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件多年来一直时有发生,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后果影响巨大,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调查分析了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对当前食品安全现状的认知和期望,同时还提出了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对社会食品安全工程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保障
一 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敌敌畏火腿、还原奶、早产奶、瘦肉精猪肉等。因而,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它已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担忧。
本研究以民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在杭州滨江区发放问卷400份,对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其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认知和希望,以期以小见大,唤醒并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为政府相关工作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 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认知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9份。通过对这些有效问卷数据的研究分析,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松散型管理的食品销售点持不放心态度,鉴别食品安全性多依赖于包装标识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经常在何处购买食品时,有60.8%的居民选择“超市”,31.6%的被调查者选择“农贸市场”,而选择“路边市场”和“社区零售店”的只占7.6%。居民对松散型管理的食品销售点持不放心态度,认为造成这些食品销售点“不可靠”的因素有:不法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主管部门职责不明,执法部门间沟通不畅,缺乏配合;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等。
当居民回答“在选购食品时最关心食品的什么方面”时,有58.0%的人关心“生产厂家和保质期限”,有26.0%的人关心“产品品牌”,对“卫生状况”的关心统计比率是6.6%。当问及为何对“卫生状况”关注度较低时,大部分民众认为消费者个体缺乏对食品卫生的直接鉴别能力,只能信赖于食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保质期限或产品品牌。
2.对常用食品的安全性缺乏信赖,尤其对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不放心
调查发现,民众对日常食品的安全性表现出了担忧。当进一步问到“对市场上销售的什么食品的安全最不放心”时,有3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肉类最不放心”,23%的人“对蔬菜水果最不放心”,选择“对食用油最不放心”的则为11%,被列在第三位(见图1)。
可以看出,一方面,居民所述的“最不放心”的食品大多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居民对这些食品安全状况之所以表示担忧,也与当今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增加、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强有关。
图1 居民最担忧安全性的食品比例
3.日常家庭生活中对食物的卫生安全处理较好,但食品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物安全隐患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家外还是家中。通常地,人们会觉得在家外购买的食物在安全度上不及家中经过处理加工的食物,因而常常会忽视家庭食物处理的必要安全措施。不过大部分人在家中对食品卫生的处理措施还是挺注重的,调查发现,有61.2%的人在家中处理食品前都会洗手;刀、砧板在切过生食后,有63.3%的居民会会用清水洗净再切熟食,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瓜果,60.2%的居民先洗净后再食用,36.1%的被调查者会在洗净削皮后食用。所以相对的,当地居民发生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的概率较低。尽管如此,居民们在家居食品卫生处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在有些环节和细节上亟需引起警惕,如对冰箱的清洁就存在较大问题。被调查者中,只有28.8%的居民会每周清理一次冰箱,有45.8%的居民每两到三周清理一次,21.9%的居民清理频率更长,而3.5%的人则从不清理。
4.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期望较高,认为相关部门与民众的沟通尚待加强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政府减少民众食品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目前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的措施”的认知,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措施较完善,相反,有33.5%的人认为其不够完善。关于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受理的相关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的处理情况,有53人认为“较好”(16.6%),157人认为“一般”(49.2%),51人表示“不好”(16.0%)。另外,90%以上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举报电话“不知道”。
在对“您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数据进行分析后,调研人员发现,有215人認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检验检疫”,占总被试人数的67.4%,66人(即20.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对出现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加大处罚力度”。被调查者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的作为方面提出的期望主要有:加强监督,进一步严格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等重要环节,防患于未然;严管、严打、严惩不法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伪劣、变质、有毒、有害等);各相关部门要尽责尽心,发挥职能作用;多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鉴别能力等。
三 对优化食品安全环境的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结果,本研究认为,除了民众自身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外,政府及相关部门是食品安全工程的主要推进者。为此,政府部门应从多方面做文章,以优化社会食品安全环境。
1.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调查结果表明,民众有较强的食品安全诉求,而且对政府的监管依赖性强、期望值高,如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对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日常食品的过程管理监测,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疫,对出现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并且,许多民众认为,造成当前食品安全质量尤其是社区食品零售店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各相关执法部门间缺乏沟通与配合。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要确保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必须有力。 第一,制定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者提供产品的质量信息可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来体现,随着质量标准的逐步提高,它所包含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应日趋完备。我国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方面的安全标准,但许多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今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因此,今后要根据国内外农业与食品系统的监管与技术体系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重点完善与民众日常生计重要相关的食品标准信息,如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
