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从业人员众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研究建筑施工伤害致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对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伤害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施工;伤害;危险性;建筑;评价
1 建筑施工伤害致因分析
本文笔者对某地88例建筑施工伤害事故中的455个事故因素数据进行了调查分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间接因素导致的事故频率高于直接因素导致事故频率。具体表明:
(1)在间接因素中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违章指挥与违章作业;国家没有制定健全的法律及政策,如层层转包,包而不管,以包代管;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技术知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验收或缺少安全检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2)物的不安全状态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维修、调整不良(指设备失修,保养不当等);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指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等);防护不当(指支撑不当,临边洞口防护不当等)较为严重。
(3)人的不安全行为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未戴安全带;未戴安全帽;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错误操作);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与使用不安全设备;身体或精神原因等造成的不安全行为。
(4)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作业场所狭窄;环境温度、湿度不当;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通风不良或无通风。
2 建筑施工危险性评价
2.1 危险性评价原理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就要对可能导致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逐一加以分析和评价。事故因素的危险性评价是从因素失效的可能性、失效后发生事故的概率及事故后果三个方面评价其引起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危险性。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的计算危险性的公式为:H=L×E×C
式中:H——指标的危险度;L——指标失效的可能性(由表2取值);E——指标失效发生事故的概率(由表3取值);C——指标失效可能发生的后果(由表4取值)

2.2 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直接因素AHP层次分析
本文笔者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这是一种可用于处理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1)事故因素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①建立事故因素危险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的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的、本质的反映评价目标,条理清楚,各指标的定义不能交叉重复。本模型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在通过对大量的事故案例的分析,并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层次结构的最高层是决策目标,即最危险的事故因素。中间层次是准则层包括从指标失效的可能性大、指标失效发生事故的概率大、指标失效的后果严重三个准则层方面去评价,准则受决策目标支配,反映了最高层的决策目标。层次结构的底层是备选的方案,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备选方案通过准则与决策目标建立联系。
②权重的确定:设有n个因素A1,A2,……,An;其重要性大小用ω1,ω2……,ωn表示,其中任意两个的重要性之比可构成一个n×n矩阵

若用W=(ω1,ω2,……,ωn)T表示这n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向量,则有:Aw=nw,即(A-nI)w=0。由矩阵理论可知,w为特征向量,λ为特征值。若W为未知时,则可根据决策者对物体之间两两相比的关系,主观做出比值的判断矩阵,记作A,使A矩阵为已知。
为了量化各因素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引入1~9的标度。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采用表5的1~9标度,从表5中可以看到,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只要给出n(n-1)/2个判断值就行了。

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权重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③单准则评价:通过专家重要程度问卷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系统的评价矩阵。
④综合评价: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每一层次中各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生,这就是层次综合排序。
(2)AHP计算
①评价模型:如下图1所示:

②对各级各因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人们对复杂事物的各因素两两比较时,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存在估计误差,这将导致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也有偏差。这时问题由AW=nW变成W′=λmaxW′。这里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这就是由判断不相容而引起的误差。为了避免误差太大,所以要衡量A矩阵的一致性。当A矩阵完全一致时,λmax=n;当A矩阵存在判断不一致时,根据公式CR=[(λmax-n)/(n-1)]/RI,一般只要CR<<0.1,就可以认为判断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重新进行两两比较判断。这里RI是修正值,n=3取0.58,则:
G:CR=(3.0047-3)/(3-1)*1/0.58=0.0041<0.1
C2:CR=(3.0112-3)/(3-1)*1/0.58=0.0097<0.1
C1、C2有λmax=n,完全一致。
3 建筑施工伤害与危险预防措施
(1)领导重视,严格管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必须对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控制重点是安全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施工安全的技术因素已不再是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重点做到下列几点:首先,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增加安全投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控制对象,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其次,企业经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的原则。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可以促进项目经理对现场安全工作的真抓实干,形成人人讲安全的企业氛围,能够有效地改进安全生产状况;然后,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重点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确保安全法律、法规的落实。
(2)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制度,改进教育方式,加强重点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培训效果。一方面,建设主管部门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农民工、新工人;另一方面重点是使培训教育新颖化、制度化、规范化,“磨刀不误砍柴功”,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应按照安全管理体制“十六字”的方针,重点突出在企业负责上,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3)对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重点是认真做好临边洞口的防护,主要抓好:第一,临边洞口无防护是最主要的导致事故的直接因素,应特别重视。应落实专人负责制,严格临边洞口的防护,杜绝无防护现象;对临边洞口的防护,应落实检查验收制度,切实消除防护不当的事故隐患;第二,对机械设备,除重点落实专人操作与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制度外,防护重点应放在提高安全防护装置的技术水平上。即在设计阶段,调查统计,加强研究,将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安全防护装置考虑到设备内部,使在工人操作失误、机械故障时,设备本身的安全功能马上自动作用,避免事故;第三,严把材料检测关、安装搭设关。对脚手架、塔吊、电梯等设施、设备的安装、搭设、使用等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认真进行,履行分段签字验收制度,确证机械强度达标。
(4)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重点是对安全带、安全帽的严格管理与正确使用,从而有效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重点做到:第一,高处作业必须正确配戴合格安全带,应采用可卷式安全带,正确配戴合格的安全带可切实减少高处坠落的事故率;第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切实减少物体打击事故。安全帽是每个进入施工现场人员的基本防护用品,必须严格配戴;第三,加强安全防护用品和机械设备质量检查和“打假”工作,控制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杜绝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是加大检测力度,开展检测培训,行政主管部门对“打假”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和指导,增强企业对产品识别能力。
关键词:施工;伤害;危险性;建筑;评价
1 建筑施工伤害致因分析
本文笔者对某地88例建筑施工伤害事故中的455个事故因素数据进行了调查分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间接因素导致的事故频率高于直接因素导致事故频率。具体表明:
(1)在间接因素中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违章指挥与违章作业;国家没有制定健全的法律及政策,如层层转包,包而不管,以包代管;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技术知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验收或缺少安全检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2)物的不安全状态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维修、调整不良(指设备失修,保养不当等);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指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等);防护不当(指支撑不当,临边洞口防护不当等)较为严重。
(3)人的不安全行为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未戴安全带;未戴安全帽;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错误操作);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与使用不安全设备;身体或精神原因等造成的不安全行为。
(4)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中,导致事故频率排序是:作业场所狭窄;环境温度、湿度不当;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通风不良或无通风。
2 建筑施工危险性评价
2.1 危险性评价原理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就要对可能导致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各种因素逐一加以分析和评价。事故因素的危险性评价是从因素失效的可能性、失效后发生事故的概率及事故后果三个方面评价其引起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危险性。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的计算危险性的公式为:H=L×E×C
式中:H——指标的危险度;L——指标失效的可能性(由表2取值);E——指标失效发生事故的概率(由表3取值);C——指标失效可能发生的后果(由表4取值)

