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森 众矢之的矢

来源 :风尚志·达人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岁半,伴随着动画片《变形金刚》,他做出自己的第一个“机器人”;18岁,考入大学,他创立了个专门做机器人的社团;22岁毕业,他带着可以走路的“啸天一号”去找工作;24岁,他填抹了国内研发智能机器人的空白,担当行业领军;26岁,创办汉库公司,做起了更大规模、更智能的机器人,开辟了国内无数个行业之首。
  
  现实名片:
  1980年生,北京人。
  汉库科技创立者。
  
  理想名片:
   机器人行业的比尔·盖茨。
  
  关于“创业”那些事儿
  陈小森看创业
  ?不要为创业预想太多障碍,但要做好准备:多读书,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要了解历史,碰到问题,有足够的“内存”去解决问题。
  ?时间截点很重要,同一个人,同一个地点,同一件事,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选择了创业,就要耳根子硬,不被压力和舆论所累。
  
  DIALOGUE创业者面对面
  《风尚志》: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陈小森:劳动创造一切。
  《风尚志》:你最欣赏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陈小森:“扩充疆土”的霸气。
  《风尚志》:你生命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什么?
  ??陈小森:停下脚步。
  《风尚志》:如何排解压力?
  ??陈小森:我耳根硬,压力能自然排解。
  《风尚志》:你的理想是什么?
  ??陈小森:开创一个机器人的时代。
  《风尚志》:如果可能,最希望自己拥有什么力量?
  ??陈小森:分身术。
  《风尚志》:你认为男士的装备中什么最能彰显品位?
  ??陈小森:车。
  
  
  用我现在的想法和胆量回头看那时的创业,都心有余悸,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与现在无法比,只凭着单纯的执着就注册一家公司。
  
  面前的机器人,能走、能鞠躬、能踢球,还能做俯卧撑;据说刚研发出来的新机器人,还可以惟妙惟肖地打太极;他们不到半米高,摇摇晃晃,身上却有近百个关节……尽管陈小森否认自己有近乎天才的素质,但在员工对他的评价里,“疯子”般的设计灵感和成果总是给人们惊喜。他喜欢构想制作机器人繁琐复杂的过程,别人脑子里能呈现一张图纸,他能想象出一打图纸。
  “他的行为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甚至能把家里所有的电器都改装一遍,他家就是一个未来科技的典范。”他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当然,仅靠一流的技术和玩命似的热情是无法成就他现在所开辟的事业的,特别是在一个国内崭新的行业中,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制作机器人的技术。2007年,他设计的机器人可以做千手观音的动作;2008年,他的一项能准确定位的芯片,可以和日本最前端的技术媲美;憨态可掬的福娃也可以敬礼、呐喊:“奥运,加油。”他的公司汉库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中的先驱者,而他也成为中国机器人实体研发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2008年,陈小森仅仅28岁。
  
  给点阳光就灿烂
  28年前,陈小森出生在一个带有一丝传奇色彩的家庭,他的父亲曾是四大电器专家之一的陈林森。小时候,陈小森喜欢到父亲的工厂去看那些大机器,四五岁还识不了几个字的他就能对厂里所有的机器名称、原理倒背如流,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太聪明。从工厂里偷点螺丝,钉子之类的东西,拿回家就开始拧。六岁半,他拧出了第一个“作品”:一个半米高的木头人,关节都是灵活的,可以走动。
  


  1986年,电视剧《变形金刚》风靡,陈小森也为之着迷,两只眼睛眼巴巴的望着那些从汽车到“人”的机器人,脑子里却充斥着无数个问题。他开始迷上了这神奇的变化,自己模拟做“变形金刚”,这股子热情持续到1990年,先后做了很多代“陈小森变形机器人”。后来,母亲给他买了本《十万个为什么》,一页接着一页,他可以背诵那套书三分之二的内容。
  在小学还没有文理之分的时候,他偏爱数学;到中学有文理课之分的时候,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理科。脑海里充斥着机器人的样子,需要现实基础知识的补给;再加上母亲的管教,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初中成为成绩年级第一的风云人物,甚至物理方面在全国初高中小有名气。
  初中毕业,陈小森考入了北京一零一中学。他的兴趣在理科延伸着,早已不满足课堂里讲的那点儿知识,这个刺头儿开始挑衅学校理科的老师,常常拿着一些极其专业刁钻的物理问题在教学楼里追着老师寻求解答。有人说他是“怪胎”:物理是个小专家,文科却不管不顾一塌糊涂;对学校排名、考大学不上心,对“机器人”却始终不离不弃。
  “我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同时也是个相对自我的人。”所以陈小森受到的教育丝毫没有任何功利的一面,面对考大学,他没有丝毫压力。严重的偏科是无法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结果的,他考到了北京联合大学。
  真正的兴趣是无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的,进入大学后,他开始玩命的学习、看书,天天就和高考一样,和父亲较劲似的学习。他又出名了:一多半的学生都认识他;而这次的出名除了因为专业的出类拔萃,还因为他创办了个科技社团,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名正言顺的做“机器人”;更重要的是:他个性太张扬,他吼出:“要做共和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却被别人嗤之以鼻。
  他就是个不管不顾的造势者。
  
