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前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解决山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寻找对策,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思考
当前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丹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甚至跨国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山丹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山丹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县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引起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庞大,“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量。据霍城学区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落后村庄的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2/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山丹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可以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①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②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或托亲靠友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再加上有的监护人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首先,长期的留守岁月使“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变的日渐淡薄。有专家、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山丹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再次,一些打工父母的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对自己的孩子发展负面影响更大。有一些父母参与赌博,不劳而获,给孩子买好多好多的玩具,以填补和满足对孩子的爱。他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负责。还有一些父母在酒吧、歌厅、迪厅做待招,挣一些不义之财。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解释,而且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让孩子也效仿。可悲的是,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3. 学校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成绩“直线下降”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有的家长甚至务工几年也没给学校和班主任主动打过一次电话。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由于本县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强,教育质量低下,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多数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校教育和家庭监护人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所以成绩较差。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喂羊、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4.社会教育的缺乏,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山丹农村社会、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二、解决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山丹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只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1.政府层面
县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县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其一,中央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了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了留守儿童都有学上的目的。其二,县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县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县政府要进一步打破那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机制,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四,加快、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快速合班并校,整合资源,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加快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不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合班并校后教师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设立心里咨询室、谈心室。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利用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4.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山丹县委牵头,联合县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人员组成。另外,县级、镇级相关部门还应对在县城或外地务工的农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应在农村农闲时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报》,2004年6月5日(1)。
[3]刘应明:《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未来导报》(2006年3月31日)第六版
[4]王鼎宏:《全国课改专家金陵中学特级教师王鼎宏教授学术报告会》2008年8月13日
[5] 唐克宽:〈山丹县2007----2008学年度教育工作总结大会〉讲话2008年8月20日
[6]钟荣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思考
当前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丹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甚至跨国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山丹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山丹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县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引起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庞大,“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量。据霍城学区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落后村庄的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2/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山丹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可以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①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②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或托亲靠友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再加上有的监护人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首先,长期的留守岁月使“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变的日渐淡薄。有专家、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山丹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再次,一些打工父母的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对自己的孩子发展负面影响更大。有一些父母参与赌博,不劳而获,给孩子买好多好多的玩具,以填补和满足对孩子的爱。他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负责。还有一些父母在酒吧、歌厅、迪厅做待招,挣一些不义之财。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解释,而且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让孩子也效仿。可悲的是,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3. 学校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成绩“直线下降”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又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有的家长甚至务工几年也没给学校和班主任主动打过一次电话。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由于本县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强,教育质量低下,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多数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校教育和家庭监护人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所以成绩较差。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喂羊、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4.社会教育的缺乏,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山丹农村社会、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二、解决山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山丹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只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1.政府层面
县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县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其一,中央政府的底线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了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了留守儿童都有学上的目的。其二,县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实县政府应担负的责任。其三,县政府要进一步打破那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机制,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四,加快、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快速合班并校,整合资源,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加快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家庭层面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不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层面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合班并校后教师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设立心里咨询室、谈心室。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利用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4.社会层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山丹县委牵头,联合县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职人员组成。另外,县级、镇级相关部门还应对在县城或外地务工的农民工集中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好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树立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应在农村农闲时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报》,2004年6月5日(1)。
[3]刘应明:《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未来导报》(2006年3月31日)第六版
[4]王鼎宏:《全国课改专家金陵中学特级教师王鼎宏教授学术报告会》2008年8月13日
[5] 唐克宽:〈山丹县2007----2008学年度教育工作总结大会〉讲话2008年8月20日
[6]钟荣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