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4、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
5、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不当,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和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保护多余,以及因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引发的外界环境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行为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
3、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
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运动能力和智力外,还有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较快。 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力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情绪兴奋性高,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练习动作的习惯。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才能增强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这些客观因素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运动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该运动项目的恐惧。
4、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
5、学生个性特点及气质类型的差异。神经系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遇到稍有难度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就容易极度紧张。因此,紧张情绪的容忍度可以通过神经类型或气质类型测查表来加以预测。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学生比特质焦虑水平低的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极度紧张。在个性特质中,忧郁性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强、神经过敏性强的学生,或者“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极度紧张。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不当,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和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保护多余,以及因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引发的外界环境干扰,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行为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动作产生恐惧心理而导致神经过度紧张,表现为:生理上,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加,注意力分散,声音和面色改变;行为上,动作生硬,不协调,没有节奏感,在完成连续动作时经常中途停下或回避练习。一些学生常常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差,对游戏性和集体比赛项目表现冷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肉体上的痛苦,影响其正常学习,而且也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造成创伤而产生防御性反射,形成心理障碍。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有关方面的素质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
3、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
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决定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除运动能力和智力外,还有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多血质类型的人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动作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模仿能力强、动作技能掌握较快。 对于这类学生,应当着重培养他们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且有坚韧性、注意力和情绪均较稳定,但动作反应较迟缓,灵活性差,注意力难以转移。教师应经常指导他们在练习时尽可能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以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精力旺盛,情绪兴奋性高,不容易注意动作的细节。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养成注意动作细节和有节奏练习动作的习惯。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合理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使体育学习与常识原理的掌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才能增强学生战胜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