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岁半,伴随着动画片《变形金刚》,他做出自己的第一个“机器人”;18岁,考入大学,他创立了个专门做机器人的社团;22岁毕业,他带着可以走路的“啸天一号”去找工作;24岁,他填抹了国内研发智能机器人的空白,担当行业领军;26岁,创办汉库公司,做起了更大规模、更智能的机器人,开辟了国内无数个行业之首。
现实名片:
1980年生,北京人。
汉库科技创立者。
理想名片:
机器人行业的比尔·盖茨。
关于“创业”那些事儿
陈小森看创业
?不要为创业预想太多障碍,但要做好准备:多读书,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要了解历史,碰到问题,有足够的“内存”去解决问题。
?时间截点很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地点,同一件事,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选择了创业,就要耳根子硬,不被压力和舆论所累。
DIALOGUE创业者面对面
《风尚志》: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陈小森:劳动创造一切。
《风尚志》:你最欣赏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陈小森:“扩充疆土”的霸气。
《风尚志》:你生命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陈小森:停下脚步。
《风尚志》:如何排解压力?
??陈小森:我耳根硬,压力能自然排解。
《风尚志》:你的理想是什么?
??陈小森:开创一个机器人的时代。
《风尚志》:如果可能,最希望自己拥有什么力量?
??陈小森:分身术。
《风尚志》:你认为男士的装备中什么最能彰显品位?
??陈小森:车。
用我现在的想法和胆量回头看那时的创业,都心有余悸,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与现在无法比,只凭着单纯的执着就注册一家公司。
面前的机器人,能走、能鞠躬、能踢球,还能做俯卧撑;据说刚研发出来的新机器人,还可以惟妙惟肖地打太极;他们不到半米高,摇摇晃晃,身上却有近百个关节……尽管陈小森否认自己有近乎天才的素质,但在员工对他的评价里,“疯子”般的设计灵感和成果总是给人们惊喜。他喜欢构想制作机器人繁琐复杂的过程,别人脑子里能呈现一张图纸,他能想象出一打图纸。
“他的行为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甚至能把家里所有的电器都改装一遍,他家就是一个未来科技的典范。”他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当然,仅靠一流的技术和玩命似的热情是无法成就他现在所开辟的事业的,特别是在一个国内崭新的行业中,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制作机器人的技术。2007年,他设计的机器人可以做千手观音的动作;2008年,他的一项能准确定位的芯片,可以和日本最前端的技术媲美;憨态可掬的福娃也可以敬礼、呐喊:“奥运,加油。”他的公司汉库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中的先驱者,而他也成为中国机器人实体研发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2008年,陈小森仅仅28岁。
给点阳光就灿烂
28年前,陈小森出生在一个带有一丝传奇色彩的家庭,他的父亲曾是四大电器专家之一的陈林森。小时候,陈小森喜欢到父亲的工厂去看那些大机器,四五岁还识不了几个字的他就能对厂里所有的机器名称、原理倒背如流,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太聪明。从工厂里偷点螺丝,钉子之类的东西,拿回家就开始拧。六岁半,他拧出了第一个“作品”:一个半米高的木头人,关节都是灵活的,可以走动。
1986年,电视剧《变形金刚》风靡,陈小森也为之着迷,两只眼睛眼巴巴的望着那些从汽车到“人”的机器人,脑子里却充斥着无数个问题。他开始迷上了这神奇的变化,自己模拟做“变形金刚”,这股子热情持续到1990年,先后做了很多代“陈小森变形机器人”。后来,母亲给他买了本《十万个为什么》,一页接着一页,他可以背诵那套书三分之二的内容。
在小学还没有文理之分的时候,他偏爱数学;到中学有文理课之分的时候,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理科。脑海里充斥着机器人的样子,需要现实基础知识的补给;再加上母亲的管教,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初中成为成绩年级第一的风云人物,甚至物理方面在全国初高中小有名气。
初中毕业,陈小森考入了北京一零一中学。他的兴趣在理科延伸着,早已不满足课堂里讲的那点儿知识,这个刺头儿开始挑衅学校理科的老师,常常拿着一些极其专业刁钻的物理问题在教学楼里追着老师寻求解答。有人说他是“怪胎”:物理是个小专家,文科却不管不顾一塌糊涂;对学校排名、考大学不上心,对“机器人”却始终不离不弃。
“我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同时也是个相对自我的人。”所以陈小森受到的教育丝毫没有任何功利的一面,面对考大学,他没有丝毫压力。严重的偏科是无法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结果的,他考到了北京联合大学。
