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一篇以“诱惑”为话题的考场习作: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
蓠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如果上帝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狄金森《蓠笆那边》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而茫茫人世、滚滚红尘中,金钱美色、香车宝马、功名利禄等诱惑无处不在。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任用文仲与吴国讲和,表示甘愿成为吴国附庸。吴国重臣太宰嚭在越国钱财和美女的诱惑下,利令智昏,反而在夫差面前大讲越国的好话。而夫差也被西施的美色弄得晕头转向,亲小人、远贤臣,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哪还有心思理会朝政?吴国的君君臣臣在诱惑面前吃了败仗,虽拥有号称十万的大军,却落得个被三千越甲踏破吴宫的可耻下场。
面对诱惑,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他无望地盘坐在路边,容颜像枯干了的木柴。他面前放着一只残破的碗,空的。他那无助的双眼似乎在乞求每一个路人:行行好吧,施舍一点吧,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弄来了一碗饭菜,远远地放着,用唤狗一样的声音对他嚷嚷:“来,吃啊!”乞丐坚决地摇了摇头。这个快要锇死的乞丐告诉我们:在诱惑面前,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大帅哥邹忌面对巧言令色的诱惑,清醒处事,悟出了讽谏齐王的治国之道。陶渊明面对官职的俸禄,大喊一声:“我决不为五斗米折腰!”且不说那在国家大义面前最终拒绝了母爱私情诱惑的赵威后,也不说那面对楚国相国的官帽头也不抬的庄周先生,单从那司马迁对皇权意志的抗拒中,我们便能感受到“史家之绝唱”的浩然正气!
面对诱惑,有人安贫乐道;面对诱惑,有人成就理想。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学者朱自清先生,面对美国人施舍而来的救济粮的诱惑,他毅然绝食,宁死不屈,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痛苦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对于弱者而言,生之艰难,也许死亡就是一种诱惑,有的人也许抵挡不住而寻求解脱。而史铁生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一名抵挡诱惑的胜利者,是生活的强者。
无论是英雄,还是智者,能抵制诱惑就一定具有伟大的品格。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学生应如何抵制诱惑,不为物质所诱惑呢?那就“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名人传》),我们应该像英雄一样,正直、仁慈、无私,保持纯洁高尚的心灵,做一名拒绝诱惑的中学生,绝不做被外物驱使的奴隶!
笔者曾向一些高三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有多半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篇“好作文”,理由是内容充实,旁征博引,用了那么多的例子,有浓浓的书卷气。在某次课堂教学大赛上,某老师也用这篇文章做靶子,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从课文中积累的材料,并且进行了如下的归纳:概述评价,表明观点;联想想象,神思飞扬;刻画场景,细节动人;列举排比,气势非凡;引用名句,增添文采。
一篇材料堆积、明显存在“贴标签”嫌疑的习作,竟然在中学师生群中有一定的拥趸,这是多么尴尬、可怕的现实啊!所以,有必要对这篇习作做具体深入的解剖,“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诱惑,是指人受某种事物的吸引而使自己的心智迷乱。写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告诉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应当怎样面对生活,保持理智,战胜诱惑,守住精神家园,成就人生与事业的辉煌,这样的文章才有实际意义。可是,被一些师生推崇的这篇习作,距离今日现实太遥远了。习作者只是翻来覆去、变着花样地捣腾自己积累的一些材料,是典型的“掉书袋”,整篇习作充满了书柜的霉气。
【升格指导】此文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
事例要少而精
“理不够,事来凑”的弊端在一些同学的习作中表现得很明显。用多少例子,不是取决于分析说理与行文的需要,而是看字数是否达到了要求。其实,文章内容是否充实,不是看你用了多少个例子,而是看例子用得是否恰当、准确,看你对事例的分析是否入情入理。另外,议论文的写作,还要在思维的层次化、立体化上下功夫。用了十个例子,如果只是从同一个层面对文章中心做简单的阐释和支撑,那么这十个例子就不是“充实”,而是“赘余”,是叠床架屋,说白了就是啰嗦,且是极度的啰嗦。
