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面临对日本和共产党的“两个战争”,国民党受到“两面夹击”。他说,“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严令“先清内匪,再言抗日”,声称“中央现在以平定内乱为第一”。这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本依据。蒋介石明确提出,国民党政府的“第一个责任”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责任”是“抗日来攘外”,而“剿共的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
  第二,“安内攘外”政策中的对日态度,就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蒋介石所采取对日妥协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们的阶级特性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落后的中国,无力打败日本,“中国一切不如人”。蒋介石一再表示“不求急功于一时”,不“博一时之虚荣”。他在1934年7月《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精神训话》中说:“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待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不仅是十天之内,就是三天之内,它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海地方都占领起来”。这种民族失败主义的“三日亡国论”,说明蒋介石当时既不想抵抗,也不敢抵抗。以“和外”求苟安,集中力量“剿共”,是他政策的核心。
  第三,依赖外援,求助于“公理”,是实行“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蒋介石不想动员国力人力进行抵抗,而是求助国际,依靠美英,即利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矛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这是历代统治者以夷制夷政策的翻版,是“在夹攻中求生存”的一种侥幸投机心理的反映。
  第四,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谅解,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是“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目的。蒋介石曾告诫日本不要相逼太甚,如果“国民党的统治不胜外力压迫而崩溃”,共产党势力就要“抬头”,结果就会在相争中“同归于尽”。蒋介石从共同对付“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即共产党势力出发,企图与日本求得妥协。这种妥协的限度,就是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默认日本占领东北。所以表面上要求收复东北,实际上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设关,变相承认,这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妥协限度。但是,说蒋介石就是要投降日本,是不符合实际的,这也是蒋介石的妥协与汪精卫的投降的根本区别。
  “安内攘外”政策的主要恶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深入,打击和破坏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日力量,消耗了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灾难。○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其他文献
结合目前北京农业使用微灌技术情况,分析了大田作物、设施农业、再生水利用采用微灌技术节水的潜力,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实现北京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现实意义。
【摘 要】电视专访节目是主持人与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场景就一定的主题展开谈话的节目形态,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要做细致、深入的添砖加瓦的准备工作,采访中要注重营造气氛,采用善于提问、收放控制、倾听等技巧,增加节目的魅力。  【关键词】节目形态 核心 必修课 艺术性  随着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融入,一种彰显人物个性的电视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钟情与喜爱,那就是电视专访节目。无论是主持人对某一新闻人物的
四年一届的欧洲杯是世界杯的“浓缩版”,也是今夏全球球迷的狂欢节。2012年欧洲杯由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共同举办,从当地时问6月8日开幕到7月1日闭幕,为期24天,共有16支劲旅参加,最终
为评估昌吉州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及终期目标的达标情况,总结和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以确保我州结核病防治〈规划〉顺利实施,为下一步工作策略制定科
陈独秀与刘半农,一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民主革命家,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两人以文相识,随后携手编辑《新青年》,并肩战斗在“五四”运动中,终成
萧华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最年轻的的开国上将,年仅39岁。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4岁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央苏区,17岁的萧华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成为红军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治委员,铸就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的一段非凡传奇。萧华在中央苏区的的成长进步,自然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苏区领导人的关心和提携。当时,被誉为中央苏区红军四大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立三路线”。“立三路线”的核心,是要通过一省数省的发动,尤其是通过城市暴动,夺取全国政权。这与后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背道而驰。在“立三路线”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的向忠发是始作俑者和幕后推手,其言行较李立三有过之而无不及。共产国际丢车保帅,将这一时期的错误冠名为“立三路线”。  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