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学表演,一方面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教学本身具有鲜明的表演性,没有表演就没有教学,因此教学表演是教育教学自身规律的体现,有些人则认为教学表演是对严肃教学的一种亵渎,是一种对于教学内容的夸张,是演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予以禁绝;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上,有人认为课堂教学追求气氛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许多时候氛围的创造是由教师或教师导演学生的表演完成的,而这种表演往往包含着许多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夸张以至于游离了主旨实现的,因此应该予以批评。而许多带有明显搞笑色彩的表演,却往往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即使他们在其中并没有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没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他们感到轻松,体会到了娱乐,所以他们喜欢。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弄清教学表演的内涵,并对其在教学中的实施进行规范。
一、教学表演内涵及其现状
教学表演究竟是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还是教育规律之外的人为作秀?教学表演的现状如何?如何认识这种现状是我们厘清论题的基础和前提。
1. 教学表演的内涵。为了弄清教学表演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表演”这一概念,表演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简单地说,表演就是表现和演示,即以直接的或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的形式表现和演示对于讲授内容的理解。深入浅出是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尤其是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表演正体现了上述教育规律和要求。其实在班级教学中,讲台的设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安排等,实际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教学表演内涵的基础,只是课程标准更强调台上和台下的互动,而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表演了。
2. 教学表演的现状。由于教师对教学表演的理解上普遍存在着偏颇,所以实践中往往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一是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中的极端化表演。2005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杨庆余题为《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的文章,指出这类课相当多的已成为包装过度的精益求精的“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和教学造假行为。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点十分突出,这种脱开课堂情境无视学生存在,目的功利化,备课全员化,授课形式化,评课模式化的做法,歪曲了教学的本质。二是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学表演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脱开文本的搞笑,诸如做出一些怪表情、表演一些小故事等,这种违背教学表演要求的做法却往往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学生对毫无生气的教学感到厌倦;另一种是毫无表演的照本宣科,在教学中刻板、严肃,缺少变化,缺少见解,这种毫无表演的教学同样违背了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3. 对教学表演应持的态度。教学表演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着教育教学的规律,同时教学表演在当前教学中的具体状况,又不是令人满意的,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教学表演的绝对化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对教学本质的歪曲,反映了当前教学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目的,因此应予以否定。我们要使教学表演回归于学生主体,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依据,追求教学表演效果最大化,使教学表演成为真实课堂情境的产物。其次,打破教学评价中对课堂气氛的过分追求,强化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从而杜绝搞笑现象的存在。再次,强化教师对教学本质内涵的理解,在教学中对教学表演进行有意识的尝试,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表演意识。
二、教学表演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教学表演作为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直诉学生的感观,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1. 通过体验和感悟理解文本内容。语文教学中的表演往往因为肤浅而流于搞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走进课文的情感氛围去切身地进行体验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内涵,才能在教学表演中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展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不仅是进行教学表演的前提,也是深化表演的手段。教学表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点,客观反映文本内容实际的教学表演至少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性层次的表演,对通过理解分析所获得的结论进行表演,诸如文字层面的理解、行文分析等内容通过表演予以呈现;另一个是感性层次的表演,对人物性格、文本细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的感受和体验,用教学表演予以呈现。两者相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更为深刻,是表演的追求所在。