例文第一段第一句“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从“禁不住诱惑”与“战胜诱惑”正反两个方面对拒绝诱惑的重要性做了概括,那么下面的举例,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举例的多少没有严格的量的限定:如果对所举事例作较为详细的表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各一个昀多两个就可以了;如果是概括性的举例,一两句话就能把一个事例表述清楚,那么也不妨多些。但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该以把道理说清、说明白为宗旨,否则就成了简单的“罗列”与“堆积”。
避免“贴标签”
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由于作者对“诱惑”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对有些事例的分析就有明显“贴标签”的嫌疑。比如,“邹忌面对巧言令色的诱惑”,赵威后“拒绝了母爱私情诱惑”,司马迁抗拒了“皇权意志”,对史铁生而言“也许死亡就是一种诱惑”等就很牵强很可笑。
对邹忌而言,妻、妾、朋友的称赞各有其原因,而且他们的语言都很简洁,算不上“巧言令色”,当然也算不上什么“诱惑”;赵太后送儿子去做人质,其实就是为大爱而舍小爱,这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在国家安危与母子亲情之间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与取舍,“母爱私情诱惑”是什么意思?表述很生硬。司马迁,他是因与李陵关系甚好且认为朝廷对李陵不公说了几句辩解的话而已,算不得抗拒“皇权意志”,也根本就没有受到过什么“诱惑”,他的遭遇与“诱惑”一点儿也不搭界。至于“死亡就是一种诱惑”,好像死亡是很美好的事情,完全是小作者一厢情愿的想法。
另外,习作昀后虽然也提到了“中学生应如何抵制诱惑,不为物质所诱惑”,但统观全篇似乎找不到明确的让人豁然开朗的答案。如何抵制诱惑,习作除了几句口号,没有直抵问题关键的解析。只是说面对诱惑,有人做出了正面回答,有人做出了反面选择,就是没有写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回答与选择。全篇就处于同一个层面,思维认识缺少层递性。
力戒胡编乱造
准确、典型、新颖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当然考场上考生凭记忆可能造成有些事例的“失真”,只要无伤宏旨,且又数量极少,这是可以理解且“忽略不计”的。但有些考生不知从哪来学的“诀窍”,实在不行就“编”,编名人名言,编名人故事。比较常见的则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极其轻率地改造。比如朱自清仅仅是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但并没有“绝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的话说得很清楚,“饿死”不等于“绝食而死”。还有对那个饿死的乞丐所作的想象、刻画,在有历史知识的读者百前,很是滑稽可笑。看《礼记》的相关记载: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衭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因不食而死。
“左奉食,右执饮”这是很诚挚的助人态度,只不过喊了一声“嗟”而没有说“请”显得有些粗鲁。习作者那种所谓的“细节”描写,是在按照自己的需要胡乱修改历史。
【升格作文】“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
蓠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如果上帝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狄金森《蓠笆那边》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茫茫人世、滚滚红尘,金钱美色、香车宝马、功名利禄等诱惑无处不在。为诱所惑者,常常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则能保全名节,成就理想功业。(这样表述更能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本可乘胜追击,根除隐忧,一雪前耻;但吴国重臣太宰嚭在越国钱财和美女的诱惑下,在夫差面前大讲越国的好话;而夫差也被西施的美色弄得晕头转向,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哪还有心思理会朝政?吴国的君臣在诱惑面前吃了败仗,虽拥有号称几十万大军,却落得个被三千越甲踏破吴宫的可悲下场。
被金钱美色所惑,曾经雄才大略的英雄失去了理性与基本的定力,成为悲剧的主角,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叹惋。(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从事例中抽象出能支撑文章中心的概括性句子)
“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得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引用《孟子》的话,令材料更准确)对于饥饿的行人和乞丐来说,“食”和“羹”的诱惑是巨大的,甚至攸关生死。但如果为此必须以屈辱与羞辱为交换条件,稍有羞恶之心的人,都会大声地说:NO!
