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任义,攀枝花学院思政部讲师。
周创奇,攀枝花学院思政部讲师。
摘要: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风气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为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一些儒家的优良道德传统,又有着对于儒家荣辱思想的全新超越。本文便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儒家荣辱思想的传承与超越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儒家荣辱观;传承与超越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风气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促进中国发展,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优良道德传统,也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对传统儒家荣辱思想既有传承,也有着体现时代要求的全新超越。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儒家荣辱思想的传承
1、“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对“仁爱”、“诚信”的传承
“团结互助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团结、彼此关心、互相帮助。互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和行为,它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社会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社会成员应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于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们,要给予切实的支持和帮助。”这既是今天时代精神的一种要求,同时也与儒家“仁爱”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要发扬自身的“不忍之心”,对于遭遇不幸的人们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团结互助”的做人观,是对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儒家文化中,诚实守信被当视为人之本。儒家认为,“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修德为人应当“主忠信”,“敬事而信”,并认为社会的安定在于绝大多数人民的诚实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诚信”乃是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重要德目,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美德。显然今天提倡的“诚实守信”的做人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延续。
2、“服务人民”对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传承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服务人民,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中时时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保护人民;就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传统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负责,主张“仁政”,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是儒家仁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超越
1、“崇尚科学与尊重劳动”对儒家“生产劳动观”的超越
传统儒家发现和确定了人的本质——“仁”之后,就尽其心思于“为仁之学”。儒家又主张“劳心”与“劳力”之分,认为生产劳动之事,是属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力的人做的;而“劳心者”的任务是“明人伦”,化民成俗,是注重于“人事”方面的。儒家的“君子”对于生产劳动一类的事是不大用心的,孔子就曾被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传统儒家将生产劳动之事划出于自己的注意圈之外。可以这么说,儒家不仅对中国古代生产技术的改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由于儒家将生产之事划出自己的注意圈之外,这也就意味着将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知识人的注意力划出生产之事之外,这对于传统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种提倡科学与劳动的观点在今天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中国仍是生产技术总体上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水平偏低,仍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倡导全民热爱劳动。传统儒家对于劳动与科学的缺失,在今天是要补上的。
2、“人民当家作主”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以服务人民为荣”,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这对于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实质的超越。
“重民、爱民”是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内容,但“儒家所发挥的仅至民有与民享之意思而止,而民治之制度或办法,则始终不见有人提到过。更确切地说:中国人亦曾为实现民有民享而求些办法设些制度,但其办法制度,却总没想到人民可以自己作主支配这方面来。”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观点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所没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在实质上有着超越之处。
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传承了中国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适应了时代的特点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性。当然,社会风气的显著改善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到的,这决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将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影响熊洁摘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统一整体,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与语言交际方面起着决定性与限制性的影响作用,为此本文立足于目前国内英语语言的教学现状,探讨出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期望能对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因素;影响;策略对于学习英语语言的群体而言,了解与掌握英语语言背后的传统文化习俗是非常难的,其甚至是阻碍他们深入学习研究英语语言的关键因素,正因为他们在学习与实践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没有高度关注与重视传统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进而使得他们自身无法在根本上认识与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技巧与实践技能,最终就导致他们难以运用正确的英语用语来进行日常交流或者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想法理念。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一语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语言与文化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分析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且依据影响作用,提出一系列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策略。
