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新的建筑体现不了原来的个性。剩下的家底是古镇、古村落。
一个人真正的家在哪呢?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处”不一定指出生的那个祖籍,而是指可以让心安顿的地方。和顺这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古镇,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和顺是我国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小镇。很多年来,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养在深闺中的绝代佳人。几年前,和顺镇以其原汁原味的独特文化魅力,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和顺的名字一夜之间闻名天下。
“和顺镇能够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与其说是历史的一个偶然现象,不如说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现代的城市已经没有了个性,城市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新的建筑体现不了原来的个性。剩下的家底是古镇、古村落,魅力名镇的评选,让人们认识到古老中国文化的珍贵性。名镇里面凝结的文化情结,可以唤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骄傲感,唤醒大家的文化自觉。古镇要保留住原有的历史记忆,若一个世纪后再搞评选,这些地方仍能保存完好当选,那才是真正的魅力古镇。”
田园诗般的美景风光
和顺仅仅有17平方公里面积,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踏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石板路走进和顺,迎接我的是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山清水秀。一眼望去,诗人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意画卷都在这里了!
我仿佛就置身在江南水乡。这里火山环绕,古树参天,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和河绕村而过,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古镇的小桥流水以及西方建筑、南亚建筑都与云南古民居融为一体。
依山而修的青石板路将历史和现代分割开来,犹如一根根古琴弦,在游人的脚下弹奏着一曲曲古老而又现代的乐曲。这里的亭台阁榭、青瓦木楼没有城市的烦躁,异乎寻常地干净,似乎没有一点点尘土。风水月台上摇着沙沙作响的香樟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依山傍水的宗祠、柔软且温情的风雨亭、倒映着参天古树的水潭……
和顺的山很翠,天也高远,云又洁白,不热不凉,鸟语花香。远方的客人坐在门前看稻田远山,坐在亭上看映月荷花,坐在河边听流水诉说……这一切把和顺田园诗般的美景风光装点得更加妩媚动人,到处流动着世外桃源般的恬淡。
仙境般的水魂桥韵
有水必有桥, 古镇的小河上,一座座石桥古朴典雅、姿态各异,拱桥似彩虹飞架,平桥似春风和暖,廊桥似恍惚仙境。青藤老树倚在桥旁,映照在清粼粼的河水中。桥下有戏水的鹅鸭,桥上有乘凉的老人。水乡如画,河边四季鲜花不断,水车稻田,荷叶睡莲,小溪吟唱,潋滟飘逸。古镇似诗,河岸高低错落,石桥古朴清隽,绿柳迎风拂水,古居若隐若现。
我喜欢坐在桥下看穿梭的水默默流淌,发出的声音,荡涤忧愁,清新自然,从中感受岁月蹉跎,感受安逸自在,感受与世无争,感受包容一切。
我喜欢坐在慢悠悠的小木船上,更喜欢船过桥洞仰望桥拱的那一刻。小船把人们从一端送到另一端,再从另一端送到这一端,默默地倾听着千年流水轻吟,倾听着两岸旧事新人、繁华沉淀出的岁月流响。
我也喜欢在桥上凭栏远望,流连徘徊,更喜欢在离桥远些的地方欣赏它。落日桥头,夕阳斜洒在水面上,泛起一片红晕;桥孔倒映水中,犹如月在人间。我神思遐想:光亮之下,这个古镇恍惚仙境。月光的长桨把夜色中的和顺送往彼岸……
温文尔雅的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的魅力是长存的。随着岁月的流失、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盈,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能够让人们空虚的灵魂变得充实,让精神家园变得富足,让理想的天空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和顺,传统民间文艺活动至今都非常活跃,最为著名的当数洞经音乐。我看到,在用火山石砌成的广场上,插着几面彩色的旗帜。乐手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或站或坐,显示出自信的微笑。他们手捧着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洞经音乐如潮如汐,使人如痴如醉。在不远处,有一座巨大的水车在轰隆隆地转动,仿佛也在演奏着洞经音乐。这是一幅古老、迷人的画卷,只有在古书画当中才能见到的情形就在眼前!
