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劳技教育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实施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劳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和省模范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
杨孝如:感谢陈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过去,在讲教育目标时,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放在最后的。后来,很多人干脆把它简化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坦率地说,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里是一直不受重视的,是“副科”中的“副科”。但是,你们学校2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劳技课,这是为什么?
陈全福:教育的改革如同经济改革一样,往往取决于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我校之所以能在20多年前就重视劳技课,这要感谢当年的老校长,他和当时的一班人确实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因为当时劳技教育的缺乏已经产生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学生自理能力差,不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淡泊。由于我镇属于先富起来的一个乡镇,一些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当时学校领导的深思,于是,他们就提出了要通过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很朴素的教育理念正是当时的小学教育所忽视的。20多年前学校领导就看到了这一点,同时有决心通过劳技教育这个载体,加大小学教育改革的力度。抚今追昔,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的。
记得1987年丹阳撤县设市,1989年丹阳由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和实施燎原计划示范市。当时全市设“燎原计划”示范乡(镇)14个,界牌镇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界牌镇虽然只是个人口不足2万、面积只有23.58平方公里的小镇,但镇村工业十分发达,八十年代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全市第一。学校经过调查发现,以生产汽车、摩托车灯具和配件为龙头的界牌镇村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又有文化、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建设人才。界牌的明星镇办企业如镇江市汽车灯具厂、丹阳市第三灯具厂、丹阳市绝缘材料厂等,每年都需要对新上岗工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就业培训,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界牌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并投入到家乡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去。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唤,小学教育深层次育人理念的启迪,使我们当年的校长、老师决心把劳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在小学阶段就逐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引进初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使学生从小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升入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和将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一句话,劳技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作引领,我们对劳技课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并一直导向着20年来劳技教育的发展。
杨孝如:一般来说,学生家长好像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会不会劳动好像并没有那么在意。你们这样重视劳技课,而且还有专门的课时,家长会不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认为学校是在“不务正业”?
陈全福:应该说,我校劳技教育起步很早,运行效果很好,起到了家庭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喜欢劳动,家长们从心里讲是高兴的,从而对我校的劳技教育一直十分支持。因为,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孩子的表现就是最好的现实,所以,家长们也都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这么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值!家长们支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劳技教育确实就是教育,不是走样子、搞形式、玩噱头,务的就是“正业”。因为通过劳技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除每周上好一节劳技课外,还增设“灯具”劳技活动课,统一使用学校自编的《灯具》劳技教材。开辟了6个劳技专用教室,添置了全套灯具制作工具,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活动设施。校办灯具工厂的十余个车间里,都有专供学生实习制作的“劳技活动角”。同时,我们还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有关教育内容,如自然课中的“灯具剪纸”,作文课中的“灯具系列记叙文写作训练”,美术课中的“灯具泥塑”、“灯具雕刻”等,从而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劳技教育内容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以“灯具系列”为先导,逐步使劳技教育形成了折纸、编织、泥塑、种植、养殖、金工、电工等12个系列,还在界牌镇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占地32亩的劳技实验基地笆山农场。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分区包干,定期劳动,交替进行农作物、禽畜、花木、食用菌等项目的劳技实践活动。家长们看到这些,怎能不支持我们,不感谢我们呢?可以这样说,劳技教育的22年,就是当地社会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22年。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想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杨孝如:劳动技术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大概不仅仅是学会做家务、学会装配灯具那么简单吧?你们劳技教育坚持了20多年了,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陈全福:劳技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劳动的欢乐,带来的是对劳动的感情,带来的是尊重、歌唱劳动的热情。
首先是提高了认识,小学生通过它了解了家乡,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加强了实践,小学生通过它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由于一项项活动都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传达出特殊的意义,他们往往就能从被动走向主动,更加投入、更加乐意。第三是提升了素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去研究,劳技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补偿和补充的功能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就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劳技教育的实施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学校是长江岸边的一所农村小学,离丹阳市区有35公里之远。20多年前,学校毫无名气,原因在于学生发展没有任何载体,因而有专长的学生很少。劳技教育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仅仅在“九五”期间,学生各级各类获奖总数就达1200多人次,这确实与劳技教育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以劳育人”模式,实现了劳技教育的“六个结合”:一是爱学校、爱家乡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结合;二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相结合;三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四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质相结合;五是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教育相结合;六是学生网上学习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和谐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着力于让劳技教育向研究性学习拓展,腾出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锻炼;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劳技教育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定向有序的活动过程。如今,20多年前的小学生早已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乡镇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创新人物、致富能手,这不正是我校劳技教育育人成果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劳技教育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实施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劳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和省模范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
杨孝如:感谢陈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过去,在讲教育目标时,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放在最后的。后来,很多人干脆把它简化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坦率地说,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里是一直不受重视的,是“副科”中的“副科”。但是,你们学校2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劳技课,这是为什么?
