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的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的擅变过程。“江湖”一词肇始于庄子的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一方面,江湖仍然保留着本义用法;另一方面,与“江湖”共存着的还有“江海”“湖海”“沧洲”等近义词语。诗人可以交替使用“江湖”的不同义项和同义词,使得诗歌语言既有一定的约定语义色彩,又可以表现作者的各自个性特点。本文着重探析“江湖”一词的多重寓意在诗歌中的流变过程。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
研究结果:
“江湖”一词的首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江湖”的语义是“江河湖泊”。指适合鱼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俗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便出自此。
庄子哲学强调避世养生,他使用“江湖”一词,亦指适合于避世养生的生存环境。稍加引申,就有了隐居场所的意义。最早以“江湖”一词入诗的诗人是曹植的《杂诗七首》。“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曹植诗中的“江湖”用的仍为“江河湖泊”的本义。最早以“隐居场所”含义入诗的诗人当为陶渊明,其在《与殷晋安别》中写到:“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良才”指出仕的朋友殷晋安,“江湖贱贫”指隐居的诗人自己。不过,现存的全部陶诗中,“江湖”一词只此一见。之后,谢灵运也在诗中使用过“江湖”一词。但与跟陶渊明不同,谢的“江湖”并非来源于《庄子》,而是来源于春秋越国大夫范蠢功成身退后,携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范蠢出江湖,梅福入城市。”虽然出处不同,但语义相近。
明太子萧统虽然给予陶渊明很高的评价,其思想和詩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将“江湖”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用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初中期,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并不多。王维、李白诗中虽然也用过“江湖”一词,但用的都是“江河湖泊”本义。有趣的是,王维、李白都是既熟知《庄子》,又仰慕陶渊明的诗人,可是他们都没有理会陶诗中取自《庄子》故事的“江湖”一词的用法。是一现象令人深思。
“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甫。现存1400余首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35次。其中的29次用的是“隐居场所”意义,只有6次是“江河湖泊”本义。他的“江湖兴”指逃离政治浪迹天涯,他的“江湖客”指的是不在朝为官者。杜甫诗中的“江湖”多指仕途。单从“江湖”一词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杜甫在诗歌发展上所起的作用,集前人之大成并发扬光大之。
杜甫之后,韩愈、李商隐、贾岛、王安石等的诗歌中仍有沿用“江湖”一词。语义和用法分别是“隐居场所”、“远离都城”的意思,不出杜甫用例。大约都与受到杜甫的影响有关。
结论
同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发展史中自然也包含了词语积累、发展的内容。换言之,诗歌艺术的日益丰富,也包括了诗歌词语的日益丰富。反之,没有词语的积累和日益丰富,诗歌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诗歌语言的发展跟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演变是两个概念,两个概念之间有同有异。一方面,诗歌语言的发展以语言学意义的语言演变为基础,例如也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含义的发展,例如词语美学含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的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的擅变过程。“江湖”一词肇始于庄子的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一方面,江湖仍然保留着本义用法;另一方面,与“江湖”共存着的还有“江海”“湖海”“沧洲”等近义词语。诗人可以交替使用“江湖”的不同义项和同义词,使得诗歌语言既有一定的约定语义色彩,又可以表现作者的各自个性特点。本文着重探析“江湖”一词的多重寓意在诗歌中的流变过程。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
研究结果:
“江湖”一词的首见于《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峋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江湖”的语义是“江河湖泊”。指适合鱼生存的环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俗语“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便出自此。
庄子哲学强调避世养生,他使用“江湖”一词,亦指适合于避世养生的生存环境。稍加引申,就有了隐居场所的意义。最早以“江湖”一词入诗的诗人是曹植的《杂诗七首》。“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曹植诗中的“江湖”用的仍为“江河湖泊”的本义。最早以“隐居场所”含义入诗的诗人当为陶渊明,其在《与殷晋安别》中写到:“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良才”指出仕的朋友殷晋安,“江湖贱贫”指隐居的诗人自己。不过,现存的全部陶诗中,“江湖”一词只此一见。之后,谢灵运也在诗中使用过“江湖”一词。但与跟陶渊明不同,谢的“江湖”并非来源于《庄子》,而是来源于春秋越国大夫范蠢功成身退后,携西施泛舟太湖的故事:“范蠢出江湖,梅福入城市。”虽然出处不同,但语义相近。
明太子萧统虽然给予陶渊明很高的评价,其思想和詩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将“江湖”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用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产生较大影响。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初中期,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以“隐居场所”意义入诗的并不多。王维、李白诗中虽然也用过“江湖”一词,但用的都是“江河湖泊”本义。有趣的是,王维、李白都是既熟知《庄子》,又仰慕陶渊明的诗人,可是他们都没有理会陶诗中取自《庄子》故事的“江湖”一词的用法。是一现象令人深思。
“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当推唐代诗人杜甫。现存1400余首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35次。其中的29次用的是“隐居场所”意义,只有6次是“江河湖泊”本义。他的“江湖兴”指逃离政治浪迹天涯,他的“江湖客”指的是不在朝为官者。杜甫诗中的“江湖”多指仕途。单从“江湖”一词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杜甫在诗歌发展上所起的作用,集前人之大成并发扬光大之。
杜甫之后,韩愈、李商隐、贾岛、王安石等的诗歌中仍有沿用“江湖”一词。语义和用法分别是“隐居场所”、“远离都城”的意思,不出杜甫用例。大约都与受到杜甫的影响有关。
结论
同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发展史中自然也包含了词语积累、发展的内容。换言之,诗歌艺术的日益丰富,也包括了诗歌词语的日益丰富。反之,没有词语的积累和日益丰富,诗歌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诗歌语言的发展跟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演变是两个概念,两个概念之间有同有异。一方面,诗歌语言的发展以语言学意义的语言演变为基础,例如也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独特含义的发展,例如词语美学含义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