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还应借助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國的感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与情操。”而情感教育正是培养审美情感的一种好方式。
“以情激学”已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那么,怎么来把握呢?
一、动之以情,授之以理
1.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学生没有感应作品的“渴望之情”,怎能主动投入到情感世界之中?这就需要抓住课文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故事情节吸引,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思维,或把语文知识与图画结合,或表情朗读课文,等等。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先讲了一则故事:李光羲在法国的比赛中唱了一首歌,轰动巴黎,他唱出了我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要学的文章《藤野先生》所想要的精神。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急切地想了解诗的内容,了解它扣人心弦的原因,有了这种心理基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就容易了。
2.三情一体,共振共鸣
任何作品,只有作家自己先被感动,才能感染人。任何课堂教学,只有教师自己先投入感情,才能影响学生。情感教育必须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有机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者融为一体,强烈共振,产生出一种余味无穷的共鸣,并使之不断强化、升华,从而成为一种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
要使学生从教材中受到更多更深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色彩和透发能力。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先进入角色,先受到感染,然后带着鲜明深厚的感情色彩去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引导中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形象的表情动作,将作品之情,教师感应之情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达到树立美好理想,培养健康情趣,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词,教师深钻教材资料,自己先进入角色中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带着激情对学生作朗读性点拨,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体验到作者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坚定信念。
二、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语文教材中很多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想象、联想和补充,充分感受语言,进入意境,受到以大见小、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的良好效果。例《天上的街市》一诗,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可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思维,反复品位,字字咀嚼。同时把联想与想象训练同朗读一起进入,引导学生随语言走进想象世界。学生的眼中出现了彩虹铺的路,云霞做的衣裳,星星缀的纽扣。学生不仅能得到分析运用能力培养,体验到想象的乐趣,而且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形”中“审美”,“美”中“生情”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语文教材中很多扣人心弦的形象,沁人心脾的景象,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好材料。例:从拍案而起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诗人陆游:“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民主英雄文天祥……例如《春》的美丽,《济南的冬天》的温情,《敕勒川》的苍茫……教师若能绘形、绘色、绘声、绘情的渲染点拨,学生就会打开美的心灵窗口,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中感到“美”,从“美“中产生”“情”。学生反复的体会,思索,在内心会培育出对英雄志士的崇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
四、朗读、表演,定向陶治
1.在朗读训练中体验情感
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手段,好的朗读,既可深切传达出语言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学《那树》时,低沉、暗缓,重如落潮的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对环境破坏的深思中;教学《海燕》时激扬高昂,如急涌之潮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海燕”英勇无畏的斗志,对胜利坚定的信念。学生在感情朗读,角色朗读、比较朗读等诸多朗读方法中,感受到优美、丑恶、崇高、卑劣,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治,增加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力。教师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一方面给学生情感上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朗读的技巧。
2.在角色表演中感受情感
“表演法”最适合于戏剧教学和小说片断教学。它一改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以有声、有色、有形、有主体感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收知识,受到情感教育。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人都有参与意识,通过读、导、演、看、评、再演、再看等环节,使学生从鲜明,完整的形象中,领悟到深刻的教育意义。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教学语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总之,不论是朗读、表演,还是写作,教师都要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其中,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情激学”已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那么,怎么来把握呢?
一、动之以情,授之以理
1.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学生没有感应作品的“渴望之情”,怎能主动投入到情感世界之中?这就需要抓住课文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故事情节吸引,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思维,或把语文知识与图画结合,或表情朗读课文,等等。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先讲了一则故事:李光羲在法国的比赛中唱了一首歌,轰动巴黎,他唱出了我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要学的文章《藤野先生》所想要的精神。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急切地想了解诗的内容,了解它扣人心弦的原因,有了这种心理基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就容易了。
2.三情一体,共振共鸣
任何作品,只有作家自己先被感动,才能感染人。任何课堂教学,只有教师自己先投入感情,才能影响学生。情感教育必须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有机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者融为一体,强烈共振,产生出一种余味无穷的共鸣,并使之不断强化、升华,从而成为一种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
要使学生从教材中受到更多更深的情感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色彩和透发能力。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先进入角色,先受到感染,然后带着鲜明深厚的感情色彩去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引导中以优美抒情的语言,形象的表情动作,将作品之情,教师感应之情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最终达到树立美好理想,培养健康情趣,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词,教师深钻教材资料,自己先进入角色中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带着激情对学生作朗读性点拨,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体验到作者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坚定信念。
二、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语文教材中很多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想象、联想和补充,充分感受语言,进入意境,受到以大见小、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的良好效果。例《天上的街市》一诗,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可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积极思维,反复品位,字字咀嚼。同时把联想与想象训练同朗读一起进入,引导学生随语言走进想象世界。学生的眼中出现了彩虹铺的路,云霞做的衣裳,星星缀的纽扣。学生不仅能得到分析运用能力培养,体验到想象的乐趣,而且会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形”中“审美”,“美”中“生情”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语文教材中很多扣人心弦的形象,沁人心脾的景象,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好材料。例:从拍案而起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诗人陆游:“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民主英雄文天祥……例如《春》的美丽,《济南的冬天》的温情,《敕勒川》的苍茫……教师若能绘形、绘色、绘声、绘情的渲染点拨,学生就会打开美的心灵窗口,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中感到“美”,从“美“中产生”“情”。学生反复的体会,思索,在内心会培育出对英雄志士的崇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
四、朗读、表演,定向陶治
1.在朗读训练中体验情感
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手段,好的朗读,既可深切传达出语言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学《那树》时,低沉、暗缓,重如落潮的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对环境破坏的深思中;教学《海燕》时激扬高昂,如急涌之潮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海燕”英勇无畏的斗志,对胜利坚定的信念。学生在感情朗读,角色朗读、比较朗读等诸多朗读方法中,感受到优美、丑恶、崇高、卑劣,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治,增加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力。教师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一方面给学生情感上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朗读的技巧。
2.在角色表演中感受情感
“表演法”最适合于戏剧教学和小说片断教学。它一改过去平淡的分析讲解式,以有声、有色、有形、有主体感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吸收知识,受到情感教育。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人都有参与意识,通过读、导、演、看、评、再演、再看等环节,使学生从鲜明,完整的形象中,领悟到深刻的教育意义。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教学语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总之,不论是朗读、表演,还是写作,教师都要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其中,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