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教育确实就是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劳技教育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实施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劳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和省模范学校、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等。
  
  杨孝如:感谢陈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过去,在讲教育目标时,我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放在最后的。后来,很多人干脆把它简化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坦率地说,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里是一直不受重视的,是“副科”中的“副科”。但是,你们学校2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劳技课,这是为什么?
  陈全福:教育的改革如同经济改革一样,往往取决于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我校之所以能在20多年前就重视劳技课,这要感谢当年的老校长,他和当时的一班人确实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因为当时劳技教育的缺乏已经产生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最典型的是学生自理能力差,不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淡泊。由于我镇属于先富起来的一个乡镇,一些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和当时学校领导的深思,于是,他们就提出了要通过劳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这些很朴素的教育理念正是当时的小学教育所忽视的。20多年前学校领导就看到了这一点,同时有决心通过劳技教育这个载体,加大小学教育改革的力度。抚今追昔,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的。
  记得1987年丹阳撤县设市,1989年丹阳由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市和实施燎原计划示范市。当时全市设“燎原计划”示范乡(镇)14个,界牌镇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界牌镇虽然只是个人口不足2万、面积只有23.58平方公里的小镇,但镇村工业十分发达,八十年代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全市第一。学校经过调查发现,以生产汽车、摩托车灯具和配件为龙头的界牌镇村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又有文化、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建设人才。界牌的明星镇办企业如镇江市汽车灯具厂、丹阳市第三灯具厂、丹阳市绝缘材料厂等,每年都需要对新上岗工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就业培训,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界牌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并投入到家乡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去。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唤,小学教育深层次育人理念的启迪,使我们当年的校长、老师决心把劳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在小学阶段就逐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引进初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使学生从小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升入初中、高中阶段学习和将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一句话,劳技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是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作引领,我们对劳技课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并一直导向着20年来劳技教育的发展。
  杨孝如:一般来说,学生家长好像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会不会劳动好像并没有那么在意。你们这样重视劳技课,而且还有专门的课时,家长会不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认为学校是在“不务正业”?
  陈全福:应该说,我校劳技教育起步很早,运行效果很好,起到了家庭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喜欢劳动,家长们从心里讲是高兴的,从而对我校的劳技教育一直十分支持。因为,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孩子的表现就是最好的现实,所以,家长们也都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这么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值!家长们支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劳技教育确实就是教育,不是走样子、搞形式、玩噱头,务的就是“正业”。因为通过劳技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还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除每周上好一节劳技课外,还增设“灯具”劳技活动课,统一使用学校自编的《灯具》劳技教材。开辟了6个劳技专用教室,添置了全套灯具制作工具,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活动设施。校办灯具工厂的十余个车间里,都有专供学生实习制作的“劳技活动角”。同时,我们还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有关教育内容,如自然课中的“灯具剪纸”,作文课中的“灯具系列记叙文写作训练”,美术课中的“灯具泥塑”、“灯具雕刻”等,从而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劳技教育内容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以“灯具系列”为先导,逐步使劳技教育形成了折纸、编织、泥塑、种植、养殖、金工、电工等12个系列,还在界牌镇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占地32亩的劳技实验基地笆山农场。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这里分区包干,定期劳动,交替进行农作物、禽畜、花木、食用菌等项目的劳技实践活动。家长们看到这些,怎能不支持我们,不感谢我们呢?可以这样说,劳技教育的22年,就是当地社会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22年。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想取得这样的成果是不可能的。
  杨孝如:劳动技术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大概不仅仅是学会做家务、学会装配灯具那么简单吧?你们劳技教育坚持了20多年了,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
  陈全福:劳技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劳动的欢乐,带来的是对劳动的感情,带来的是尊重、歌唱劳动的热情。
  首先是提高了认识,小学生通过它了解了家乡,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加强了实践,小学生通过它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由于一项项活动都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传达出特殊的意义,他们往往就能从被动走向主动,更加投入、更加乐意。第三是提升了素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去研究,劳技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补偿和补充的功能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就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劳技教育的实施也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我们学校是长江岸边的一所农村小学,离丹阳市区有35公里之远。20多年前,学校毫无名气,原因在于学生发展没有任何载体,因而有专长的学生很少。劳技教育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仅仅在“九五”期间,学生各级各类获奖总数就达1200多人次,这确实与劳技教育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时期,“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以劳育人”模式,实现了劳技教育的“六个结合”:一是爱学校、爱家乡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相结合;二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相结合;三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四是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审美素质相结合;五是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教育相结合;六是学生网上学习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和谐发展。
  “十五”期间,我们着力于让劳技教育向研究性学习拓展,腾出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锻炼;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劳技教育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定向有序的活动过程。如今,20多年前的小学生早已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乡镇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创新人物、致富能手,这不正是我校劳技教育育人成果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其他文献
摘要: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关键词: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
摘要:教育是个性养成的主要途径,学校要以一定的人格观作为办学的根本理念和育人目标。个性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具备独立人格的人通常有心理上的兴趣取向,思想上的独立意识,思维上的批判精神,行动上的创新能力,道德上的责任意识等特征。兴趣是潜能的“向导”,潜能是内隐的,潜能是多元的,潜能是创新的“产床”。校本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功能。校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发挥的
校本研究作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和应用。它带来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力量的提升,科学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冲突,实现“人文、关怀、成长”的教育合力,在校本研究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真正转变了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变外在的纯教学行为为内在的探索发现式的教学行为,使得人性生命力量得以真正展现。走进校园,特别是当前的农村小学校园,校本研究的力量正在一步步壮大,但究其现状来
内容摘要:撒旦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是西方“上帝”的敌对方,属于所有“罪恶”的化身。在《失乐园》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化了撒旦的“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长诗主题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论家以及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
虽然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场合给管国贤校长做过讲座,但我真正与管校长相识的时间却只有两年。两年来我多次来到藕塘中心小学,并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藕小这所农村学校的认识。我把藕小的进步和发展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以课程促特色。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
陈婷婷 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李章龙 推进低碳教学 构建绿色课堂  颜贻寿 乔建中   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工作四侧重  崔美虹 强化课程领导 促进优质实施  陈 卉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   导的实践研究  王 勇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包静娟 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吴 忠 浦叙德 朱铭丽   依托主题式校本教研 开拓有效教   研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