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1月14日,北京。
在集合国内CIO和CEO精英的“IT两会”上,会议主办方将“2004年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颁给了陈刚。中国IT财富(CEO)年会和中国CIO(信息主管)年会历来有中国“IT两会”之称,作为中国CIO(信息主管)年会常设重大奖项,该奖主要用于表彰自上届年会以来为中国信息化事业作出特别贡献的10位杰出人士。
现任宁波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的陈刚,曾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后,作为宁波市政府引进的第一批博士,他曾担任科技园区副区长。2001年,陈刚参与组建宁波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并担任主任及党组书记至今。
让企业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
《决策》:这次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个人业绩的创新性,请问,宁波市在信息化建设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陈刚:江浙一带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观念也很强,在这样的地方做信息化,完全靠政府包办不是最佳的方法。可能这个地方财力要比其他地方强些,但是政府要做的事很多,所以让市场来推动,很多项目建设可以动员企业去参与,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政府只要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信息化建设肯定是有风险的,企业肯定希望政府来承担风险,政府这个时候就要帮助企业承担部分风险。通过政府行为,让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并规范起来,当然,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是必要的。用市场机制做信息化工作是大家的愿望,但是能不能做好,这就要考虑很多细节问题。
《决策》:具体地说,宁波市在信息化建设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做法?
陈刚:去年我们做了一个项目———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浙江的民营企业比较多,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起点都不高,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员工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这些企业对信息化有需求,但又有担忧。第一个担忧是投入设备要钱,第二个担忧是人才问题,因没有专门的人才,就担心决策失误会不会扩大,核心技术会不会被人拿走。
我们选了象山县一个街道做实验,因为那里积聚了上百家针织企业。在我们动员之后,也有企业去投资建设,加上政府的投资共计100多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企业的培训问题,很多人连电脑都不会操作,培训难度相当大。前几年,宁波市建立了互联网交换中心,打破了电信、网通等几家运营商的条块分割,并在全国首创网间流量结算模式。
同时,营造信息化的氛围,让老百姓受益。81890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以570多家各类服务单位及1000多名志愿者为依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另外,宁波市公文流转全部在网上,政府文件、领导批示、批示办理、会议通知全部在网上走。政府门户网站3月底开通,政府网上审批项目启动,到时候就可以实现在网上跨部门审批。
冲突与规则
《决策》:纵向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横向来看,差距还很大。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差距的?
陈刚:为什么信息化建设推动起来这么困难?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冲突,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知识经济的冲突。传统文化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特征,一个是中庸,它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创新欲望不强;还有一个就是“以我为大”的观念,它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到大的团队当配角,正如中国有句话讲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二是后工业时代思维与信息化技术的冲突。像浙江这样的地方处在后工业化时代,其它地方恐怕连工业化还没有达到,总体不均衡,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素质、管理思维模式跟国外相比差得很远。实际上,西方进入工业社会规则意识就很强,到信息社会的时候在规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性化。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规则不建立起来很可能会更乱,因为乱的手段多了。
另外,还有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的冲突,开放与安全的冲突,主动与被动的冲突等等。
《决策》:这些冲突是不是也影响了您的工作?
陈刚:信息化整体想法是好的,但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也就是说有可能因某个细节没有处理好就会导致最初的设计目标无法实现,这种情况很多。
其实,公共目标大家也都知道,在部门分割的情况下它反而变成部门的事情,变成带有个人倾向的东西,这叫公共资源异化。比如说财政资金,这是纳税人的钱,但是一到部门就变成了部门的钱,他有支配权,具体操作中又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这样就导致公共资源有私有财产的倾向。但它又与私有财产有本质的区别,在使用的时候又不会像私有财产那样谨慎。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小心,所以很痛苦,越着急你越做不成。
还有,在工业时代分工很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信息化时代是扁平化的,也就是说你的决策、管理手段跟工业化时代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在做信息化的时候,往往又不得不借助工业化的管理手段与模式,有时甚至连工业化都达不到。
《决策》:那么,您是怎么给自己定位的?