2.2 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的直接因素AHP层次分析
本文笔者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这是一种可用于处理复杂的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1)事故因素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①建立事故因素危险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的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的、本质的反映评价目标,条理清楚,各指标的定义不能交叉重复。本模型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在通过对大量的事故案例的分析,并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层次结构的最高层是决策目标,即最危险的事故因素。中间层次是准则层包括从指标失效的可能性大、指标失效发生事故的概率大、指标失效的后果严重三个准则层方面去评价,准则受决策目标支配,反映了最高层的决策目标。层次结构的底层是备选的方案,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备选方案通过准则与决策目标建立联系。
②权重的确定:设有n个因素A1,A2,……,An;其重要性大小用ω1,ω2……,ωn表示,其中任意两个的重要性之比可构成一个n×n矩阵

若用W=(ω1,ω2,……,ωn)T表示这n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向量,则有:Aw=nw,即(A-nI)w=0。由矩阵理论可知,w为特征向量,λ为特征值。若W为未知时,则可根据决策者对物体之间两两相比的关系,主观做出比值的判断矩阵,记作A,使A矩阵为已知。
为了量化各因素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引入1~9的标度。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因此采用表5的1~9标度,从表5中可以看到,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只要给出n(n-1)/2个判断值就行了。

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权重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③单准则评价:通过专家重要程度问卷的调查,在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建筑施工伤害事故系统的评价矩阵。
④综合评价: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每一层次中各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权生,这就是层次综合排序。
(2)AHP计算
①评价模型:如下图1所示:

②对各级各因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人们对复杂事物的各因素两两比较时,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存在估计误差,这将导致特征值及特征向量也有偏差。这时问题由AW=nW变成W′=λmaxW′。这里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是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这就是由判断不相容而引起的误差。为了避免误差太大,所以要衡量A矩阵的一致性。当A矩阵完全一致时,λmax=n;当A矩阵存在判断不一致时,根据公式CR=[(λmax-n)/(n-1)]/RI,一般只要CR<<0.1,就可以认为判断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重新进行两两比较判断。这里RI是修正值,n=3取0.58,则:
G:CR=(3.0047-3)/(3-1)*1/0.58=0.0041<0.1
C2:CR=(3.0112-3)/(3-1)*1/0.58=0.0097<0.1
C1、C2有λmax=n,完全一致。
3 建筑施工伤害与危险预防措施
(1)领导重视,严格管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必须对安全生产常抓不懈,控制重点是安全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证施工安全的技术因素已不再是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重点做到下列几点:首先,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增加安全投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参与控制对象,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施工安全;其次,企业经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严格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的原则。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可以促进项目经理对现场安全工作的真抓实干,形成人人讲安全的企业氛围,能够有效地改进安全生产状况;然后,健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重点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建设,确保安全法律、法规的落实。
(2)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制度,改进教育方式,加强重点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培训效果。一方面,建设主管部门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农民工、新工人;另一方面重点是使培训教育新颖化、制度化、规范化,“磨刀不误砍柴功”,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应按照安全管理体制“十六字”的方针,重点突出在企业负责上,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3)对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重点是认真做好临边洞口的防护,主要抓好:第一,临边洞口无防护是最主要的导致事故的直接因素,应特别重视。应落实专人负责制,严格临边洞口的防护,杜绝无防护现象;对临边洞口的防护,应落实检查验收制度,切实消除防护不当的事故隐患;第二,对机械设备,除重点落实专人操作与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制度外,防护重点应放在提高安全防护装置的技术水平上。即在设计阶段,调查统计,加强研究,将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安全防护装置考虑到设备内部,使在工人操作失误、机械故障时,设备本身的安全功能马上自动作用,避免事故;第三,严把材料检测关、安装搭设关。对脚手架、塔吊、电梯等设施、设备的安装、搭设、使用等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认真进行,履行分段签字验收制度,确证机械强度达标。
(4)对人的不安全行为重点是对安全带、安全帽的严格管理与正确使用,从而有效防止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重点做到:第一,高处作业必须正确配戴合格安全带,应采用可卷式安全带,正确配戴合格的安全带可切实减少高处坠落的事故率;第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切实减少物体打击事故。安全帽是每个进入施工现场人员的基本防护用品,必须严格配戴;第三,加强安全防护用品和机械设备质量检查和“打假”工作,控制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杜绝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是加大检测力度,开展检测培训,行政主管部门对“打假”工作进行重点检查和指导,增强企业对产品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