陈全福:教育的改革如同经济改革一样,往往取决于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我校之所以能在20多年前就重视劳技课,这要感谢当年的老校长,他和当时的一班人确实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因为当时劳技教育的缺乏已经产生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学生自理能力差,不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淡泊。由于我镇属于先富起来的一个乡镇,一些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当时学校领导的深思,于是,他们就提出了要通过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很朴素的教育理念正是当时的小学教育所忽视的。20多年前学校领导就看到了这一点,同时有决心通过劳技教育这个载体,加大小学教育改革的力度。抚今追昔,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的。
记得1987年丹阳撤县设市,1989年丹阳由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和实施燎原计划示范市。当时全市设“燎原计划”示范乡(镇)14个,界牌镇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界牌镇虽然只是个人口不足2万、面积只有23.58平方公里的小镇,但镇村工业十分发达,八十年代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全市第一。学校经过调查发现,以生产汽车、摩托车灯具和配件为龙头的界牌镇村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又有文化、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建设人才。界牌的明星镇办企业如镇江市汽车灯具厂、丹阳市第三灯具厂、丹阳市绝缘材料厂等,每年都需要对新上岗工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就业培训,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界牌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并投入到家乡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去。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唤,小学教育深层次育人理念的启迪,使我们当年的校长、老师决心把劳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在小学阶段就逐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引进初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使学生从小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升入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和将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一句话,劳技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作引领,我们对劳技课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并一直导向着20年来劳技教育的发展。
杨孝如:一般来说,学生家长好像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会不会劳动好像并没有那么在意。你们这样重视劳技课,而且还有专门的课时,家长会不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认为学校是在“不务正业”?
陈全福:应该说,我校劳技教育起步很早,运行效果很好,起到了家庭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喜欢劳动,家长们从心里讲是高兴的,从而对我校的劳技教育一直十分支持。因为,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孩子的表现就是最好的现实,所以,家长们也都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这么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值!家长们支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劳技教育确实就是教育,不是走样子、搞形式、玩噱头,务的就是“正业”。因为通过劳技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除每周上好一节劳技课外,还增设“灯具”劳技活动课,统一使用学校自编的《灯具》劳技教材。开辟了6个劳技专用教室,添置了全套灯具制作工具,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活动设施。校办灯具工厂的十余个车间里,都有专供学生实习制作的“劳技活动角”。同时,我们还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有关教育内容,如自然课中的“灯具剪纸”,作文课中的“灯具系列记叙文写作训练”,美术课中的“灯具泥塑”、“灯具雕刻”等,从而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劳技教育内容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以“灯具系列”为先导,逐步使劳技教育形成了折纸、编织、泥塑、种植、养殖、金工、电工等12个系列,还在界牌镇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占地32亩的劳技实验基地笆山农场。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分区包干,定期劳动,交替进行农作物、禽畜、花木、食用菌等项目的劳技实践活动。家长们看到这些,怎能不支持我们,不感谢我们呢?可以这样说,劳技教育的22年,就是当地社会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22年。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想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杨孝如:劳动技术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大概不仅仅是学会做家务、学会装配灯具那么简单吧?你们劳技教育坚持了20多年了,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陈全福:劳技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劳动的欢乐,带来的是对劳动的感情,带来的是尊重、歌唱劳动的热情。
首先是提高了认识,小学生通过它了解了家乡,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加强了实践,小学生通过它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由于一项项活动都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传达出特殊的意义,他们往往就能从被动走向主动,更加投入、更加乐意。第三是提升了素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去研究,劳技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补偿和补充的功能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就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劳技教育的实施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学校是长江岸边的一所农村小学,离丹阳市区有35公里之远。20多年前,学校毫无名气,原因在于学生发展没有任何载体,因而有专长的学生很少。劳技教育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仅仅在“九五”期间,学生各级各类获奖总数就达1200多人次,这确实与劳技教育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以劳育人”模式,实现了劳技教育的“六个结合”:一是爱学校、爱家乡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结合;二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相结合;三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四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质相结合;五是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教育相结合;六是学生网上学习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和谐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着力于让劳技教育向研究性学习拓展,腾出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锻炼;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劳技教育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定向有序的活动过程。如今,20多年前的小学生早已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乡镇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创新人物、致富能手,这不正是我校劳技教育育人成果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