陈刚:在政府部门工作必须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做技术特征比较明显的工作,还不能给人一种有鸿沟的感觉,也就是说你要把很专业的东西用很浅显的话表达出来。所以,我有时候感觉我像个传教士。
工作中也走过弯路,也有苦闷的时候,有时就想,想做点事情怎就这么难呢。信息办成立快三年了,有些人甚至还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老百姓和一些领导还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首先应该是个说服者,同时也是个身体力行的探索者。
政府CIO建设中“一把手”效应
《决策》: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政府CIO制度,但是我们了解到,宁波市很早就有政府CIO的培训,这是不是有炒作概念之嫌?
陈刚:宁波市是从2003年开始做政府信息主管培训,主要是邀请北京的专家来开讲座。宁波市是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试点城市,去年我们举办了市县局级领导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专题培训班,参训人员为各个部门分管信息化的副局长。
国内还没有政府CIO这种称谓,但我认为我们就是政府CIO,由于政府CIO在中国刚刚起步,它的角色定位、内涵、职能等等还不是很清楚,各地都在探索。同时,政府CIO也会因为“一把手”授权的不同而不同,应该说它还处在成型阶段,需要一些先行者,我想我们这些人就应该算是先行者吧。
《决策》:很多人认为政府CIO的作用应该强化,但是在实践中这种难度是很大的,在政府CIO制度建设中会有哪些阻力?
陈刚:对,将来政府CIO作用肯定是要强化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角色,它要帮助政府首脑、政府体系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运行效率。这要求政府CIO要懂技巧,同时要有献身的精神,这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没有范例可以借鉴。应该说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CIO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政府CIO制度建设的显性效益会少一些,隐性效益会多一些,而且时间是比较长的,不可能马上显现。从政府CIO角度来说,政府对内部利益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体制改革暂且不说,就说资源配置权,现在政府CIO要进入资源配置行列中去,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推动,这是不可能的。恰恰是因为政府CIO的加入,资源配置效率才会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才会相应提高。要进入这个利益群体首先要靠“一把手”的重视。
由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存在,目前政府CIO定位为怎样从信息技术、管理上帮助政府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它实际上还处在工具性、手段性的阶段。流程再造跟政府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在现阶段,政府CIO的作用应该放大并凸现出来。
在集合国内CIO和CEO精英的“IT两会”上,会议主办方将“2004年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颁给了陈刚。中国IT财富(CEO)年会和中国CIO(信息主管)年会历来有中国“IT两会”之称,作为中国CIO(信息主管)年会常设重大奖项,该奖主要用于表彰自上届年会以来为中国信息化事业作出特别贡献的10位杰出人士。
现任宁波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的陈刚,曾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后,作为宁波市政府引进的第一批博士,他曾担任科技园区副区长。2001年,陈刚参与组建宁波市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并担任主任及党组书记至今。
让企业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
《决策》:这次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个人业绩的创新性,请问,宁波市在信息化建设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陈刚:江浙一带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观念也很强,在这样的地方做信息化,完全靠政府包办不是最佳的方法。可能这个地方财力要比其他地方强些,但是政府要做的事很多,所以让市场来推动,很多项目建设可以动员企业去参与,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政府只要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信息化建设肯定是有风险的,企业肯定希望政府来承担风险,政府这个时候就要帮助企业承担部分风险。通过政府行为,让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并规范起来,当然,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是必要的。用市场机制做信息化工作是大家的愿望,但是能不能做好,这就要考虑很多细节问题。
《决策》:具体地说,宁波市在信息化建设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做法?
陈刚:去年我们做了一个项目———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浙江的民营企业比较多,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起点都不高,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员工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这些企业对信息化有需求,但又有担忧。第一个担忧是投入设备要钱,第二个担忧是人才问题,因没有专门的人才,就担心决策失误会不会扩大,核心技术会不会被人拿走。
我们选了象山县一个街道做实验,因为那里积聚了上百家针织企业。在我们动员之后,也有企业去投资建设,加上政府的投资共计100多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是企业的培训问题,很多人连电脑都不会操作,培训难度相当大。前几年,宁波市建立了互联网交换中心,打破了电信、网通等几家运营商的条块分割,并在全国首创网间流量结算模式。
同时,营造信息化的氛围,让老百姓受益。81890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以570多家各类服务单位及1000多名志愿者为依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另外,宁波市公文流转全部在网上,政府文件、领导批示、批示办理、会议通知全部在网上走。政府门户网站3月底开通,政府网上审批项目启动,到时候就可以实现在网上跨部门审批。
冲突与规则
《决策》:纵向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横向来看,差距还很大。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差距的?