我还听到的由四个傈僳族男孩组成的合唱,他们歌颂母亲,当然还有爱情,因为是用母语演唱的,我并不清楚具体词句,但那重重叠叠的合声散发出的奇异的感召力,让人迷醉、信赖和听从。我想,只有拥有诚挚感情和安静美德的人,才能像这样地歌唱吧。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漫步在古老的街巷和建筑旁,仿佛回到了和顺镇昨日璀璨的历史中,不由得让人思绪悠悠,浮想联翩。
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和顺是这条古道的枢纽,它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贸易、文化、宗教的交流,使这里兴旺发达,目前仅有6000多人的古镇,却有海外华侨1万多人,分布在缅甸、泰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民国代总理李根源就诗云:“十人八九缅经商, 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 南州冠冕古名乡。”
自古这里都是由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大马帮连接中印缅的主要贸易,使和顺人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这里产生了许多翡翠大王、面纱大王和谷米大王,也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
玉是最特别的石头,懂得响应和感恩,即所谓玉是能戴活的。曾几何时,当年远走四方的男人们,却无论怎样富裕都要回到这里,因为孝敬和感恩的美德一直珍藏着,所以和顺人的历史文化充满和谐,人们始终处在那样一种宁静恬淡之中。
和顺有八大宗祠,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 各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历史,但是互相不排斥,互相不冲突。这里有七大寺院,儒道释三家在这里和谐并存,六百年历史形成了大量的诗词、牌匾、对联和著作等。这里所有明清留下的建筑都很有特色,比如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大月台、总大门、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等,这些独具一格的古建筑,使和顺充满了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氛。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 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
看到乡村图书馆里读书的农民,不难想见和顺人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看到这里书库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仍保存完好,深感经过岁月风霜的和顺人对历史的尊重,能做到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啊。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缅甸国的四朝国师尹蓉;华侨领袖寸如东;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
中国的历史文化崇尚“和”,也崇尚“顺”,这两个字其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和”这个字是儒家的根,“顺”这个字是道家的根,正所谓“天地人和” 或所谓“天人合一”。
从容友好的人居生活
和顺人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总能让你心平气和地面对眼前的世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或文化修养形成了最佳的人居生活,这才是古镇最靓丽的风景线。人居生活和谐是现代都市人的家园梦。让我们来看看和顺这个天地人和的桃花源:
清晨的和顺,大批游客还未到来,天空还透着隐隐的黛蓝色,荷塘里的莲花呈现着剪影样的轮廓。女人已经煮浆,溜出户门的狗开始了一天的交际。迎着正在明亮起来的太阳,大批游客陆续来到。有的人穿巷而过,欣赏那些百年木榫构架下的老屋和出自剑川木匠的饰金彩雕。
有人在和顺的缓坡路上闲散地消磨,看看水气清润的小湖,看看游鱼,看看垂花点缀的院墙,看看寺院的神像,看看用缅甸柚木打造的光泽柔润的家具。 中国有句俗话:“水火不相容”,可和顺却不是这样。你看,周围一片火山围绕着和顺坝子,大盈江从中穿过,水火在这里也能相容,也能和和顺顺。
这里的居民恬静而祥和,劳作时透出的微笑仿佛带着和谐的神韵。穿镇而过的小河旁,不时有妇女来洗衣亭下捣衣。她们神态安详,举手投足自然大方,显示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伴随着不时起落的捣衣棒,衣服在她们的手下旋转、揉搓、跳跃。
静静的小河清澈见底,就像一条绿绸缦,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一群群洁白如玉的水鸭使水面激起一层层涟漪。它们高昂着头,欢叫着、追逐着、嬉戏着,尽情放逐着自己的天性,没有污染的伤害,没有觅不到食物的痛苦,没有被天敌追杀的惶惶不安。
这里的人居生活令我羡慕和向往。看看那些本地人,聊天的,肩扛担子的,卖松花糕的,开店铺的,边发呆边想心事的……似乎人与人之间永不隔膜,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份顺遂的情感,人与人之间流淌着从容友好。我愿意每一个来到和顺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充满“和”与”顺”的人居生活之美,从中受到一种心灵激荡。
附录一:和顺历史地理简介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 300多户,6 000多人。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魂韵。
附录二:人文历史地标之和顺图书馆
1928年建成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最古老的、最悠久的一座乡村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过清幽静谧的花园,首先看到的一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跨檐式二层楼房。和顺图书馆内藏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附录三:人文历史地标之滇缅抗战博物馆
二战时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使这里留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历史。在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和顺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由民间收藏、民间投资的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家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 000多件文物,l 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滇缅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附录四:人文历史地标之洗衣亭
一座座洗衣亭四角微翘,水面上立有井字形石条,石条旁边有木板条凳,是和顺一道独特的风景。
洗衣亭是和顺华侨当年为在家的女人洗衣时遮风挡雨而建的。多年来,它们静静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凝聚着和顺人祖祖辈辈对妇女的关爱和尊重。洗衣亭不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体现了和顺人的那种独特的传统文化道德,值得人们思考。
一个人真正的家在哪呢?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处”不一定指出生的那个祖籍,而是指可以让心安顿的地方。和顺这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古镇,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和顺是我国云南省腾冲县的一个小镇。很多年来,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养在深闺中的绝代佳人。几年前,和顺镇以其原汁原味的独特文化魅力,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和顺的名字一夜之间闻名天下。
“和顺镇能够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与其说是历史的一个偶然现象,不如说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 在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现代的城市已经没有了个性,城市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新的建筑体现不了原来的个性。剩下的家底是古镇、古村落,魅力名镇的评选,让人们认识到古老中国文化的珍贵性。名镇里面凝结的文化情结,可以唤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骄傲感,唤醒大家的文化自觉。古镇要保留住原有的历史记忆,若一个世纪后再搞评选,这些地方仍能保存完好当选,那才是真正的魅力古镇。”
田园诗般的美景风光
和顺仅仅有17平方公里面积,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踏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石板路走进和顺,迎接我的是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山清水秀。一眼望去,诗人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意画卷都在这里了!
