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的特点,阐述了震后公路应急行动的原则,结合公路应急抢险行动在抢通、保通与恢复重建阶段的要求,对关键结点的不同损坏程度的次生灾害和破坏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处治措施。
关键词: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公路是地面交通运输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它连结着每个村镇,直接影响着运输能力的通达深度。由于公路分布线路长、设施分布范围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极易遭受损毁。
地震是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我国有一半国土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域,近年来在汶川、玉树、芦山发生的高烈度强震,对公路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伴随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则严重阻碍了公路应急抢险和生命救援行动。基于上述原因,开展基于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对策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顺利开展公路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在公路建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对于提高公路关键结点的抗灾能力,增强路网防灾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震后公路应急抢险的特点
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随机性和瞬时性特点,决定了高烈度地震区域公路应急抢险的安全、快速和临时性特征。
安全性:安全是公路通行保障的前提条件,既要保证公路设施主体的稳固,又要保证公路所承载和运输的人员、车辆的安全,在应急抢险过程中,还应保证非正常作业状态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快速性:地震灾害发生后的3天为生命救援“72小时黄金时间”,公路是救援人员和设备进入灾区最主要运输通道,因此,震后公路的快速抢通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必要前提条件,更体现了公路生命线的重要性。
临时性:公路应急抢险一般为非永久性工程,紧急情况下,当公路设施不能达到设计荷载等级和标准时,可以通过限载、限速、限流等措施以满足公路临时通行的特殊要求,公路应急抢险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远低于正常水平。临时性应急工程使用抢险结束后,一般要予以拆除,继續使用则需进行加固处理。
2 公路应急抢险原则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除应遵循一般抗震救灾所要求的快速反应、就地自救互救、突出重点、主动配合和主动报告等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谋划理性预判灾情
紧急时期公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抢险救援整体行动的成败,当地震灾害发生后,首先要根据预案,对灾情进行理性分析、科学判断,合理投入应急力量,科学调度指挥管理,保持运输通畅,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救灾资源的作用,同时协调配合好军民、军地协同作战关系,充分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突击能力与社会自发力量的保障能力。
2.2 科学组织精心调度管理
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将向灾区汇集,极易发生资源分配不均,出现资源过量集中与无人顾及的反差现象。四川芦山地震期间,大量物资向芦山汇集,而相邻的宝兴县虽然受灾很严重,却无人问津,使救灾力量和资源在时空上不协调。同样,决策指挥者要根据当地运输线路资源科学组织和调度,可在远端进行合理分流、控流措施,按照重急轻缓、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保证专业的公路应急抢险队伍和重型、专业化抢险设备先行,打通生命线通道,为医疗、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开辟通道。
2.3 多维度全方位交通思维
抗震抢险中,公路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应优先考虑发挥公路运输能力,但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方法,要树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交通观念,先遣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投送至公路抢险的关键结点,采用“水陆空”全面推进,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必要时可通过直升机或缆索运送人员设备,以确保快速抢通生命线通道,达到多点作业、全面开花,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的运输功能。
3 震后公路应急抢险不同阶段的对策分析
公路应急抢险在抢通、保通、恢复重建阶段所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管制措施是有明显区别的,如表1。
表1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各单元破坏形式及措施