陈刚:为什么信息化建设推动起来这么困难?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冲突,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知识经济的冲突。传统文化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特征,一个是中庸,它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创新欲望不强;还有一个就是“以我为大”的观念,它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到大的团队当配角,正如中国有句话讲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二是后工业时代思维与信息化技术的冲突。像浙江这样的地方处在后工业化时代,其它地方恐怕连工业化还没有达到,总体不均衡,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素质、管理思维模式跟国外相比差得很远。实际上,西方进入工业社会规则意识就很强,到信息社会的时候在规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性化。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规则不建立起来很可能会更乱,因为乱的手段多了。
另外,还有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的冲突,开放与安全的冲突,主动与被动的冲突等等。
《决策》:这些冲突是不是也影响了您的工作?
陈刚:信息化整体想法是好的,但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也就是说有可能因某个细节没有处理好就会导致最初的设计目标无法实现,这种情况很多。
其实,公共目标大家也都知道,在部门分割的情况下它反而变成部门的事情,变成带有个人倾向的东西,这叫公共资源异化。比如说财政资金,这是纳税人的钱,但是一到部门就变成了部门的钱,他有支配权,具体操作中又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这样就导致公共资源有私有财产的倾向。但它又与私有财产有本质的区别,在使用的时候又不会像私有财产那样谨慎。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小心,所以很痛苦,越着急你越做不成。
还有,在工业时代分工很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信息化时代是扁平化的,也就是说你的决策、管理手段跟工业化时代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在做信息化的时候,往往又不得不借助工业化的管理手段与模式,有时甚至连工业化都达不到。
《决策》:那么,您是怎么给自己定位的?
陈刚:在政府部门工作必须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做技术特征比较明显的工作,还不能给人一种有鸿沟的感觉,也就是说你要把很专业的东西用很浅显的话表达出来。所以,我有时候感觉我像个传教士。
工作中也走过弯路,也有苦闷的时候,有时就想,想做点事情怎就这么难呢。信息办成立快三年了,有些人甚至还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是老百姓和一些领导还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首先应该是个说服者,同时也是个身体力行的探索者。
政府CIO建设中“一把手”效应
《决策》: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政府CIO制度,但是我们了解到,宁波市很早就有政府CIO的培训,这是不是有炒作概念之嫌?
陈刚:宁波市是从2003年开始做政府信息主管培训,主要是邀请北京的专家来开讲座。宁波市是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技能试点城市,去年我们举办了市县局级领导干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专题培训班,参训人员为各个部门分管信息化的副局长。
国内还没有政府CIO这种称谓,但我认为我们就是政府CIO,由于政府CIO在中国刚刚起步,它的角色定位、内涵、职能等等还不是很清楚,各地都在探索。同时,政府CIO也会因为“一把手”授权的不同而不同,应该说它还处在成型阶段,需要一些先行者,我想我们这些人就应该算是先行者吧。
《决策》:很多人认为政府CIO的作用应该强化,但是在实践中这种难度是很大的,在政府CIO制度建设中会有哪些阻力?
陈刚:对,将来政府CIO作用肯定是要强化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角色,它要帮助政府首脑、政府体系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运行效率。这要求政府CIO要懂技巧,同时要有献身的精神,这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没有范例可以借鉴。应该说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CIO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政府CIO制度建设的显性效益会少一些,隐性效益会多一些,而且时间是比较长的,不可能马上显现。从政府CIO角度来说,政府对内部利益调整是远远不够的。体制改革暂且不说,就说资源配置权,现在政府CIO要进入资源配置行列中去,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推动,这是不可能的。恰恰是因为政府CIO的加入,资源配置效率才会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才会相应提高。要进入这个利益群体首先要靠“一把手”的重视。
由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存在,目前政府CIO定位为怎样从信息技术、管理上帮助政府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它实际上还处在工具性、手段性的阶段。流程再造跟政府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在现阶段,政府CIO的作用应该放大并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