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优质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我科接受诊治的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系统优质临床护理后,所有患者的颅脑损伤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GCS平分为(10.24±0.78)分,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优质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153-01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较为一种疾病,指的是由于受力量撞击,脑部组织受到严重伤害。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治疗是提高该种治疗成功率的关键,而护理措施及护理治疗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中,我科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43例,女35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7.9±6.7)岁。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或手术被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其中,48例为车祸伤,14例为意外坠落伤,10例为跌倒伤,6例为殴打伤。患者的损伤部位具体如下:36例为脑挫裂伤,25例为硬脑膜下血肿,14例为硬脑膜外血肿,3例为下丘脑损伤。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性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对患者的意识、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掌握患者受伤后意识障碍出现的具体时间及程度。如患者突然变得安静或昏迷程度不断加深说明患者受伤程度加深,需及时告知医生并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每隔4h对患者体温进行1次测量,如患者体温未超过38.5℃可对患者进行测量4次/d。对患者的受伤部位及程度进行检查,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患者血糖、血气、电解质等检查检测和分析,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2.2 积极进行静脉通路建立
多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因此需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补充血容量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对输液速度进行良好控制,严格限制患者盐摄入量,防止患者发生脑水肿,引发颅内高压。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甘露醇的输入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肾血管发生收缩,使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
1.2.3 呼吸道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4-6L/min的高流量氧气吸入治疗。存在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呼吸,促进患者脑部缺氧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呼吸道具有良好的道通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使患者能够及时将存在于口腔、咽部的血块、呕吐物等进行清除。患者发生呕吐时,护理人员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发生。如患者出现舌后坠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应用舌钳进行正确处理,并合理进行口咽通气管放置,防止窒息或误吸,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1.2.4 饮食护理
在入院48h内,患者必须完全禁食。早期为患者提高适量营养支持,对胃黏膜进行保护,防止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给予鼻饲护理,持续营养液输入1500ml/d,营养液量为从50mL/h次逐渐增加至100mL/h。患者进食前,需对胃液颜色、食物消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对胃液pH值进行检测,当pH值未超过5时需给予适量制酸剂。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胆固醇、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对患者实施鼻饲护理前后,均需应用温开水冲洗鼻饲管,使管道具有良好的清洁和通畅性。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多喝水,饮水量需维持在1500-2500mL的范围内,维护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1.2.5 心理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其病情进展情况,应用适当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告知家属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关心,让患者感受到友情、亲情的温暖。当意识及体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解释功能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治疗及护理,消除患者不安情绪。
1.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1天,护理人员需仔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咐患者按时到医院接受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接受积极的临床治疗及系统优质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较,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护理前,患者的GCS评分(6.01±0.11)分,接受护理后,患者GCS评分为(10.24±0.78)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2.2 护理效果情况
接受系统性优质护理后,78例患者中,55例(70.51%)患者治愈,15例(19.23%)患者为轻度残疾,6例(7.69%)患者为重度残疾,2例(2.56%)患者为植物生存。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作,护理过程精细而复杂[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集中极力,分秒必争,标准、规范对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服务,做到忙而不乱,循序进行。在护理过程中需时刻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尿量、血气、瞳孔、颅内压、意識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护理工作的实施严格遵循分级护理制度,规范、精心进行每个护理环节,保证护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优质性[3]。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仔细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并作出预见性诊断,最大限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有效为临床治疗的实施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时间,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还可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禺.突发性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8(35):188-199.
[2]周娅,张雪芹,董凤仙.85例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9(26):506-507.
[3]陈向坤.陆国凤.张宝平.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4(33):418-419.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优质护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153-01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较为一种疾病,指的是由于受力量撞击,脑部组织受到严重伤害。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治疗是提高该种治疗成功率的关键,而护理措施及护理治疗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中,我科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43例,女35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7.9±6.7)岁。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或手术被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其中,48例为车祸伤,14例为意外坠落伤,10例为跌倒伤,6例为殴打伤。患者的损伤部位具体如下:36例为脑挫裂伤,25例为硬脑膜下血肿,14例为硬脑膜外血肿,3例为下丘脑损伤。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性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病情
对患者的意识、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掌握患者受伤后意识障碍出现的具体时间及程度。如患者突然变得安静或昏迷程度不断加深说明患者受伤程度加深,需及时告知医生并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每隔4h对患者体温进行1次测量,如患者体温未超过38.5℃可对患者进行测量4次/d。对患者的受伤部位及程度进行检查,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患者血糖、血气、电解质等检查检测和分析,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1.2.2 积极进行静脉通路建立
多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因此需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补充血容量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对输液速度进行良好控制,严格限制患者盐摄入量,防止患者发生脑水肿,引发颅内高压。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甘露醇的输入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肾血管发生收缩,使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
1.2.3 呼吸道护理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4-6L/min的高流量氧气吸入治疗。存在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需给予气管插管呼吸,促进患者脑部缺氧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呼吸道具有良好的道通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使患者能够及时将存在于口腔、咽部的血块、呕吐物等进行清除。患者发生呕吐时,护理人员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发生。如患者出现舌后坠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应用舌钳进行正确处理,并合理进行口咽通气管放置,防止窒息或误吸,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1.2.4 饮食护理
在入院48h内,患者必须完全禁食。早期为患者提高适量营养支持,对胃黏膜进行保护,防止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给予鼻饲护理,持续营养液输入1500ml/d,营养液量为从50mL/h次逐渐增加至100mL/h。患者进食前,需对胃液颜色、食物消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对胃液pH值进行检测,当pH值未超过5时需给予适量制酸剂。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胆固醇、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对患者实施鼻饲护理前后,均需应用温开水冲洗鼻饲管,使管道具有良好的清洁和通畅性。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多喝水,饮水量需维持在1500-2500mL的范围内,维护水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1.2.5 心理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情感沟通。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其病情进展情况,应用适当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告知家属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帮助和关心,让患者感受到友情、亲情的温暖。当意识及体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解释功能性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治疗及护理,消除患者不安情绪。
1.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1天,护理人员需仔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咐患者按时到医院接受复查。同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接受积极的临床治疗及系统优质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较,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护理前,患者的GCS评分(6.01±0.11)分,接受护理后,患者GCS评分为(10.24±0.78)分,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
2.2 护理效果情况
接受系统性优质护理后,78例患者中,55例(70.51%)患者治愈,15例(19.23%)患者为轻度残疾,6例(7.69%)患者为重度残疾,2例(2.56%)患者为植物生存。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作,护理过程精细而复杂[2]。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集中极力,分秒必争,标准、规范对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服务,做到忙而不乱,循序进行。在护理过程中需时刻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尿量、血气、瞳孔、颅内压、意識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护理工作的实施严格遵循分级护理制度,规范、精心进行每个护理环节,保证护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优质性[3]。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仔细观察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并作出预见性诊断,最大限度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有效为临床治疗的实施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为患者的救治争取时间,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还可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有效促进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禺.突发性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8(35):188-199.
[2]周娅,张雪芹,董凤仙.85例重症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脑并发症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9(26):506-507.
[3]陈向坤.陆国凤.张宝平.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4(33):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