3.1 抢通阶段
公路生命线的抢通,是保证后续救援人员和设备进驻的必要条件,从公路的功能方面要求达到“通”,在时间上要求“快、急”,因而要求现场决策者和指挥者根据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结合自然条件,通过比较分析,对震害进行初步研究判断。
3.1.1 绕避困难路段。因边坡严重塌方阻塞路基,桥梁墩台垮塌无法短时抢建,隧道洞口滑塌等严重损毁时,应优先考虑绕避困难路段,利用或开辟短便道绕避的方案。确定绕避方案之前需明确的公路走向,综合考虑迂回里程、前方绕避段顺畅程度、公路线型指标和便道的通行能力等因素。
3.1.2 多点同时作业。公路呈带状分布,不同路段的公路设施均受到灾害的侵袭,后续救援队伍只能沿公路推进,快速抢通公路则需要多点作业、全面开花,多开辟工作面,才能实现时空转换,为后续救援队伍争取更多的时间。
3.1.3 采用专业装备。选择适用的公路应急抢险装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方法选择不当或者没有合适的装备,即使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达到抢通的效果。运用集成化优良的装配式公路钢桥和军用制式机械化桥和制式舟桥设备,都能大大缩短桥梁抢通时间,对于场地狭小的山区,还应考虑多用途的中小型设备。
3.1.4 实行交通管制。2013年芦山地震期间,从龙门乡经宝盛乡至太平乡的公路时,因余震不断、塌方不停,场地狭小,只能单机作业限制,又受行人、摩托车的干扰,严重影响抢险进度,现场通过加强交通管制,及时做好人群、车辆的疏堵工作,排除人员通行干扰后,使得该段公路得以迅速抢通。
3.2 保通阶段
随着灾区关键结点或局部重要公路抢通并达到初通后,公路的通行能力仍极其有限,高烈度地震区公路易受余震引发的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公路极易出现再次中断。随着后续救援、保障队伍将不断涌入,要求公路具有较高的通行能力,因此,保通阶段必须确保“能通”逐步“畅通”,亦即“先通后畅”。保通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2.1 多措并举,主动排险。初通后公路的各个关键结点、路段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高边坡易引发局部崩塌、落石,桥梁隧道仅能限载、限速临时通行,因而,在保通阶段,需要主动排除潜在危险因素,采取人工预警与先进装备相结合的办法,让抢通的公路随断随抢、随抢随通,进而稳步推进公路全线抢通。
3.2.2 专兼结合,以保促抢。在抢通阶段由于工程量大、任务急,公路应急抢险专业队伍设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发挥突击的作用,但随着公路抢通线路的不断增长,可将保通任务转交给一般养护队伍,让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担负更多的抢通任务,在保通的基础尽快使全线抢通,恢复地震灾区路网功能。
3.2.3 先窄后宽,先通后畅。公路应急抢险往往场地狭小,不能一步到位而适应短时间内暴增的交通量,在公路抢通的基础上,首先恢复公路的主功能,然后根据原有公路的等级和沿线地质条件、结构物受损程度,按照先窄后宽,先通后畅的原则,逐步实现公路的辅功能,以满足抢险救灾和建设的需要。
3.3 恢复重建阶段
恢复重建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灾区公路设施及直接影响范围进行全面调查、检测、综合评估和治理,确保公路设施的安全稳固,恢复至原有各项功能,或满足规范要求,重要的公路设施结构物需在详细检测、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加固、维修、改扩建,提高抗震能力,并根据震害程度和外部环境特点,进行必要的环境或地质病害处治。
当抗震救灾工作由抢通保通逐渐转向恢复重建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重建全局,作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善公路网布局,确保重要节点有两个以上方向、抗震能力较强的公路,提高灾区路网交通保障能力。二是要处理好抢险与恢复重建的关系、恢复重建与改善提高的关系,受自然条件制约,灾区公路线位资源较稀缺,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公路改建,恢复公路通行能力,交通量需求较大则需提升等级,因地质病害严重需改线的路段,应加强线位论证。三是要根据功能定位,选用适宜的技术指标,适当加大桥梁隧道比例,采用“避、挡、钻、棚、跨”等工程措施,提高公路设施抗震能力和设防标准,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病害。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原则和各阶段的对策分析,对于每一次地震灾害都有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不同的参与主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公路既是抢险救灾的生命线,也是恢复重建的运输保障线,随着我国应急救援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未来公路应急抢险技术将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乐生.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与分类[J]. 西南公路,2010 (2):40~46.
[2]张劲泉,李健,潘宝林. 我国震后桥梁快速评估技术研究现状[J]. 公路交通科技,2012 (2): 55~60.
[3]李家春,黄丽珍,田伟平,李朋丽,等. 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 37~41.
[4]王明文,孙小年,姜采良.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研究[J]. 公路,2012 (12):102~109.