1.语言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语言,即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者共同组成的体系,而在教学方面的文化,其实是指整个社会所包括的信仰理念、生活习俗、规章制度、行为技术等各方面的总体模式,换而言之文化实质上就是指整个社会所呈现的一个生活模式。在部分社会学家的研究观念里,语言实质是文化的奠基,也就是说没有语言,就不会存在文化,然而从另一方面着手,语言却又受制于文化,体现文化,展现文化。语言与文化呈现出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当语言影响、体现、展现文化时,其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与形式,而且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语言拥有着独特、显著的文化特色,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语言都能够反映出该国家或者该民族的属性、性质、背景、实况、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思维理念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因素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与应用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受到我国部分语言学家的关注与重视,而且笔者在实际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察觉到,学生在了解与剖析段落或者文章时,能够较好地掌握整个段落或者文章所包含的语法、词汇以及结构框架,可是却没有在根本性掌握段落或者文章的实际涵义;而且学生在和国外友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常常会生搬硬套教材当中的句子或者段落,也因此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者不悦事件。对于我国广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较为匮乏的,而且他们常常会在充分浓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下了解与探讨英语语言知识,能够让他们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是较为缺少的,所以就导致他们在运用英语语言时,经常性、习惯性地将中华民族文化套用到英语语言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其实总的来说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是正确的、合适的、有效的,可行为举止标准却依然属于本国所有。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其实是中国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招呼用语,可是如果用其来作为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招呼用语,则会引起外国人的不解,甚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所要前往的目的地是不应该去的地方,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不同国人沟通交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響作用,有时甚至会挑起双方的不满情绪。又例如,某高校一名女学生被安排到一所外事单位负责翻译工作,在一次的工作安排项目中,她被安排到和一对老年英国夫妇爬山,而在山路较为险峻的地段,这位女学生就上前搀扶了一下那位年老的妇人,本身是出于尊老精神与自身好意,可是却让那位老妇人觉得自身受到较大的冒犯。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老”在国内外是存在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中国我们提倡尊重老人、敬爱老人、帮助老人,而在英美国家老年人是较为珍惜独立自主的机会,他们经常表现出不言老、不服老的状态与精神。综合以上案列可以得出,我国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并没有较好的重视文化教学,而且在给广大学生讲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较好地融入语言文化背景、社会历史以及实际用语技巧,因此就使得我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强却缺乏一定的文化常识,真正派上用场的实践技能较为薄弱。
3.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策略
正因为语言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为此笔者认为国内广大英语教师在落实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关注与重视英语语法、词汇、语音方面的知识讲解,而是应当更多地引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科学性、合理性地将文化因素逐渐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项目当中,从而逐渐锻炼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
3.1增加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
所谓的英语词语主要包含词汇与短语两点,其实质是传播文化信息的关键工具,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形式,而且对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性质而言,他们均可以通过词语来得以呈现,除此以外两种语言文化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作用下,会体现出较为不同的文化意义,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具体展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英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同一词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的意义与含义。比如在我国人们会借用“泥鳅”来形容某一个人较为圆滑、狡猾,所以在汉语中也会出现“他就像条泥鳅”这样的语句,可是这种形象化的汉语对于外国人而言就难以理解,因为在不少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都普遍不存在泥鳅这一生物,他们仅仅将泥鳅当作为某一种鱼,根本不会将鱼与圆滑、狡猾联系在一起。可是在英语的用法当中确实存在一种用语和“泥鳅”用法是较为相似的,“Slippry as an eel.”,其主要是用来形容某人滑得很像鳝鱼,所以英语教师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应当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讲解国外相似的英语用语,逐渐加深学生对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深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热情;第二,部分词汇在某语言文化当中呈现贬义意思,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当中可能其就仅属于一个中性词,例如在谈及中国农村问题时,许多中国人都会使用“peasant”这一词语来比作农民,可是这却让广大的外国人为之不解,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已经进行了深入地改革改造工作,在根本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改善效果,用“peasant”来形容农民在观念上是反映出不尊重、不重视他们的意思。事实上,peasant在英语语言用法上是与汉语中的“农民”词语存在较为不同的意思与含义的,因为peasant实质上存在着贬义的含义,比如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当中对peasant的解释是指没有接受过教育、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部分群体或者个人,也由此可见英美国家的公民对我国使用peasant来形容农民所产生的不解原因。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广泛提倡公正、公平、平等的一个国家竟然将农民比作为没有受过教育、地位低下、粗俗的人,但实质上汉语对“农民”一词的解释则并非如此,由此看来词语意义与内涵所存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文化交流过程带来较大的困扰。所以这就需求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语言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词语的用法与实际应用技巧,而且还应当给学生讲解该词语在不同文化当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与内涵,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词语的文化意义与褒贬性质,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因语言使用错误而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3.2增加语言运用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师在落实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语言用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还要着重强调语言与文化之间所呈现出的关联性与有效性,而且事实证明,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高阶段环节时,影响其难以深入研究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语言,而是其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识程度与适应程度。所以,英语教师在辅助学生了解与认识英语基础性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主动地认识、感受、体验英语国家的传统语言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熟悉感、语言感、文化感,借此来逐渐改善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讲解语言点时,应当将文化特质逐渐渗透至教学项目当中,不断发掘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例如教师能够按照教材当中每一文章内容,总结出一个能够包括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文化结构,且基于该文化结构的基础上逐一逐一列举出有关的文化项目,而后在开展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将这部分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出现文化障碍的可能性,科学合理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并用,使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入情景式训练模式,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课堂测试等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了解、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举行模拟对话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与练习英语国家在寒暄、道谢、告别、邀请、拒绝等方面的习惯用语,从而为广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使他们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下不断形成英式用语思维观念,不断培养锻炼出高质量的英语实践能力。
