民的联系、如何保护個人隐私等。初中阶段对本环节的学习和熏陶,也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对学生答题有帮助。
四、“环球视野”——树立全球理念,加强文化交流
九下教材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学生要站在国际角度,把中国融入世界,理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多极化有一定的难度,而“环球视野”不仅能通过当下发生的新闻加强理解,还能让学生接触一系列的国内国际要闻,提升自我的时政敏感度,对于答题也有一定的帮助。
“国际问题研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多极化这一专业术语,通过如全球价值链演进与中国角色转变;六水合一、命运与共;全球化、区域化和平行体系等,认识到现在的国际已改变了由一两个国家决定的情况,各国之间相互牵引和制约。“一带一路”的材料可以充分用于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从新闻资讯和政策环境了解一带一路的开展,从基础数据看到一带一路的实效,从共话丝路追溯一带一路的渊源。
“文明交流互鉴”,除了介绍中华文明,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斯拉夫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犹太文明、日本文明、古希腊文明等,感悟文化多样性。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的模块进行系统性的鉴赏,有中华建筑、中华武术、中华诗词、中国戏曲、中华文博等,其中“中华诗词”便是学科中的高频考点,当然其内容非常之多,我们要做的是抓方法,学赏析,在教授学生分析诗句的过程中掌握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素养。
当然,笔者以上举例的四点只是运用中的点滴而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习强国”的运用是紧密结合的,如上讲到“学习科学”对知识点创新的运用,而纵观整个学习强国平台,在“学习电视台”、“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等板块也都有所反映,教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匠”,而应该开启智力、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勤于总结、用于创新,需要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习强国”平台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超.微视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师范大学.2018
[2]刘海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研究.伊犁师范学院.2018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4]周成平.给教师一生的建议.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