[5]武警交通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所. 道路交通应急抢险抢通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公路是地面交通运输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它连结着每个村镇,直接影响着运输能力的通达深度。由于公路分布线路长、设施分布范围广,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极易遭受损毁。
地震是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我国有一半国土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域,近年来在汶川、玉树、芦山发生的高烈度强震,对公路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伴随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等次生灾害则严重阻碍了公路应急抢险和生命救援行动。基于上述原因,开展基于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对策分析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顺利开展公路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在公路建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对于提高公路关键结点的抗灾能力,增强路网防灾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震后公路应急抢险的特点
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随机性和瞬时性特点,决定了高烈度地震区域公路应急抢险的安全、快速和临时性特征。
安全性:安全是公路通行保障的前提条件,既要保证公路设施主体的稳固,又要保证公路所承载和运输的人员、车辆的安全,在应急抢险过程中,还应保证非正常作业状态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快速性:地震灾害发生后的3天为生命救援“72小时黄金时间”,公路是救援人员和设备进入灾区最主要运输通道,因此,震后公路的快速抢通成为开展应急救援的必要前提条件,更体现了公路生命线的重要性。
临时性:公路应急抢险一般为非永久性工程,紧急情况下,当公路设施不能达到设计荷载等级和标准时,可以通过限载、限速、限流等措施以满足公路临时通行的特殊要求,公路应急抢险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远低于正常水平。临时性应急工程使用抢险结束后,一般要予以拆除,继續使用则需进行加固处理。
2 公路应急抢险原则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除应遵循一般抗震救灾所要求的快速反应、就地自救互救、突出重点、主动配合和主动报告等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谋划理性预判灾情
紧急时期公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抢险救援整体行动的成败,当地震灾害发生后,首先要根据预案,对灾情进行理性分析、科学判断,合理投入应急力量,科学调度指挥管理,保持运输通畅,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救灾资源的作用,同时协调配合好军民、军地协同作战关系,充分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突击能力与社会自发力量的保障能力。
2.2 科学组织精心调度管理
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将向灾区汇集,极易发生资源分配不均,出现资源过量集中与无人顾及的反差现象。四川芦山地震期间,大量物资向芦山汇集,而相邻的宝兴县虽然受灾很严重,却无人问津,使救灾力量和资源在时空上不协调。同样,决策指挥者要根据当地运输线路资源科学组织和调度,可在远端进行合理分流、控流措施,按照重急轻缓、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保证专业的公路应急抢险队伍和重型、专业化抢险设备先行,打通生命线通道,为医疗、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开辟通道。
2.3 多维度全方位交通思维
抗震抢险中,公路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应优先考虑发挥公路运输能力,但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方法,要树立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交通观念,先遣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投送至公路抢险的关键结点,采用“水陆空”全面推进,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必要时可通过直升机或缆索运送人员设备,以确保快速抢通生命线通道,达到多点作业、全面开花,最大限度地发挥公路的运输功能。
3 震后公路应急抢险不同阶段的对策分析
公路应急抢险在抢通、保通、恢复重建阶段所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管制措施是有明显区别的,如表1。
表1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各单元破坏形式及措施
3.1 抢通阶段
公路生命线的抢通,是保证后续救援人员和设备进驻的必要条件,从公路的功能方面要求达到“通”,在时间上要求“快、急”,因而要求现场决策者和指挥者根据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结合自然条件,通过比较分析,对震害进行初步研究判断。