3.3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与渗透渠道
国内学校可以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来有效地展现文化传播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国内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普遍是依据英语词典来为广大学生授课的,可是外籍教师就恰恰不同,他们会按照自身实际的生活体会、实践经验,形象化、有趣化地为学生讲解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而且学生可以在和外籍教师深入交谈之后,可以与他们一起组织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洽谈会,从而让他们更为直观地感受与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除此以外,英语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任务,比如通过多媒体为广大学生播放英语国家公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视频、音频,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除此以外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涉及英语国家传统文化的英语期刊、报纸或者文学作品,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知识面与国际视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出地地道道的英语用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肩负着双重的教学重担,不仅要讲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传授英语语言文化,他们着重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与时代内涵,并且有效地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与渠道,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地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当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语言观、文化观,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出良好的英语实践能力。(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曉宁.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2]刘颖.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3]王颖,王洪生.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
[4]韩宝民.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教学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5]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
[6]邵瑶宇.多元智能与高职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2010(01)
[7]张必刚,夏宏钟.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
周创奇,攀枝花学院思政部讲师。
摘要: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风气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为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一些儒家的优良道德传统,又有着对于儒家荣辱思想的全新超越。本文便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儒家荣辱思想的传承与超越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儒家荣辱观;传承与超越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社会风气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促进中国发展,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传承了优良道德传统,也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对传统儒家荣辱思想既有传承,也有着体现时代要求的全新超越。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儒家荣辱思想的传承
1、“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对“仁爱”、“诚信”的传承
“团结互助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团结、彼此关心、互相帮助。互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和行为,它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社会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每个社会成员应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于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们,要给予切实的支持和帮助。”这既是今天时代精神的一种要求,同时也与儒家“仁爱”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爱,要发扬自身的“不忍之心”,对于遭遇不幸的人们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团结互助”的做人观,是对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儒家文化中,诚实守信被当视为人之本。儒家认为,“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修德为人应当“主忠信”,“敬事而信”,并认为社会的安定在于绝大多数人民的诚实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诚信”乃是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重要德目,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美德。显然今天提倡的“诚实守信”的做人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延续。
2、“服务人民”对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传承
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服务人民,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心中时时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保护人民;就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传统儒家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负责,主张“仁政”,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是儒家仁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儒学荣辱思想的超越
1、“崇尚科学与尊重劳动”对儒家“生产劳动观”的超越
传统儒家发现和确定了人的本质——“仁”之后,就尽其心思于“为仁之学”。儒家又主张“劳心”与“劳力”之分,认为生产劳动之事,是属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力的人做的;而“劳心者”的任务是“明人伦”,化民成俗,是注重于“人事”方面的。儒家的“君子”对于生产劳动一类的事是不大用心的,孔子就曾被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传统儒家将生产劳动之事划出于自己的注意圈之外。可以这么说,儒家不仅对中国古代生产技术的改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由于儒家将生产之事划出自己的注意圈之外,这也就意味着将绝大多数传统中国知识人的注意力划出生产之事之外,这对于传统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种提倡科学与劳动的观点在今天是十分必要的。今天的中国仍是生产技术总体上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水平偏低,仍需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倡导全民热爱劳动。传统儒家对于劳动与科学的缺失,在今天是要补上的。
