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思维、想象、实践的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与意志力,加强对课堂的管理,走进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交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化学;高中
不少学生常感到化学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学科特点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师教学上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化学学习效果不佳。通过观看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网络视频,结合自己翻阅的一些相关书籍,我清楚认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首先,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就着手培养。
接着,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笔者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有出试卷的机会,试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但是成绩却是一部分学生兴趣的杀手,所以在试卷选题上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整体上都没考好,那就要进行鼓动学生的学习,对于个别成绩较差或是退步的学生,应该帮忙学生一起找原因,争取下次能考好。成绩的优良直接关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最后,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其实就是说学生喜不喜欢这个老师。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包括老师的外表形象和上第一节课的内容。②课堂中教学中略带幽默,不在言语上打击学生,眼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时略微指点一下。③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可适当顺着学生的想法去谈,当学生询问教师的私事时,可以半谈半避,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
二、加强学生自信心、意志力培养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往往会存在“三分钟热度”的心理。刚开始时,在老师的激发引导下,会突然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但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股热情便慢慢开始降温、消退。此时,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意志力的训练。如果一个学生有信心,意志力又好,那么不仅仅在我们化学上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有较好的收获。因此,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自信心具有了那就要看意志力了。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在进行化学教学实践时,常常借助于直观的实验或者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的实例来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有自信,还要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自己去动手实践。
三、教学中注意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时常出现的问题有:①学生愈安静则学习效率愈高;②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③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极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如果老师碰到消极和对抗的课堂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学习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
四、罗森塔尔实验的教学启示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
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的一种学习动力。事实也证明,师德高尚的教师会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这将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支持着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面对现在90后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互相促进,最终实现理想。所以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施景皓.教育心理学理论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5,(4)
[2]许玲.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18)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化学;高中
不少学生常感到化学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学科特点的原因,也有教材内容安排和教师教学上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化学学习效果不佳。通过观看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网络视频,结合自己翻阅的一些相关书籍,我清楚认识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产生因素:学习兴趣、成就和交往动机。
首先,学习兴趣即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教师应该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就着手培养。
接着,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志向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影响志向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家庭的期望和要求;②过去的成绩;③能力与自信心;④与人对比效应。笔者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均有出试卷的机会,试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标准之一,但是成绩却是一部分学生兴趣的杀手,所以在试卷选题上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如果整体上都没考好,那就要进行鼓动学生的学习,对于个别成绩较差或是退步的学生,应该帮忙学生一起找原因,争取下次能考好。成绩的优良直接关系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最后,交往动机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其实就是说学生喜不喜欢这个老师。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包括老师的外表形象和上第一节课的内容。②课堂中教学中略带幽默,不在言语上打击学生,眼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时略微指点一下。③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可适当顺着学生的想法去谈,当学生询问教师的私事时,可以半谈半避,保持一定的神秘感。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好效果则好,动机差效果也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①做可能获得成功的事;②激励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期望心理;③使学生产生愉快感;④进行难度适中的教学;⑤教学要保持新鲜感。
二、加强学生自信心、意志力培养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往往会存在“三分钟热度”的心理。刚开始时,在老师的激发引导下,会突然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满腔热情。但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这股热情便慢慢开始降温、消退。此时,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意志力的训练。如果一个学生有信心,意志力又好,那么不仅仅在我们化学上能取得好的成绩,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有较好的收获。因此,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自信心具有了那就要看意志力了。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在进行化学教学实践时,常常借助于直观的实验或者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的实例来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有自信,还要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自己去动手实践。
三、教学中注意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课堂管理时常出现的问题有:①学生愈安静则学习效率愈高;②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令的绝对服从;③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极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如果老师碰到消极和对抗的课堂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学习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
四、罗森塔尔实验的教学启示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
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的一种学习动力。事实也证明,师德高尚的教师会以满腔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这将成为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支持着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面对现在90后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与时俱进,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互相促进,最终实现理想。所以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施景皓.教育心理学理论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5,(4)
[2]许玲.浅谈心理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