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既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案例教学、心理测试、校园文化生活等实践活动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带有共性的心理困惑,从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其价值在作者所在学院实践教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认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3]王斌,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王福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5,(10).
[8]姜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个性又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人的思维而改变人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尽管二者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目的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和接受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品质和内容的深刻、长远的意义,对于他们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达到思想的升华。实现“双育”内容的结合,既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的针对性,避免言语的说教,又能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通过对各章节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律观念。“基础”课的内容着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同时对大学生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有益成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在授课各章节中还穿插了许多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三章第三节讲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展开讲述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专题;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谈到“择业与恋爱”时,引入了就业和情感的心理调节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讲述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专题。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上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于团体讨论与活动这种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健康人格的实践过程。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引入“基础”课的讨论实践教学中,首先课前知其所需,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活动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访谈的方式,弄清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分析其关注的话题、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惑、期望,从而了解共性问题,以及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等。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周密的“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组织、实施、目的,等等;再次,课中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最后,注重课后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水平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那么,其评估的重心应落在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因此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让学生谈感受及体验,写心得体会,以此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观察等方式方法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估。现就几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课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学中,我们确定主题为“走近你、我、他”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相识、相知,建立友情和协作理念,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面对现实,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主题,采取8—10人的小组活动,如“相互握手问候”、“名字串串烧”、“优点大曝光”、“戴高帽”等,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学会彼此欣赏、接纳,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善,更快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2.在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教学中确立主题为“学会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该主题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各种学习问题。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学习方法之我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收集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增强自信的建议、经验,通过集思广益,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确立主题为“重塑人际之网”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学会和改善人际交往的态度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针对这一主题,设计了实施人际关系团体训练活动。如“无家可归”,使学生体会孤独的心境;“心有千千结”,使学生体验通过团体协作打开“死结”后的舒心畅意;“信任之旅”(盲行)通过扮演盲人和拐杖两种角色,使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同舟共济”使学生感悟团队的凝聚力,明白团结互助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通过这些人际关系互动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二节价值观的教学中确立“价值观大拍卖”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针对这一主题,采取小组活动,通过每人发一份工作价值观拍卖表格,分小组拍卖讨论,让学生根据价值观大拍卖结果认识、分析、讨论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价值观,了解别人的价值观、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然后确定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就不同的主题内容,还举办了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
四、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引入个体心理咨询案例
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并不是讲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拟真的情景,使他们能就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选用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的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一些问题,或联想到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课后与教师预约,向教师倾诉内心的苦闷,希望教师给予指点和帮助;还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后,会给教师写张纸条,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教师倾诉,寻求帮助。因此在学校个体咨询中有许多案例是学生中典型的事件,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和共性的东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由于学校个体咨询中案例具有客观真实、应用目的性强和典型意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些案例不是事物原型的简单重复,而是源于实践的一个提炼产物。经过艺术加工,其更能突出地反映客观存在,且能符合教学规律,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把个体咨询所了解的信息,作有价值的记录和保留,对学生存在的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起到疏通和缓解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烦恼和困惑来,揣着轻松和希望归,这样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贤札.高效适德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3]王斌,刘风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5]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王福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5,(10).
[8]姜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