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确,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呈强劲势态,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兴盛的动力在于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应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本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来谈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触动灵感,有利于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常常在兴趣浓厚时,才能得到发展,没有好奇心,就等于切断了创造思维延伸的触角。生物界中有趣的现象很多,如蚂蚁为什么会将信息告诉同伴,进行协同取食?芳香的花朵散发香味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秃顶性状为什么多在男性身上表现?煮熟后的虾和蟹为什么外壳会变红?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教师要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环境,釆用讲述、讨论或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学习。灵感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顿悟现象,它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和图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通过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方法,培养具有灵气的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设疑解疑,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学间就问题进行讨论、质疑和争辩,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形成热烈的辩论氛围,在疑问解决的基础上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创新。例如,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师所说的“许多的红绿色盲患者无法看清红绿灯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大胆提出疑问发表个人观点,其中几位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制作了一种全新概念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便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灯三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轻松活泼,和谐愉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
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特点,接着提问:保护色与警戒色有什么不同?保护色与拟态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出:保护色与警戒色“反差”大,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识别,而警戒色则色彩鲜艳,与环境色彩不协调,易识别。保护色与拟态看似相似,但拟态更为隐蔽,具拟态的动物不仅体色,连外形、色泽、纹理都与环境中的“一物”(生物或非生物)相似,更不易识别,最后分组讨论:若你是一只具有保护色或警戒色或拟态的昆虫,当你未被天敌发现或捕食时,你以何语言庆幸?此时学生很兴奋,讨论也很热烈,在教师引导下确定了最佳答案:保護色——“你看不见我”,警戒色——“你别碰我”,拟态——“我不是我”。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对三种适应特征差异性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不能机械地背概念,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四、大胆猜想,实验论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大胆合理推测,不断发散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假设应有尽有,在各种优劣难分的假设中如何作出抉择呢?我启发学生根据“船在河里航行依靠浆和舵”这一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尾鳍控制游泳的方向,胸鳍、腹鳍平衡身体”这一假设。然后我询问学生能否采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有同学很快想到逐一剪去各鳍,然后再来观察此时鱼会失去什么功能,从而可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讲求方法的灵活性、途径的多样性,运用所学知识推陈出新,探索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通过大胆猜测,实验论证,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五、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安排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我校虽地处农村,但市里定期会进行宣传生物学知识的展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求,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物学科普电影、电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再则,我校地处鱼米之乡,可以选择访问水产品特种养殖专业户、特色作物(例凤凰水蜜桃)种植地等,让学生了解情况,丰富他们的生物常识。在校园内可以有选择地开辟种植地和饲养园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尝试动植物标本的小制作、应用其他技术进行小发明等,并将其展示和评比,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生物新课程标准》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激发兴趣,触动灵感,有利于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常常在兴趣浓厚时,才能得到发展,没有好奇心,就等于切断了创造思维延伸的触角。生物界中有趣的现象很多,如蚂蚁为什么会将信息告诉同伴,进行协同取食?芳香的花朵散发香味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秃顶性状为什么多在男性身上表现?煮熟后的虾和蟹为什么外壳会变红?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教师要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环境,釆用讲述、讨论或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学习。灵感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顿悟现象,它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和图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通过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方法,培养具有灵气的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设疑解疑,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学间就问题进行讨论、质疑和争辩,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形成热烈的辩论氛围,在疑问解决的基础上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创新。例如,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师所说的“许多的红绿色盲患者无法看清红绿灯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大胆提出疑问发表个人观点,其中几位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制作了一种全新概念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便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灯三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轻松活泼,和谐愉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
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特点,接着提问:保护色与警戒色有什么不同?保护色与拟态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出:保护色与警戒色“反差”大,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识别,而警戒色则色彩鲜艳,与环境色彩不协调,易识别。保护色与拟态看似相似,但拟态更为隐蔽,具拟态的动物不仅体色,连外形、色泽、纹理都与环境中的“一物”(生物或非生物)相似,更不易识别,最后分组讨论:若你是一只具有保护色或警戒色或拟态的昆虫,当你未被天敌发现或捕食时,你以何语言庆幸?此时学生很兴奋,讨论也很热烈,在教师引导下确定了最佳答案:保護色——“你看不见我”,警戒色——“你别碰我”,拟态——“我不是我”。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对三种适应特征差异性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不能机械地背概念,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四、大胆猜想,实验论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大胆合理推测,不断发散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假设应有尽有,在各种优劣难分的假设中如何作出抉择呢?我启发学生根据“船在河里航行依靠浆和舵”这一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尾鳍控制游泳的方向,胸鳍、腹鳍平衡身体”这一假设。然后我询问学生能否采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有同学很快想到逐一剪去各鳍,然后再来观察此时鱼会失去什么功能,从而可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讲求方法的灵活性、途径的多样性,运用所学知识推陈出新,探索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通过大胆猜测,实验论证,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五、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安排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我校虽地处农村,但市里定期会进行宣传生物学知识的展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求,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物学科普电影、电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再则,我校地处鱼米之乡,可以选择访问水产品特种养殖专业户、特色作物(例凤凰水蜜桃)种植地等,让学生了解情况,丰富他们的生物常识。在校园内可以有选择地开辟种植地和饲养园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尝试动植物标本的小制作、应用其他技术进行小发明等,并将其展示和评比,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生物新课程标准》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