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生为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习兴趣 抓好朗读 创新思维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为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以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行家说:“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牧者,将他们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自在的享受并茁壮成长。”然而,长久以来,我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学生差异太大,难以把握课堂;有时前顾后瞻,总怕学生学不好,于是教师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参与学习较少得到关注。去年在六年级的课上遇到查关于《世纪宝鼎》的资料,我嫌麻烦直接跟学生说出答案,提问时把书关上,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回答上来。
同样的问题,我做了个试验:让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试着上网查关于《世纪宝鼎》的资料,学生很乐意。第二天的讲课绝大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不用看收集的资料,流利地回答:“世纪宝鼎”高2.1米,象征即将到来的21世纪;鼎禁(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华夏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学生的出色表现让我深知,简单的说教远远比不了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教师的“教”要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
二、重视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随机性评价,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使我的课堂评价更具激励性,更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课堂中,回答问题特别突出的同学,上前去,摸着他的头,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对于不开口,孤僻的学生,当她读书有一点点进步时,适时地给予评价 “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在改作业时,正确的、写得好的在旁边印上“小红旗”,画上“小红花”,画上一张“可爱的笑脸”。小小的评价激励着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短短的一句赞扬是他们要求上进的阶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我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杨玉莹同学,一年级开学初,老师无论怎样提问,无论怎样教读,总不开口,办法都用了,无济于是。后来通过调查了解,该生四岁才会说话,天生声带有些问题。有一次全班齐读儿歌,我看到口也张开了,于是我试着鼓励,“杨玉莹同学读书有进步了,老师能听到她洪亮的声音了”。没想到从那次老师内心深处的赏识激励呼唤,感应了她小小的心灵。她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开火车朗读,轮到她时也能听到她的读书声了。杨玉莹现在不仅会读字、词、句、段、篇,偶尔也能背诵一些短小的儿歌。“以生为本”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惊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三、重视以生为本,扎实地抓好朗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方能得其妙处。在“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在挖掘处理文本中渗透一种人文关怀。读书扎实让语文味更浓。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难怪古人总是教育他的弟子读书熟背成诵。
审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绞尽脑汁、大费周折,用尽各种方法丰富课堂活动,以至于一节课上又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又课件演示……热热闹闹,不结合实际的课堂设计,学生学习的效果却达不到。有次听的一节语文课小学语文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执教时老师是用课件,课题引入,幻灯片出现一双小手,课中出现过多次小手,结束时出现一双小手。这节课引起我的反思:小手对每个小孩子来说人人都有,为了课的热闹,用图画来代替学生的肢体。怎么不“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自己的小手?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扎实地阅读文本,充分阅读文本。一读(读通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读(流利地读,开火车读),三还是读(有感情地读,比赛读)四读、五读……文本渗透的情感很浓厚,要多读,只有读才能体会到。读多了,也就读懂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兰兰是个热爱劳动、关心长辈、体贴父母的孩子。然后张开自己的小手说说平时用这双小手在家里为长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挖掘处理文本,结合实际,根据儿童特点尽显语文课堂魅力,“以生为本”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扎实地朗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重视以生为本,扎实地朗读,优化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常有收获,常有惊喜。有次在《游子吟》的课堂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谈感受,有个男生举起手:“老师,我要改这首诗。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改为 ‘慈父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即问:”为什么要这样改?”他说:”我的书包是爸爸补的,我的包是爸爸缝的……”我沉默甚至有些无语,心里暗暗佩服、欣喜。
四、重视以生为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在上《詹天佑》一课,“以生为本”,杜绝公式化的分析说教。先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可各抒已见,说出自己的所想,鼓励学生只要所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通过课件的演示,体现詹天佑卓越的創造才能,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边读边利用多媒体出示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的创新性方法。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是你来设计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你怎么做?陶行知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大家都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动手画画自己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落到实处,对这样的作业我要重点检查,要善于挖掘想象力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孩子,疏而不漏。正如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给学生一种权利——适当的沉默!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多些空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老师多一分惊喜,让学生多一分收获。“以生为本”,扬起风帆,踏上教育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教材教法》