  擅长没有条件做事
  世界上有两种创新,用挖土豆来打个比喻,第一种创新是相对创新:知道种土豆的地在哪里,然后去挖,挖到算新成果,但总有一天土豆会被挖完;另一种绝对创新:开发或是发现了一片新的土豆区域,里面有无限生机和可能。
  陈小森和他的机器人公司,属于后者。他们是国内行业的先驱,汉库没有了,国内自己生产机器人的行业也就没有了。
  大学毕业后的陈小森,带着他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啸天一号”去找工作,那是一个外形像狗的机器人。面试的第一家公司是日本的SMC,一方面别人认同他的技术,另一方面别人又觉得他太个性了,被录用的通知整整等了两个月。与日本那种程式化格格不入,他工作十个月后,就辞职了。那段时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做机器人,离开公司的时候,也是他新产品诞生之时:一个外形像鸡蛋的红色“爱哥”,可以走路摇头。陈小森用这个机器人开创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创天汉阳公司。
  “用我现在的想法和胆量回头看那时的创业,都心有余悸,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与现在无法比,只凭着单纯的执着就注册一家公司。”陈小森记忆犹新当时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只为了给这个机器人一个好看的外形。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一起凑了八万,轰轰烈烈要让这个机器人投入生产。
  做这样的机器人成本太高了,八万撑不了多久,但陈小森还是踉踉跄跄的和创天汉阳一同走过了两年的时间:节省各项可能节省的开支,并从学校找来了一些项目投资。从第一个公司的失败到他第二个公司的成立前后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所谓的“化悲痛为力量”,全因他又设计出了新的产品——吊车机器人,一个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的智能吊车。
  2005年3月,他和朋友一起出了二十万,成立了汉库科技公司,“我险些将这两个公司都毁了,因为这两个产品都没有市场。”2005年11月,汉库顺应市场的需求改做机器人,公司才起死回生。
  现在他们的技术已经很高端了,比如像惯导系统,甚至可以应用到最尖端的军事武器当中。到底往什么方向走,陈小森还在揣摩和思索当中,但说他是台永动机,却一点也不为过:晚上三点睡觉,早上九点上班,白天有无数的事情要处理,他还是研发的核心力量,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他还扮演着导师的身份在教研发团队的十个人攻克各种技术难关。
  “如果今天汉库不做了,未来的同行要到2012年、2013年才能出现。”往深里说,陈小森不仅仅是在担负一个公司,更像是在背负着使命去做事。”
  “我的家庭和工作是分不开的。”2008年的春节,陈小森也是陪伴着书本读过的,因为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要为公司几十号人的幸福负责。
  
