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的美术课更多地使用了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使用又带来了不少的负面效果,课堂轰轰烈烈,学生收获不是很多,真正的高效课堂来源于教师的自身素养,其中包括语言的、专业的,切不可舍本逐末。
关键词:美术 教师 学生 多媒体 信息
教师和学生之間的信息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一个美术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有些美术教师因受所谓 “大美术”教学观的影响,不再追求把自己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呈现在课堂,而是追求美术文本之外一些多媒体“花招”,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却少了几分严谨。其表现如下:
教师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过江之鲫。大量的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影音资料,让人眼花缭乱,教师精彩的讲解与课堂教学过程则被一张张冰冷的画面所取代,有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成了品评一节美术课优劣的标尺。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知识面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的课程,有些教师为了减少一些麻烦,不去在美术文本上下工夫,上课的时候将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翻,算是欣赏,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无法提高其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审美能力,而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使学生了解怎样去欣赏一件作品,触类旁通,而不是用多媒体放点画片所能完成的任务。大量的非“美术”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课堂杂乱,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貌似新颖效果却华而不实,课堂中体现不出明显的教学目的,使精彩的动态生成变了味。美术教学逐渐被空泛和虚化,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其实,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注重教师的语言和课堂组织能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口头禅,现在倒成了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需要教师言传来引导。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话来搪塞学生,在表述上,语言生硬、晦涩言不尽意,只能说明他不是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也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夫,因为教师就是依靠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美术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但要专业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有的美术教师将语言和文化素养的缺失归结于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能、轻文化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艺术”两字从词语组成看,“艺”在前,“术”在后,“艺”乃“术”之根本,这说明了学养积淀的重要性,学养与技术相辅相成。知“艺”才能从生活中、从学习中、从教材中挖掘出新的、美的东西来,教学才能容多种修养涵养于其中,让美术教学别有洞天。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素质,而技术是不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美术教师的语言、文化、美术理论修养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出现知识上的‘短腿’”。从历史上看,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有很高的画外修养,艺术大师李叔同、徐悲鸿、刘海粟等等,他们除了谙熟传统绘画程式并能熟练地创作外,还有渊博的诗文、书法、历史、文学、美术理论等知识。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呢?做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海派名家陆俨少曾经说过:“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单单靠着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了,教师必须引进源头活水,广通博览,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读与美术相关的一些文学、美术书籍,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美术教师只有修炼内功,含英咀华,才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挥洒自如,这样就不会出现课堂上敷衍搪塞,含糊其词,如芒刺在背的窘境。
美术课要有美术味,而美术味来自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切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己的看家本领。
关键词:美术 教师 学生 多媒体 信息
教师和学生之間的信息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一个美术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有些美术教师因受所谓 “大美术”教学观的影响,不再追求把自己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呈现在课堂,而是追求美术文本之外一些多媒体“花招”,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却少了几分严谨。其表现如下:
教师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过江之鲫。大量的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影音资料,让人眼花缭乱,教师精彩的讲解与课堂教学过程则被一张张冰冷的画面所取代,有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成了品评一节美术课优劣的标尺。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知识面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的课程,有些教师为了减少一些麻烦,不去在美术文本上下工夫,上课的时候将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翻,算是欣赏,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无法提高其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应重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审美能力,而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使学生了解怎样去欣赏一件作品,触类旁通,而不是用多媒体放点画片所能完成的任务。大量的非“美术”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课堂杂乱,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貌似新颖效果却华而不实,课堂中体现不出明显的教学目的,使精彩的动态生成变了味。美术教学逐渐被空泛和虚化,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其实,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注重教师的语言和课堂组织能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口头禅,现在倒成了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需要教师言传来引导。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话来搪塞学生,在表述上,语言生硬、晦涩言不尽意,只能说明他不是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也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夫,因为教师就是依靠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美术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但要专业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有的美术教师将语言和文化素养的缺失归结于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能、轻文化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艺术”两字从词语组成看,“艺”在前,“术”在后,“艺”乃“术”之根本,这说明了学养积淀的重要性,学养与技术相辅相成。知“艺”才能从生活中、从学习中、从教材中挖掘出新的、美的东西来,教学才能容多种修养涵养于其中,让美术教学别有洞天。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素质,而技术是不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美术教师的语言、文化、美术理论修养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出现知识上的‘短腿’”。从历史上看,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有很高的画外修养,艺术大师李叔同、徐悲鸿、刘海粟等等,他们除了谙熟传统绘画程式并能熟练地创作外,还有渊博的诗文、书法、历史、文学、美术理论等知识。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呢?做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海派名家陆俨少曾经说过:“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单单靠着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了,教师必须引进源头活水,广通博览,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读与美术相关的一些文学、美术书籍,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美术教师只有修炼内功,含英咀华,才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挥洒自如,这样就不会出现课堂上敷衍搪塞,含糊其词,如芒刺在背的窘境。
美术课要有美术味,而美术味来自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切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己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