真正的兴趣是无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的,进入大学后,他开始玩命的学习、看书,天天就和高考一样,和父亲较劲似的学习。他又出名了:一多半的学生都认识他;而这次的出名除了因为专业的出类拔萃,还因为他创办了个科技社团,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名正言顺的做“机器人”;更重要的是:他个性太张扬,他吼出:“要做共和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却被别人嗤之以鼻。
他就是个不管不顾的造势者。
擅长没有条件做事
世界上有两种创新,用挖土豆来打个比喻,第一种创新是相对创新:知道种土豆的地在哪里,然后去挖,挖到算新成果,但总有一天土豆会被挖完;另一种绝对创新:开发或是发现了一片新的土豆区域,里面有无限生机和可能。
陈小森和他的机器人公司,属于后者。他们是国内行业的先驱,汉库没有了,国内自己生产机器人的行业也就没有了。
大学毕业后的陈小森,带着他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啸天一号”去找工作,那是一个外形像狗的机器人。面试的第一家公司是日本的SMC,一方面别人认同他的技术,另一方面别人又觉得他太个性了,被录用的通知整整等了两个月。与日本那种程式化格格不入,他工作十个月后,就辞职了。那段时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做机器人,离开公司的时候,也是他新产品诞生之时:一个外形像鸡蛋的红色“爱哥”,可以走路摇头。陈小森用这个机器人开创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创天汉阳公司。
“用我现在的想法和胆量回头看那时的创业,都心有余悸,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与现在无法比,只凭着单纯的执着就注册一家公司。”陈小森记忆犹新当时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只为了给这个机器人一个好看的外形。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起凑了八万,轰轰烈烈要让这个机器人投入生产。
做这样的机器人成本太高了,八万撑不了多久,但陈小森还是踉踉跄跄的和创天汉阳一同走过了两年的时间:节省各项可能节省的开支,并从学校找来了一些项目投资。从第一个公司的失败到他第二个公司的成立前后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所谓的“化悲痛为力量”,全因他又设计出了新的产品——吊车机器人,一个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的智能吊车。
2005年3月,他和朋友一起出了二十万,成立了汉库科技公司,“我险些将这两个公司都毁了,因为这两个产品都没有市场。”2005年11月,汉库顺应市场的需求改做机器人,公司才起死回生。
现在他们的技术已经很高端了,比如像惯导系统,甚至可以应用到最尖端的军事武器当中。到底往什么方向走,陈小森还在揣摩和思索当中,但说他是台永动机,却一点也不为过:晚上三点睡觉,早上九点上班,白天有无数的事情要处理,他还是研发的核心力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还扮演着导师的身份在教研发团队的十个人攻克各种技术难关。
“如果今天汉库不做了,未来的同行要到2012年、2013年才能出现。”往深里说,陈小森不仅仅是在担负一个公司,更像是在背负着使命去做事。”
“我的家庭和工作是分不开的。”2008年的春节,陈小森也是陪伴着书本读过的,因为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要为公司几十号人的幸福负责。
真正崛起还需20年
当然,争议也伴随着陈小森而来。一个近乎狂热疯狂的技术人员要担起一个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任,他是否要收敛和妥协呢;也有人说,如果他去搞管理,那技术上岂不是又要停滞了吗?
“我不给自己定位。”陈小森说,“我很认真地做好每件事。”
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中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分,这个嗓门极大的煽动者,总能激起千层浪。他用他的方式让人信服:通今博古。“公元前200万年前的事,是史学研究的空白,但200万年以内的事我都能梳理下来。”这就是陈小森,他不会含蓄、不会圆滑的考虑别人的反应,但他却是读了很多书:《物种起源》《资本论》……
“我不需要预想什么,我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存’足够大,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反应速度是最快的。”这是陈小森的生存哲学。
和他制作出来能准确定位的机器人一样,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一个身着盔甲的冲锋者:要么就立了头功,要么就战死沙场。而陈小森定义这个过程需要二十年,二十年后,机器人会寄生在这个社会中,和计算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元素。
但二十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陈小森有他不断完善的技术相伴,那他的公司和员工呢?
他说,走进蓝海中的蓝海,就会经历和面对一些别人甚至无法想象的问题,这都是成长。
他还说,这个时代脚步太快,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