我仿佛就置身在江南水乡。这里火山环绕,古树参天,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和河绕村而过,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古镇的小桥流水以及西方建筑、南亚建筑都与云南古民居融为一体。
依山而修的青石板路将历史和现代分割开来,犹如一根根古琴弦,在游人的脚下弹奏着一曲曲古老而又现代的乐曲。这里的亭台阁榭、青瓦木楼没有城市的烦躁,异乎寻常地干净,似乎没有一点点尘土。风水月台上摇着沙沙作响的香樟树,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依山傍水的宗祠、柔软且温情的风雨亭、倒映着参天古树的水潭……
和顺的山很翠,天也高远,云又洁白,不热不凉,鸟语花香。远方的客人坐在门前看稻田远山,坐在亭上看映月荷花,坐在河边听流水诉说……这一切把和顺田园诗般的美景风光装点得更加妩媚动人,到处流动着世外桃源般的恬淡。
仙境般的水魂桥韵
有水必有桥, 古镇的小河上,一座座石桥古朴典雅、姿态各异,拱桥似彩虹飞架,平桥似春风和暖,廊桥似恍惚仙境。青藤老树倚在桥旁,映照在清粼粼的河水中。桥下有戏水的鹅鸭,桥上有乘凉的老人。水乡如画,河边四季鲜花不断,水车稻田,荷叶睡莲,小溪吟唱,潋滟飘逸。古镇似诗,河岸高低错落,石桥古朴清隽,绿柳迎风拂水,古居若隐若现。
我喜欢坐在桥下看穿梭的水默默流淌,发出的声音,荡涤忧愁,清新自然,从中感受岁月蹉跎,感受安逸自在,感受与世无争,感受包容一切。
我喜欢坐在慢悠悠的小木船上,更喜欢船过桥洞仰望桥拱的那一刻。小船把人们从一端送到另一端,再从另一端送到这一端,默默地倾听着千年流水轻吟,倾听着两岸旧事新人、繁华沉淀出的岁月流响。
我也喜欢在桥上凭栏远望,流连徘徊,更喜欢在离桥远些的地方欣赏它。落日桥头,夕阳斜洒在水面上,泛起一片红晕;桥孔倒映水中,犹如月在人间。我神思遐想:光亮之下,这个古镇恍惚仙境。月光的长桨把夜色中的和顺送往彼岸……
温文尔雅的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的魅力是长存的。随着岁月的流失、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盈,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能够让人们空虚的灵魂变得充实,让精神家园变得富足,让理想的天空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和顺,传统民间文艺活动至今都非常活跃,最为著名的当数洞经音乐。我看到,在用火山石砌成的广场上,插着几面彩色的旗帜。乐手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或站或坐,显示出自信的微笑。他们手捧着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洞经音乐如潮如汐,使人如痴如醉。在不远处,有一座巨大的水车在轰隆隆地转动,仿佛也在演奏着洞经音乐。这是一幅古老、迷人的画卷,只有在古书画当中才能见到的情形就在眼前!