2. 变换形式改变单一讲授的枯燥。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不仅在于阅读教学对课文文本所负载内容整体性的肢解,还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讲授形式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单一形式的反复刺激是造成学生少有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倡导和正确实施教学表演,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情趣的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一方面,教学表演并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由于教与学处在同一过程中,因此教学的表演就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反复强调师生要进行平等对话,这里的对话本身就是表演的重要内容,而“平等”则更加明确了在教学表演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同等的地位。由于教学表演学生必须参与,这就会极大改变单一讲授中学生所处的被动的、旁观者的地位,从而激发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 通过参与教学表演强化体验和感受。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体验和感受,是新课标实施中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而教学表演恰恰是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学表演要求学生必须要首先钻研课文,并对课文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有效表演的前提。成功的表演总是深刻的表演,成功的表演也总是富有个性的表演。其次,教学表演要通过实际展示来传达对课文文本的体验和感受。教学表演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一创造的过程,一方面使已有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展示,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体验和感受的内涵获得丰富,得到升华。
三、对教学表演的规范
教学表演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对其理解和认定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合理地对其进行规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教学表演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里实际要说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表演的设计,一个是教学表演设计的依据。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教学表演的设计问题在这里被强调,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以往对教学表演设计中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进行极端的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内容,甚至每一个举手投足都进行明确的设计,使教学表演成为一种饱和的、完全没有余地的模式,前面提到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就是如此。另一个是极端的没有设计,随机地表演进行搞笑,或干脆没有表演,所以我们强调教学表演的设计要合理。第二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实现进行设计,就是教学表演不要过滥,而要精练、目的明确,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内容要少设计或不设计教学表演内容,这样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教学表演要围绕目标有节制地进行合理设计。
2. 把握好表演的“度”。有了好的设计,还要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教学表演的目标。教学表演实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表演的“度”的把握,任何失度都会造成对效果的影响,诸如过度强调或突出某一行为、表情、语言,使这个行为、表情、语言脱离了整体表演情境,从而导致强调的失败,或者将应该强调和突出的内容没有通过表演获得突出,以及过分夸张等。因此,准确地把握表演的度,一是要根据表演者的体验和感悟的具体情况,明确重点,二是要根据整个表演情境的具体状态,进行符合情境的处理,使表演的内容始终与情境相统一。
3. 对教学表演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对文本体验和感悟的深化程度。教学表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学生通过教学表演(包括教师教学表演和学生教学中的表演),对课文内容体验和感悟的程度正表现了目标实现的程度。一方面体验和感悟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验和感悟的深化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因此对教学表演效果的评价要改变单纯地根据课堂教学的氛围如何进行评价的做法。课堂教学氛围只是形式,很多情况下这种形式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有时虽然场面并不甚热闹,却由于学生潜心投入而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抓住学生对文本体验和感悟深化程度去评价教学表演才是抓住了根本。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教学表演内涵及其现状
教学表演究竟是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还是教育规律之外的人为作秀?教学表演的现状如何?如何认识这种现状是我们厘清论题的基础和前提。
1. 教学表演的内涵。为了弄清教学表演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表演”这一概念,表演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简单地说,表演就是表现和演示,即以直接的或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的形式表现和演示对于讲授内容的理解。深入浅出是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尤其是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学表演正体现了上述教育规律和要求。其实在班级教学中,讲台的设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安排等,实际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教学表演内涵的基础,只是课程标准更强调台上和台下的互动,而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表演了。
2. 教学表演的现状。由于教师对教学表演的理解上普遍存在着偏颇,所以实践中往往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例子,一是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中的极端化表演。2005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杨庆余题为《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的文章,指出这类课相当多的已成为包装过度的精益求精的“表演课”,是一种教学腐败和教学造假行为。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点十分突出,这种脱开课堂情境无视学生存在,目的功利化,备课全员化,授课形式化,评课模式化的做法,歪曲了教学的本质。二是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学表演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脱开文本的搞笑,诸如做出一些怪表情、表演一些小故事等,这种违背教学表演要求的做法却往往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许多学生对毫无生气的教学感到厌倦;另一种是毫无表演的照本宣科,在教学中刻板、严肃,缺少变化,缺少见解,这种毫无表演的教学同样违背了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3. 对教学表演应持的态度。教学表演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着教育教学的规律,同时教学表演在当前教学中的具体状况,又不是令人满意的,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教学表演的绝对化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对教学本质的歪曲,反映了当前教学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目的,因此应予以否定。我们要使教学表演回归于学生主体,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依据,追求教学表演效果最大化,使教学表演成为真实课堂情境的产物。其次,打破教学评价中对课堂气氛的过分追求,强化对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从而杜绝搞笑现象的存在。再次,强化教师对教学本质内涵的理解,在教学中对教学表演进行有意识的尝试,使其树立正确的教学表演意识。
