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萝北县中小学生的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4所小学和4所中学4500名7~18岁学生应用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出肥胖学生,计算肥胖率并统计分析。结果 肥胖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女生的肥胖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 我县学生肥胖流行趋势不容乐观,应及时开展科学、有效、全面的综合干预措施,以遏制学生肥胖的攀长势头。
[关键词] 肥胖;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14-01
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过度肥胖又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1,2]。为了解我县中小学生的肥胖动态,我们对2005~2007年萝北县有代表性的8所健康监测点校的约4500名中小学生的肥胖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萝北县整群抽取4所中学,4所小学,共8所学校做为健康监测点校。监测与评价方法:监测按卫生部编发的《学校卫生年报表填写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采用《中国学生身高、体重、营养状况评价表》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并确定肥胖;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率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2005~2007年各年龄组肥胖状况(表1)
2.3 2005~2007年我縣学生肥胖率比较(表3)
3 讨论
从表1可见,2005~2007年各年龄组的肥胖率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即9岁以前肥胖率较低,10~15岁之间肥胖率升高,16岁以后又有所下降。从表2可见,2005~2007年男生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由表3可见,与2005年比较,2006、2007年学生肥胖率均增高(P<0.01)。我们发现,2005~2007年我县学生肥胖率持续在较高水平。本文通过对2005~2007年小学生肥胖率的调查,得出小学生肥胖率随年增加呈上升趋势,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结果。
儿童单纯性肥胖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喜肉食和糖类食物)、生活方式(久坐和缺乏运动)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2-4]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注意饮食、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的调节,从而避免肥胖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徐英,李晓雯,徐耘,等. 青少年肥胖群体干预模式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1):26-28.
[2] 陈姜,娄晓民,张德甫,等. 初中生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7(4):9.
[3] 季成叶,孙军玲.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94-197.
[4] 居康明. 松江区中学生营养状况监测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2):206-207.
(收稿日期:2009-02-03)
[关键词] 肥胖;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14-01
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过度肥胖又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1,2]。为了解我县中小学生的肥胖动态,我们对2005~2007年萝北县有代表性的8所健康监测点校的约4500名中小学生的肥胖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萝北县整群抽取4所中学,4所小学,共8所学校做为健康监测点校。监测与评价方法:监测按卫生部编发的《学校卫生年报表填写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采用《中国学生身高、体重、营养状况评价表》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并确定肥胖;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率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2005~2007年各年龄组肥胖状况(表1)
2.3 2005~2007年我縣学生肥胖率比较(表3)
3 讨论
从表1可见,2005~2007年各年龄组的肥胖率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即9岁以前肥胖率较低,10~15岁之间肥胖率升高,16岁以后又有所下降。从表2可见,2005~2007年男生肥胖率均明显高于女生(P<0.01)。由表3可见,与2005年比较,2006、2007年学生肥胖率均增高(P<0.01)。我们发现,2005~2007年我县学生肥胖率持续在较高水平。本文通过对2005~2007年小学生肥胖率的调查,得出小学生肥胖率随年增加呈上升趋势,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结果。
儿童单纯性肥胖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喜肉食和糖类食物)、生活方式(久坐和缺乏运动)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2-4] 。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规律的生活环境,注意饮食、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的调节,从而避免肥胖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徐英,李晓雯,徐耘,等. 青少年肥胖群体干预模式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1):26-28.
[2] 陈姜,娄晓民,张德甫,等. 初中生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7(4):9.
[3] 季成叶,孙军玲.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94-197.
[4] 居康明. 松江区中学生营养状况监测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2):206-207.
(收稿日期: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