当然,为了这一声“NO”,必须有忍受腹内咕噜之声的耐力,有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决。(面对诱惑,理性取舍,这样的分析才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今天,经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作为普通人,面对着花花世界,面对着物质享受与精神享乐,面对着鲜艳、甘甜的”草莓”,不动心是不可能的。适度放松是可以的,但如果控制不好,过度了,过“界”了,更多的时候你所得到的只能是苦涩、是失落。(辩证分析,令人信服)如何抵制诱惑,不让自己成为灵魂的游荡者、奋斗途中的溜号者、一无所成的赤贫者?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提出“怎么做”的问题)
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从英雄的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磨砺自己的品格,做一个正直、仁慈、无私的人,保持自己纯洁高尚的心灵,就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奋斗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淡然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执著前行,一直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事业与人生的辉煌!(给出答案:砥砺品格,执著前行)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
蓠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如果上帝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狄金森《蓠笆那边》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而茫茫人世、滚滚红尘中,金钱美色、香车宝马、功名利禄等诱惑无处不在。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任用文仲与吴国讲和,表示甘愿成为吴国附庸。吴国重臣太宰嚭在越国钱财和美女的诱惑下,利令智昏,反而在夫差面前大讲越国的好话。而夫差也被西施的美色弄得晕头转向,亲小人、远贤臣,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哪还有心思理会朝政?吴国的君君臣臣在诱惑面前吃了败仗,虽拥有号称十万的大军,却落得个被三千越甲踏破吴宫的可耻下场。
面对诱惑,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他无望地盘坐在路边,容颜像枯干了的木柴。他面前放着一只残破的碗,空的。他那无助的双眼似乎在乞求每一个路人:行行好吧,施舍一点吧,我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弄来了一碗饭菜,远远地放着,用唤狗一样的声音对他嚷嚷:“来,吃啊!”乞丐坚决地摇了摇头。这个快要锇死的乞丐告诉我们:在诱惑面前,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大帅哥邹忌面对巧言令色的诱惑,清醒处事,悟出了讽谏齐王的治国之道。陶渊明面对官职的俸禄,大喊一声:“我决不为五斗米折腰!”且不说那在国家大义面前最终拒绝了母爱私情诱惑的赵威后,也不说那面对楚国相国的官帽头也不抬的庄周先生,单从那司马迁对皇权意志的抗拒中,我们便能感受到“史家之绝唱”的浩然正气!
面对诱惑,有人安贫乐道;面对诱惑,有人成就理想。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学者朱自清先生,面对美国人施舍而来的救济粮的诱惑,他毅然绝食,宁死不屈,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痛苦地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对于弱者而言,生之艰难,也许死亡就是一种诱惑,有的人也许抵挡不住而寻求解脱。而史铁生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一名抵挡诱惑的胜利者,是生活的强者。
无论是英雄,还是智者,能抵制诱惑就一定具有伟大的品格。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学生应如何抵制诱惑,不为物质所诱惑呢?那就“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罗曼•罗兰《名人传》),我们应该像英雄一样,正直、仁慈、无私,保持纯洁高尚的心灵,做一名拒绝诱惑的中学生,绝不做被外物驱使的奴隶!
笔者曾向一些高三学生做过调查,结果有多半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篇“好作文”,理由是内容充实,旁征博引,用了那么多的例子,有浓浓的书卷气。在某次课堂教学大赛上,某老师也用这篇文章做靶子,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从课文中积累的材料,并且进行了如下的归纳:概述评价,表明观点;联想想象,神思飞扬;刻画场景,细节动人;列举排比,气势非凡;引用名句,增添文采。
一篇材料堆积、明显存在“贴标签”嫌疑的习作,竟然在中学师生群中有一定的拥趸,这是多么尴尬、可怕的现实啊!所以,有必要对这篇习作做具体深入的解剖,“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诱惑,是指人受某种事物的吸引而使自己的心智迷乱。写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告诉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应当怎样面对生活,保持理智,战胜诱惑,守住精神家园,成就人生与事业的辉煌,这样的文章才有实际意义。可是,被一些师生推崇的这篇习作,距离今日现实太遥远了。习作者只是翻来覆去、变着花样地捣腾自己积累的一些材料,是典型的“掉书袋”,整篇习作充满了书柜的霉气。
【升格指导】此文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
事例要少而精
“理不够,事来凑”的弊端在一些同学的习作中表现得很明显。用多少例子,不是取决于分析说理与行文的需要,而是看字数是否达到了要求。其实,文章内容是否充实,不是看你用了多少个例子,而是看例子用得是否恰当、准确,看你对事例的分析是否入情入理。另外,议论文的写作,还要在思维的层次化、立体化上下功夫。用了十个例子,如果只是从同一个层面对文章中心做简单的阐释和支撑,那么这十个例子就不是“充实”,而是“赘余”,是叠床架屋,说白了就是啰嗦,且是极度的啰嗦。