我还听到的由四个傈僳族男孩组成的合唱,他们歌颂母亲,当然还有爱情,因为是用母语演唱的,我并不清楚具体词句,但那重重叠叠的合声散发出的奇异的感召力,让人迷醉、信赖和听从。我想,只有拥有诚挚感情和安静美德的人,才能像这样地歌唱吧。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漫步在古老的街巷和建筑旁,仿佛回到了和顺镇昨日璀璨的历史中,不由得让人思绪悠悠,浮想联翩。
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和顺是这条古道的枢纽,它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贸易、文化、宗教的交流,使这里兴旺发达,目前仅有6000多人的古镇,却有海外华侨1万多人,分布在缅甸、泰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和地区。民国代总理李根源就诗云:“十人八九缅经商, 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仪, 南州冠冕古名乡。”
自古这里都是由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大马帮连接中印缅的主要贸易,使和顺人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这里产生了许多翡翠大王、面纱大王和谷米大王,也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
玉是最特别的石头,懂得响应和感恩,即所谓玉是能戴活的。曾几何时,当年远走四方的男人们,却无论怎样富裕都要回到这里,因为孝敬和感恩的美德一直珍藏着,所以和顺人的历史文化充满和谐,人们始终处在那样一种宁静恬淡之中。
和顺有八大宗祠,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 各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历史,但是互相不排斥,互相不冲突。这里有七大寺院,儒道释三家在这里和谐并存,六百年历史形成了大量的诗词、牌匾、对联和著作等。这里所有明清留下的建筑都很有特色,比如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大月台、总大门、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等,这些独具一格的古建筑,使和顺充满了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氛。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 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
看到乡村图书馆里读书的农民,不难想见和顺人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看到这里书库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仍保存完好,深感经过岁月风霜的和顺人对历史的尊重,能做到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啊。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缅甸国的四朝国师尹蓉;华侨领袖寸如东;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
中国的历史文化崇尚“和”,也崇尚“顺”,这两个字其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和”这个字是儒家的根,“顺”这个字是道家的根,正所谓“天地人和” 或所谓“天人合一”。
从容友好的人居生活
和顺人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总能让你心平气和地面对眼前的世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或文化修养形成了最佳的人居生活,这才是古镇最靓丽的风景线。人居生活和谐是现代都市人的家园梦。让我们来看看和顺这个天地人和的桃花源:
清晨的和顺,大批游客还未到来,天空还透着隐隐的黛蓝色,荷塘里的莲花呈现着剪影样的轮廓。女人已经煮浆,溜出户门的狗开始了一天的交际。迎着正在明亮起来的太阳,大批游客陆续来到。有的人穿巷而过,欣赏那些百年木榫构架下的老屋和出自剑川木匠的饰金彩雕。
有人在和顺的缓坡路上闲散地消磨,看看水气清润的小湖,看看游鱼,看看垂花点缀的院墙,看看寺院的神像,看看用缅甸柚木打造的光泽柔润的家具。 中国有句俗话:“水火不相容”,可和顺却不是这样。你看,周围一片火山围绕着和顺坝子,大盈江从中穿过,水火在这里也能相容,也能和和顺顺。
这里的居民恬静而祥和,劳作时透出的微笑仿佛带着和谐的神韵。穿镇而过的小河旁,不时有妇女来洗衣亭下捣衣。她们神态安详,举手投足自然大方,显示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伴随着不时起落的捣衣棒,衣服在她们的手下旋转、揉搓、跳跃。
静静的小河清澈见底,就像一条绿绸缦,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一群群洁白如玉的水鸭使水面激起一层层涟漪。它们高昂着头,欢叫着、追逐着、嬉戏着,尽情放逐着自己的天性,没有污染的伤害,没有觅不到食物的痛苦,没有被天敌追杀的惶惶不安。
这里的人居生活令我羡慕和向往。看看那些本地人,聊天的,肩扛担子的,卖松花糕的,开店铺的,边发呆边想心事的……似乎人与人之间永不隔膜,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份顺遂的情感,人与人之间流淌着从容友好。我愿意每一个来到和顺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充满“和”与”顺”的人居生活之美,从中受到一种心灵激荡。
附录一:和顺历史地理简介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全镇有l 300多户,6 000多人。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魂韵。
附录二:人文历史地标之和顺图书馆
1928年建成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最古老的、最悠久的一座乡村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过清幽静谧的花园,首先看到的一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跨檐式二层楼房。和顺图书馆内藏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附录三:人文历史地标之滇缅抗战博物馆
二战时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使这里留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历史。在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和顺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由民间收藏、民间投资的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家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于2005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 000多件文物,l 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滇缅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附录四:人文历史地标之洗衣亭
一座座洗衣亭四角微翘,水面上立有井字形石条,石条旁边有木板条凳,是和顺一道独特的风景。
洗衣亭是和顺华侨当年为在家的女人洗衣时遮风挡雨而建的。多年来,它们静静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凝聚着和顺人祖祖辈辈对妇女的关爱和尊重。洗衣亭不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体现了和顺人的那种独特的传统文化道德,值得人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