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差异”已成为教学中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教师在实行分层教学时,要从学生主体分层入手,并在课中实施分层引领,注重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最佳的发展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理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5-03
作者简介:吴惠龙(1962—),男,福建南靖人,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南靖县船场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提高整體成绩,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段采用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无暇去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而后进生“难消化”, 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乏味,进而出现厌学现象,最终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层
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教学时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而应按照大纲、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根据教材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内容。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能利用新传授的知识解决课本内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部分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应用到课外,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优秀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充分巩固新知识。
以一年级上册“长短”内容为例,教学目标如下。①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最简单方法。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能简单进行描述。③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后进生,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主要完成①和②;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完成②和③;优等生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还应进一步挖掘数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重点完成③和④。
四、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
分层教学的实施能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优秀生与后进生搭配、中等生与中等生搭配做游戏,游戏活动开始请后进生手拿物体,由优等生闭上眼睛先摸一摸,然后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后进生当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活动对后进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结合实际,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时,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哪些题目必须都要完成,哪些属于层次提高的题目,每个层次的学生除了完成本层次的题目,还应尝试着去做高一层次的题目,去体验这种克服难题的感觉,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伟.小学数学复习课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09(5).
[2]孙 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5-03
作者简介:吴惠龙(1962—),男,福建南靖人,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南靖县船场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提高整體成绩,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段采用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做法,根本无暇去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而后进生“难消化”, 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乏味,进而出现厌学现象,最终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分层
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教学时要更新观念,不能以题论题,盲目训练,而应按照大纲、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共同目标和分层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根据教材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都能提高。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内容。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能利用新传授的知识解决课本内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部分学生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解决部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部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应用到课外,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优秀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让中等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后进生充分巩固新知识。
以一年级上册“长短”内容为例,教学目标如下。①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最简单方法。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能简单进行描述。③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后进生,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主要完成①和②;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完成②和③;优等生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还应进一步挖掘数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重点完成③和④。
四、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
分层教学的实施能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优秀生与后进生搭配、中等生与中等生搭配做游戏,游戏活动开始请后进生手拿物体,由优等生闭上眼睛先摸一摸,然后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后进生当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活动对后进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结合实际,分层练习
分层练习时,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哪些题目必须都要完成,哪些属于层次提高的题目,每个层次的学生除了完成本层次的题目,还应尝试着去做高一层次的题目,去体验这种克服难题的感觉,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伟.小学数学复习课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09(5).
[2]孙 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