例文第一段第一句“为诱所惑者,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藐权贵如草芥,视金钱如粪土,名垂千古”,从“禁不住诱惑”与“战胜诱惑”正反两个方面对拒绝诱惑的重要性做了概括,那么下面的举例,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举例的多少没有严格的量的限定:如果对所举事例作较为详细的表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各一个昀多两个就可以了;如果是概括性的举例,一两句话就能把一个事例表述清楚,那么也不妨多些。但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该以把道理说清、说明白为宗旨,否则就成了简单的“罗列”与“堆积”。
避免“贴标签”
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由于作者对“诱惑”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对有些事例的分析就有明显“贴标签”的嫌疑。比如,“邹忌面对巧言令色的诱惑”,赵威后“拒绝了母爱私情诱惑”,司马迁抗拒了“皇权意志”,对史铁生而言“也许死亡就是一种诱惑”等就很牵强很可笑。
对邹忌而言,妻、妾、朋友的称赞各有其原因,而且他们的语言都很简洁,算不上“巧言令色”,当然也算不上什么“诱惑”;赵太后送儿子去做人质,其实就是为大爱而舍小爱,这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在国家安危与母子亲情之间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与取舍,“母爱私情诱惑”是什么意思?表述很生硬。司马迁,他是因与李陵关系甚好且认为朝廷对李陵不公说了几句辩解的话而已,算不得抗拒“皇权意志”,也根本就没有受到过什么“诱惑”,他的遭遇与“诱惑”一点儿也不搭界。至于“死亡就是一种诱惑”,好像死亡是很美好的事情,完全是小作者一厢情愿的想法。
另外,习作昀后虽然也提到了“中学生应如何抵制诱惑,不为物质所诱惑”,但统观全篇似乎找不到明确的让人豁然开朗的答案。如何抵制诱惑,习作除了几句口号,没有直抵问题关键的解析。只是说面对诱惑,有人做出了正面回答,有人做出了反面选择,就是没有写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回答与选择。全篇就处于同一个层面,思维认识缺少层递性。
力戒胡编乱造
准确、典型、新颖是对材料的基本要求。当然考场上考生凭记忆可能造成有些事例的“失真”,只要无伤宏旨,且又数量极少,这是可以理解且“忽略不计”的。但有些考生不知从哪来学的“诀窍”,实在不行就“编”,编名人名言,编名人故事。比较常见的则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极其轻率地改造。比如朱自清仅仅是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但并没有“绝食”。“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的话说得很清楚,“饿死”不等于“绝食而死”。还有对那个饿死的乞丐所作的想象、刻画,在有历史知识的读者百前,很是滑稽可笑。看《礼记》的相关记载: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衭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因不食而死。
“左奉食,右执饮”这是很诚挚的助人态度,只不过喊了一声“嗟”而没有说“请”显得有些粗鲁。习作者那种所谓的“细节”描写,是在按照自己的需要胡乱修改历史。
【升格作文】“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
蓠笆那边/有草莓一棵……草莓,真甜!如果上帝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
——狄金森《蓠笆那边》
鲜红的草莓就是诱惑,诱惑之大,上帝都无力抗拒!茫茫人世、滚滚红尘,金钱美色、香车宝马、功名利禄等诱惑无处不在。为诱所惑者,常常如飞蛾扑火,身败名裂;抵制诱惑者,则能保全名节,成就理想功业。(这样表述更能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本可乘胜追击,根除隐忧,一雪前耻;但吴国重臣太宰嚭在越国钱财和美女的诱惑下,在夫差面前大讲越国的好话;而夫差也被西施的美色弄得晕头转向,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哪还有心思理会朝政?吴国的君臣在诱惑面前吃了败仗,虽拥有号称几十万大军,却落得个被三千越甲踏破吴宫的可悲下场。
被金钱美色所惑,曾经雄才大略的英雄失去了理性与基本的定力,成为悲剧的主角,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无尽的叹惋。(要对事例进行分析,从事例中抽象出能支撑文章中心的概括性句子)
“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得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引用《孟子》的话,令材料更准确)对于饥饿的行人和乞丐来说,“食”和“羹”的诱惑是巨大的,甚至攸关生死。但如果为此必须以屈辱与羞辱为交换条件,稍有羞恶之心的人,都会大声地说:NO!
当然,为了这一声“NO”,必须有忍受腹内咕噜之声的耐力,有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决。(面对诱惑,理性取舍,这样的分析才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今天,经济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层出不穷,作为普通人,面对着花花世界,面对着物质享受与精神享乐,面对着鲜艳、甘甜的”草莓”,不动心是不可能的。适度放松是可以的,但如果控制不好,过度了,过“界”了,更多的时候你所得到的只能是苦涩、是失落。(辩证分析,令人信服)如何抵制诱惑,不让自己成为灵魂的游荡者、奋斗途中的溜号者、一无所成的赤贫者?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提出“怎么做”的问题)
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从英雄的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磨砺自己的品格,做一个正直、仁慈、无私的人,保持自己纯洁高尚的心灵,就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奋斗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淡然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执著前行,一直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事业与人生的辉煌!(给出答案:砥砺品格,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