2、“人民当家作主”对“民本”思想的超越
“以服务人民为荣”,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这对于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实质的超越。
“重民、爱民”是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内容,但“儒家所发挥的仅至民有与民享之意思而止,而民治之制度或办法,则始终不见有人提到过。更确切地说:中国人亦曾为实现民有民享而求些办法设些制度,但其办法制度,却总没想到人民可以自己作主支配这方面来。”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观点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所没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在实质上有着超越之处。
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传承了中国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适应了时代的特点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性。当然,社会风气的显著改善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到的,这决定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将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影响熊洁摘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统一整体,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与语言交际方面起着决定性与限制性的影响作用,为此本文立足于目前国内英语语言的教学现状,探讨出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期望能对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因素;影响;策略对于学习英语语言的群体而言,了解与掌握英语语言背后的传统文化习俗是非常难的,其甚至是阻碍他们深入学习研究英语语言的关键因素,正因为他们在学习与实践英语语言的过程中没有高度关注与重视传统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进而使得他们自身无法在根本上认识与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技巧与实践技能,最终就导致他们难以运用正确的英语用语来进行日常交流或者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想法理念。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一语言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语言与文化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分析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且依据影响作用,提出一系列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策略。
1.语言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语言,即是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者共同组成的体系,而在教学方面的文化,其实是指整个社会所包括的信仰理念、生活习俗、规章制度、行为技术等各方面的总体模式,换而言之文化实质上就是指整个社会所呈现的一个生活模式。在部分社会学家的研究观念里,语言实质是文化的奠基,也就是说没有语言,就不会存在文化,然而从另一方面着手,语言却又受制于文化,体现文化,展现文化。语言与文化呈现出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当语言影响、体现、展现文化时,其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与形式,而且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语言拥有着独特、显著的文化特色,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语言都能够反映出该国家或者该民族的属性、性质、背景、实况、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规章制度、思维理念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因素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文化因素在英语语言教学与应用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受到我国部分语言学家的关注与重视,而且笔者在实际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察觉到,学生在了解与剖析段落或者文章时,能够较好地掌握整个段落或者文章所包含的语法、词汇以及结构框架,可是却没有在根本性掌握段落或者文章的实际涵义;而且学生在和国外友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常常会生搬硬套教材当中的句子或者段落,也因此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者不悦事件。对于我国广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较为匮乏的,而且他们常常会在充分浓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下了解与探讨英语语言知识,能够让他们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是较为缺少的,所以就导致他们在运用英语语言时,经常性、习惯性地将中华民族文化套用到英语语言应用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仍然使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其实总的来说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是正确的、合适的、有效的,可行为举止标准却依然属于本国所有。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其实是中国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招呼用语,可是如果用其来作为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招呼用语,则会引起外国人的不解,甚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所要前往的目的地是不应该去的地方,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不同国人沟通交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響作用,有时甚至会挑起双方的不满情绪。又例如,某高校一名女学生被安排到一所外事单位负责翻译工作,在一次的工作安排项目中,她被安排到和一对老年英国夫妇爬山,而在山路较为险峻的地段,这位女学生就上前搀扶了一下那位年老的妇人,本身是出于尊老精神与自身好意,可是却让那位老妇人觉得自身受到较大的冒犯。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老”在国内外是存在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中国我们提倡尊重老人、敬爱老人、帮助老人,而在英美国家老年人是较为珍惜独立自主的机会,他们经常表现出不言老、不服老的状态与精神。综合以上案列可以得出,我国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并没有较好的重视文化教学,而且在给广大学生讲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较好地融入语言文化背景、社会历史以及实际用语技巧,因此就使得我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强却缺乏一定的文化常识,真正派上用场的实践技能较为薄弱。
3.有效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策略
正因为语言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为此笔者认为国内广大英语教师在落实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关注与重视英语语法、词汇、语音方面的知识讲解,而是应当更多地引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科学性、合理性地将文化因素逐渐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项目当中,从而逐渐锻炼与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
3.1增加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