3.1.1 绕避困难路段。因边坡严重塌方阻塞路基,桥梁墩台垮塌无法短时抢建,隧道洞口滑塌等严重损毁时,应优先考虑绕避困难路段,利用或开辟短便道绕避的方案。确定绕避方案之前需明确的公路走向,综合考虑迂回里程、前方绕避段顺畅程度、公路线型指标和便道的通行能力等因素。
3.1.2 多点同时作业。公路呈带状分布,不同路段的公路设施均受到灾害的侵袭,后续救援队伍只能沿公路推进,快速抢通公路则需要多点作业、全面开花,多开辟工作面,才能实现时空转换,为后续救援队伍争取更多的时间。
3.1.3 采用专业装备。选择适用的公路应急抢险装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方法选择不当或者没有合适的装备,即使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达到抢通的效果。运用集成化优良的装配式公路钢桥和军用制式机械化桥和制式舟桥设备,都能大大缩短桥梁抢通时间,对于场地狭小的山区,还应考虑多用途的中小型设备。
3.1.4 实行交通管制。2013年芦山地震期间,从龙门乡经宝盛乡至太平乡的公路时,因余震不断、塌方不停,场地狭小,只能单机作业限制,又受行人、摩托车的干扰,严重影响抢险进度,现场通过加强交通管制,及时做好人群、车辆的疏堵工作,排除人员通行干扰后,使得该段公路得以迅速抢通。
3.2 保通阶段
随着灾区关键结点或局部重要公路抢通并达到初通后,公路的通行能力仍极其有限,高烈度地震区公路易受余震引发的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公路极易出现再次中断。随着后续救援、保障队伍将不断涌入,要求公路具有较高的通行能力,因此,保通阶段必须确保“能通”逐步“畅通”,亦即“先通后畅”。保通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2.1 多措并举,主动排险。初通后公路的各个关键结点、路段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高边坡易引发局部崩塌、落石,桥梁隧道仅能限载、限速临时通行,因而,在保通阶段,需要主动排除潜在危险因素,采取人工预警与先进装备相结合的办法,让抢通的公路随断随抢、随抢随通,进而稳步推进公路全线抢通。
3.2.2 专兼结合,以保促抢。在抢通阶段由于工程量大、任务急,公路应急抢险专业队伍设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发挥突击的作用,但随着公路抢通线路的不断增长,可将保通任务转交给一般养护队伍,让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担负更多的抢通任务,在保通的基础尽快使全线抢通,恢复地震灾区路网功能。
3.2.3 先窄后宽,先通后畅。公路应急抢险往往场地狭小,不能一步到位而适应短时间内暴增的交通量,在公路抢通的基础上,首先恢复公路的主功能,然后根据原有公路的等级和沿线地质条件、结构物受损程度,按照先窄后宽,先通后畅的原则,逐步实现公路的辅功能,以满足抢险救灾和建设的需要。
3.3 恢复重建阶段
恢复重建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灾区公路设施及直接影响范围进行全面调查、检测、综合评估和治理,确保公路设施的安全稳固,恢复至原有各项功能,或满足规范要求,重要的公路设施结构物需在详细检测、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加固、维修、改扩建,提高抗震能力,并根据震害程度和外部环境特点,进行必要的环境或地质病害处治。
当抗震救灾工作由抢通保通逐渐转向恢复重建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重建全局,作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善公路网布局,确保重要节点有两个以上方向、抗震能力较强的公路,提高灾区路网交通保障能力。二是要处理好抢险与恢复重建的关系、恢复重建与改善提高的关系,受自然条件制约,灾区公路线位资源较稀缺,应尽可能利用原有公路改建,恢复公路通行能力,交通量需求较大则需提升等级,因地质病害严重需改线的路段,应加强线位论证。三是要根据功能定位,选用适宜的技术指标,适当加大桥梁隧道比例,采用“避、挡、钻、棚、跨”等工程措施,提高公路设施抗震能力和设防标准,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病害。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应急抢险原则和各阶段的对策分析,对于每一次地震灾害都有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不同的参与主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在应急抢险过程中公路既是抢险救灾的生命线,也是恢复重建的运输保障线,随着我国应急救援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未来公路应急抢险技术将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乐生.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与分类[J]. 西南公路,2010 (2):40~46.
[2]张劲泉,李健,潘宝林. 我国震后桥梁快速评估技术研究现状[J]. 公路交通科技,2012 (2): 55~60.
[3]李家春,黄丽珍,田伟平,李朋丽,等. 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 37~41.
[4]王明文,孙小年,姜采良.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研究[J]. 公路,2012 (12):102~109.
[5]武警交通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所. 道路交通应急抢险抢通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