2.《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教学理念 激发学习兴趣 抓好朗读 创新思维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为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一、重视以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行家说:“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牧者,将他们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自在的享受并茁壮成长。”然而,长久以来,我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有时学生差异太大,难以把握课堂;有时前顾后瞻,总怕学生学不好,于是教师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参与学习较少得到关注。去年在六年级的课上遇到查关于《世纪宝鼎》的资料,我嫌麻烦直接跟学生说出答案,提问时把书关上,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回答上来。
同样的问题,我做了个试验:让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试着上网查关于《世纪宝鼎》的资料,学生很乐意。第二天的讲课绝大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不用看收集的资料,流利地回答:“世纪宝鼎”高2.1米,象征即将到来的21世纪;鼎禁(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华夏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学生的出色表现让我深知,简单的说教远远比不了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教师的“教”要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
二、重视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特别关注随机性评价,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使我的课堂评价更具激励性,更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课堂中,回答问题特别突出的同学,上前去,摸着他的头,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对于不开口,孤僻的学生,当她读书有一点点进步时,适时地给予评价 “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在改作业时,正确的、写得好的在旁边印上“小红旗”,画上“小红花”,画上一张“可爱的笑脸”。小小的评价激励着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短短的一句赞扬是他们要求上进的阶梯。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我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杨玉莹同学,一年级开学初,老师无论怎样提问,无论怎样教读,总不开口,办法都用了,无济于是。后来通过调查了解,该生四岁才会说话,天生声带有些问题。有一次全班齐读儿歌,我看到口也张开了,于是我试着鼓励,“杨玉莹同学读书有进步了,老师能听到她洪亮的声音了”。没想到从那次老师内心深处的赏识激励呼唤,感应了她小小的心灵。她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开火车朗读,轮到她时也能听到她的读书声了。杨玉莹现在不仅会读字、词、句、段、篇,偶尔也能背诵一些短小的儿歌。“以生为本”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惊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三、重视以生为本,扎实地抓好朗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方能得其妙处。在“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在挖掘处理文本中渗透一种人文关怀。读书扎实让语文味更浓。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难怪古人总是教育他的弟子读书熟背成诵。
审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绞尽脑汁、大费周折,用尽各种方法丰富课堂活动,以至于一节课上又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又课件演示……热热闹闹,不结合实际的课堂设计,学生学习的效果却达不到。有次听的一节语文课小学语文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执教时老师是用课件,课题引入,幻灯片出现一双小手,课中出现过多次小手,结束时出现一双小手。这节课引起我的反思:小手对每个小孩子来说人人都有,为了课的热闹,用图画来代替学生的肢体。怎么不“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自己的小手?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扎实地阅读文本,充分阅读文本。一读(读通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读(流利地读,开火车读),三还是读(有感情地读,比赛读)四读、五读……文本渗透的情感很浓厚,要多读,只有读才能体会到。读多了,也就读懂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兰兰是个热爱劳动、关心长辈、体贴父母的孩子。然后张开自己的小手说说平时用这双小手在家里为长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挖掘处理文本,结合实际,根据儿童特点尽显语文课堂魅力,“以生为本”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扎实地朗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重视以生为本,扎实地朗读,优化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让我常有收获,常有惊喜。有次在《游子吟》的课堂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谈感受,有个男生举起手:“老师,我要改这首诗。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改为 ‘慈父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即问:”为什么要这样改?”他说:”我的书包是爸爸补的,我的包是爸爸缝的……”我沉默甚至有些无语,心里暗暗佩服、欣喜。
四、重视以生为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在上《詹天佑》一课,“以生为本”,杜绝公式化的分析说教。先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可各抒已见,说出自己的所想,鼓励学生只要所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然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通过课件的演示,体现詹天佑卓越的創造才能,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边读边利用多媒体出示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的创新性方法。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是你来设计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你怎么做?陶行知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大家都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动手画画自己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落到实处,对这样的作业我要重点检查,要善于挖掘想象力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孩子,疏而不漏。正如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给学生一种权利——适当的沉默!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多些空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老师多一分惊喜,让学生多一分收获。“以生为本”,扬起风帆,踏上教育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教材教法》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