所谓的英语词语主要包含词汇与短语两点,其实质是传播文化信息的关键工具,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形式,而且对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性质而言,他们均可以通过词语来得以呈现,除此以外两种语言文化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作用下,会体现出较为不同的文化意义,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具体展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英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同一词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的意义与含义。比如在我国人们会借用“泥鳅”来形容某一个人较为圆滑、狡猾,所以在汉语中也会出现“他就像条泥鳅”这样的语句,可是这种形象化的汉语对于外国人而言就难以理解,因为在不少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中都普遍不存在泥鳅这一生物,他们仅仅将泥鳅当作为某一种鱼,根本不会将鱼与圆滑、狡猾联系在一起。可是在英语的用法当中确实存在一种用语和“泥鳅”用法是较为相似的,“Slippry as an eel.”,其主要是用来形容某人滑得很像鳝鱼,所以英语教师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应当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讲解国外相似的英语用语,逐渐加深学生对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深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热情;第二,部分词汇在某语言文化当中呈现贬义意思,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当中可能其就仅属于一个中性词,例如在谈及中国农村问题时,许多中国人都会使用“peasant”这一词语来比作农民,可是这却让广大的外国人为之不解,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已经进行了深入地改革改造工作,在根本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改善效果,用“peasant”来形容农民在观念上是反映出不尊重、不重视他们的意思。事实上,peasant在英语语言用法上是与汉语中的“农民”词语存在较为不同的意思与含义的,因为peasant实质上存在着贬义的含义,比如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当中对peasant的解释是指没有接受过教育、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部分群体或者个人,也由此可见英美国家的公民对我国使用peasant来形容农民所产生的不解原因。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广泛提倡公正、公平、平等的一个国家竟然将农民比作为没有受过教育、地位低下、粗俗的人,但实质上汉语对“农民”一词的解释则并非如此,由此看来词语意义与内涵所存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给文化交流过程带来较大的困扰。所以这就需求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语言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词语的用法与实际应用技巧,而且还应当给学生讲解该词语在不同文化当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意义与内涵,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词语的文化意义与褒贬性质,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因语言使用错误而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3.2增加语言运用的文化内涵
英语教师在落实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语言用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还要着重强调语言与文化之间所呈现出的关联性与有效性,而且事实证明,学生在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的高阶段环节时,影响其难以深入研究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语言,而是其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传统习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识程度与适应程度。所以,英语教师在辅助学生了解与认识英语基础性知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入、主动地认识、感受、体验英语国家的传统语言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英语的熟悉感、语言感、文化感,借此来逐渐改善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英语教师在讲解语言点时,应当将文化特质逐渐渗透至教学项目当中,不断发掘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例如教师能够按照教材当中每一文章内容,总结出一个能够包括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文化结构,且基于该文化结构的基础上逐一逐一列举出有关的文化项目,而后在开展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将这部分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出现文化障碍的可能性,科学合理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并用,使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入情景式训练模式,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课堂测试等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了解、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举行模拟对话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与练习英语国家在寒暄、道谢、告别、邀请、拒绝等方面的习惯用语,从而为广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并使他们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下不断形成英式用语思维观念,不断培养锻炼出高质量的英语实践能力。
3.3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与渗透渠道
国内学校可以通过聘用外籍教师来有效地展现文化传播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国内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普遍是依据英语词典来为广大学生授课的,可是外籍教师就恰恰不同,他们会按照自身实际的生活体会、实践经验,形象化、有趣化地为学生讲解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化,而且学生可以在和外籍教师深入交谈之后,可以与他们一起组织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洽谈会,从而让他们更为直观地感受与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除此以外,英语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英语教学任务,比如通过多媒体为广大学生播放英语国家公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视频、音频,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除此以外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涉及英语国家传统文化的英语期刊、报纸或者文学作品,从而有效地扩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知识面与国际视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出地地道道的英语用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肩负着双重的教学重担,不仅要讲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传授英语语言文化,他们着重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与时代内涵,并且有效地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与渠道,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地将文化因素渗透至英语语言教学工作当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语言观、文化观,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出良好的英语实践能力。(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曉宁.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2]刘颖.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3]王颖,王洪生.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
[4]韩宝民.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教学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5]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
[6]邵瑶宇.多元智能与高职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2010(01)
[7]张必刚,夏宏钟.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