二、教学表演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教学表演作为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直诉学生的感观,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1. 通过体验和感悟理解文本内容。语文教学中的表演往往因为肤浅而流于搞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走进课文的情感氛围去切身地进行体验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内涵,才能在教学表演中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展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不仅是进行教学表演的前提,也是深化表演的手段。教学表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点,客观反映文本内容实际的教学表演至少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性层次的表演,对通过理解分析所获得的结论进行表演,诸如文字层面的理解、行文分析等内容通过表演予以呈现;另一个是感性层次的表演,对人物性格、文本细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的感受和体验,用教学表演予以呈现。两者相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更为深刻,是表演的追求所在。
2. 变换形式改变单一讲授的枯燥。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不仅在于阅读教学对课文文本所负载内容整体性的肢解,还在于教学方法的单一。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讲授形式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单一形式的反复刺激是造成学生少有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倡导和正确实施教学表演,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情趣的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一方面,教学表演并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由于教与学处在同一过程中,因此教学的表演就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反复强调师生要进行平等对话,这里的对话本身就是表演的重要内容,而“平等”则更加明确了在教学表演中学生与教师处于同等的地位。由于教学表演学生必须参与,这就会极大改变单一讲授中学生所处的被动的、旁观者的地位,从而激发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 通过参与教学表演强化体验和感受。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体验和感受,是新课标实施中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而教学表演恰恰是学生进行感受和体验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学表演要求学生必须要首先钻研课文,并对课文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有效表演的前提。成功的表演总是深刻的表演,成功的表演也总是富有个性的表演。其次,教学表演要通过实际展示来传达对课文文本的体验和感受。教学表演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一创造的过程,一方面使已有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展示,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体验和感受的内涵获得丰富,得到升华。
三、对教学表演的规范
教学表演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对其理解和认定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合理地对其进行规范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教学表演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里实际要说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表演的设计,一个是教学表演设计的依据。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教学表演的设计问题在这里被强调,其原因在于我们在以往对教学表演设计中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进行极端的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内容,甚至每一个举手投足都进行明确的设计,使教学表演成为一种饱和的、完全没有余地的模式,前面提到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就是如此。另一个是极端的没有设计,随机地表演进行搞笑,或干脆没有表演,所以我们强调教学表演的设计要合理。第二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实现进行设计,就是教学表演不要过滥,而要精练、目的明确,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内容要少设计或不设计教学表演内容,这样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教学表演要围绕目标有节制地进行合理设计。
2. 把握好表演的“度”。有了好的设计,还要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实现教学表演的目标。教学表演实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表演的“度”的把握,任何失度都会造成对效果的影响,诸如过度强调或突出某一行为、表情、语言,使这个行为、表情、语言脱离了整体表演情境,从而导致强调的失败,或者将应该强调和突出的内容没有通过表演获得突出,以及过分夸张等。因此,准确地把握表演的度,一是要根据表演者的体验和感悟的具体情况,明确重点,二是要根据整个表演情境的具体状态,进行符合情境的处理,使表演的内容始终与情境相统一。
3. 对教学表演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对文本体验和感悟的深化程度。教学表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学生通过教学表演(包括教师教学表演和学生教学中的表演),对课文内容体验和感悟的程度正表现了目标实现的程度。一方面体验和感悟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验和感悟的深化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因此对教学表演效果的评价要改变单纯地根据课堂教学的氛围如何进行评价的做法。课堂教学氛围只是形式,很多情况下这种形式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有时虽然场面并不甚热闹,却由于学生潜心投入而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抓住学生对文本体验和感悟深化程度去评价教学表演才是抓住了根本。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