  真正崛起还需20年
  当然,争议也伴随着陈小森而来。一个近乎狂热疯狂的技术人员要担起一个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任,他是否要收敛和妥协呢;也有人说,如果他去搞管理,那技术上岂不是又要停滞了吗?
  “我不给自己定位。”陈小森说,“我很认真地做好每件事。”
  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中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之分,这个嗓门极大的煽动者,总能激起千层浪。他用他的方式让人信服:通今博古。“公元前200万年前的事,是史学研究的空白,但200万年以内的事我都能梳理下来。”这就是陈小森,他不会含蓄、不会圆滑的考虑别人的反应,但他却是读了很多书:《物种起源》《资本论》……
  “我不需要预想什么,我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存’足够大,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反应速度是最快的。”这是陈小森的生存哲学。
  和他制作出来能准确定位的机器人一样,他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一个身着盔甲的冲锋者:要么就立了头功,要么就战死沙场。而陈小森定义这个过程需要二十年,二十年后,机器人会寄生在这个社会中,和计算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元素。
  但二十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陈小森有他不断完善的技术相伴,那他的公司和员工呢?
  他说,走进蓝海中的蓝海,就会经历和面对一些别人甚至无法想象的问题,这都是成长。
  他还说,这个时代脚步太快,世事无常……
其他文献
一句“你若端着,我便无感”,道出了今天自媒体的特征——从内容到形式,只要“端着”,就会被黑。“端着”,大致可以被理解为“程式化”“无趣”“死板”,甚至是“长篇大论”。反过来说,只有新鲜有趣,活泼短小而又别具一格的内容,才能让众多习惯了新媒体方式的85后或者90后“有感”,才能让他们接受。  自媒体并不是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才诞生的传播方式,在PC终端的时代,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就已经具备了自媒体的特
期刊
007詹姆士·邦德有句名言,“伏特加马天尼,要摇的,不要兑的。”这使斯米诺伏特加成为绅士品位的最好代言。斯米诺新任全球市场总监Andre Branch,更以年轻一代活力四射的创意读解,赋予品牌激情混合的纯劲理念。  他并非欧裔,却承接了俄罗斯大地最顶级的皇族御酿;他来自纽约,却从莫斯科起步,为斯米诺的百年传奇留下最经典印记。2008年的春天,《风尚志》与Andre面对面。    《风尚志》:你认为
期刊
我觉得全世界都有很多追随者,可能我自己也会啦,也算是一份子。大家都跟随东西,我跟你你跟他,然后很容易会忘了自己应该怎么样的。你自己喜欢,真正的、随心地去喜欢,我就是这样子!太浮夸,太不巧,这就是我!  —陈奕迅  “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你可以去决定的,你买不到,演不了,也借不到,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让你装酷,和别人与众不同,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有些事情当只有做你自己的时候才会发生,并以此为荣,无所谓其他人怎
期刊
自媒体一定是内容为王,需要把它当作一个正式的媒体来经营才会达到真正的成功,所以之后的自媒体一定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内容,那如今自媒体纷杂的市场上, 一定会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大家对于媒体的操作模式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那么随着自媒体的发布和广泛流传成为可能,在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就已经不再是秘密。每个人都了解一条微博或者微信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方法,每个人
期刊
从他对传统媒体的批判就可以大致得出他对于新媒体的要求:反应迅速,有编辑思路,有信息量,垂直化,与读者的关系是直给。  如假包换的九零后罗津是自媒体的忠实拥趸,大学没毕业就来到北京实习,无论换了多少家公司打交道的永远是新媒体。等到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丢了动漫的专业,义无反顾地投身新媒体行业,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拉勾网社交媒体运营总监的Title。不再买杂志,多看电子书,他的生活,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期刊
设计越来越迷你,科技越来越集成,样式也越来越颠覆极限。正如Hedi创立的瘦轻美学,越来越轻薄小巧的笔记本电脑赢得人们的好感,也占领了时尚设计的一席之地。轻薄还是小巧,随你所愿。      薄如纸 快如刀!  轻薄型笔记本较之小巧型似乎更占便宜,虽然体积稍大,但轻灵的机身能溶进更多科技色彩,商务也要及时行乐。    1联想 Think Pad X300  这款13.3英寸的笔记本电脑最薄处仅为18.
期刊
顽固的Converse穿客们,是时候将你们的旧鞋扔掉了!捉襟见肘的Grunge风潮已经褪去,这一季你需要的是一袭优雅的Cyberlook。如果你不知道出门该穿搭才chic,相信我们,一条丹宁裤加上一双白色Sneaker是永远不出错的终极之选!      纯黑主张  John Richmond      色块混搭  Missoni      极简新意  Ute Ploier      细节融混  G
期刊
电影将时光记录进胶片,腕表将时间记录在腕间。无论从经典的还是现在热映的电影巨作中,都能看到腕表的身影。在这些大电影中,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为影片中人物性格或者扮演的角色量身选择。从你爱的角色身上发掘他选择这款腕表的独特气质,或许能让你真正读懂他和它。  最美的皇室贵族—王妃  随着电影《摩纳哥王妃》的热映,每个少女心中的公主梦又再次被唤醒。作为拥有世界上童话般人生的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Gr
期刊
追逐奢靡生活的蓝血男子,用大量的服装语言透露出他世界中的风貌。也让这一众绸料西装、经典皮革、华丽丝绒料、褶边衬衫、极细烟筒裤,以漫不经抑或不死的复活力量,在华丽颓靡中重新绽放。穿上古典,回到那个闲适的美好年代。      宽阔的长裤,马甲垂垮在胸前,呈现出费里尼电影的风格。  在光影的变化下,恍若老放映机播放的无声电影。    蓝色绸料马甲 深蓝色西服套装 all by Giorgio Arman
期刊
10个丰富精彩的艺术人生  10颗冷静激情的艺术心灵  10段多面思考的黑白对话  10件专情黑白的视觉之作    REPLAY全球创意总监SERGIO ARREGHINI  Observer in the West  蓝眼睛的黑白窥视   他是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  带领REPLAY旗下三大品牌创出新的天地  他自由潇洒,染指广博,妙想天开  以好奇的目光观察独特的东方世界    《风尚志》: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