第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等,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和方法。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违法犯罪成本过低不无干系。
第三,优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对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的规制是由众多的规制主体实施的,常常导致职责不清,因此可考虑改变多头监管,实行单部门监管体制或由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监管体制,建立刚性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责权交叉,防止互相推委。
2.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改变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知情权是消费者参与消费活动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法律明文规定赋予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消费者只有享有透明、完整、客观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理智和健康的选择。调查中发现,有民众反映无法确保得到的食品信息的准确性,例如,部分缺乏职业道德、利欲熏心的商店对于已超过或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采取擅自修改生产日期、调换包装等不法手法蒙骗消费者。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标识和溯源建设。所谓标识追踪制度,是指从食品生产源头开始,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存档,食品要加贴标签标识,记录和标签标识要可以溯源。通过食品安全标、责任可追溯系统与相应的处罚制度,可使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负有安全责任,同时使消费者获得食品的相关质量信息。
第二,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与披露机制还不健全,信息虽然来自很多渠道,如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媒体等,但是信息采集比较分散,发布不统一,不能达到系统、规范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一些不准确的消息经传播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被扩大化,甚至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环境的认识出现偏差。因此,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尽快建立能够全面、及时、客观、准确公示商品安全信息的查询平台。
3.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消费者是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调查中发现,民众对于食品安全虽然普遍关注,但在“如何做”方面相对显得不足。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是消费主体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其食品安全系数的重要途径。
首先,丰富食品安全宣传渠道和手段。要提高消费者自我风险防范能力,应该发挥社会整体力量,增加食品安全宣传渠道和手段。例如,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主体,向社会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从小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食品行业协会要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定期开展深入社区的食品安全社会宣讲活动和相关科普教育;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传播相关食品法律法规、食品生产加工规范和食品基本知识等。
其次,注重对农村地区及农民群体的宣传。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共约80739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63.91%。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较高,收入较多,信息也较灵通,食品安全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农村地区的商品资源有限,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信息较闭塞,家庭较贫穷,农村往往成入假冒伪劣商品的主销市场,农民也往往是伪劣食品的购买者和受害者。因此,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掌握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四 结语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已日渐提高,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个人、团体、单位对此切实加以关注,共同营造放心健康的食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洁彬.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大众标准化,2003(12)
[2]李长健、张锋.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J].生产力研究,2007(5)
[3]严文燕、孙昌兴.食品安全监管分析及政府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4]張晓东.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是现阶段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J].中国乡镇企业,2007(8)
[5]安丰东.中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7(6)
[6]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保障
一 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如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敌敌畏火腿、还原奶、早产奶、瘦肉精猪肉等。因而,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它已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担忧。
本研究以民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在杭州滨江区发放问卷400份,对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其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认知和希望,以期以小见大,唤醒并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为政府相关工作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 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认知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9份。通过对这些有效问卷数据的研究分析,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松散型管理的食品销售点持不放心态度,鉴别食品安全性多依赖于包装标识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经常在何处购买食品时,有60.8%的居民选择“超市”,31.6%的被调查者选择“农贸市场”,而选择“路边市场”和“社区零售店”的只占7.6%。居民对松散型管理的食品销售点持不放心态度,认为造成这些食品销售点“不可靠”的因素有:不法食品加工经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主管部门职责不明,执法部门间沟通不畅,缺乏配合;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等。
当居民回答“在选购食品时最关心食品的什么方面”时,有58.0%的人关心“生产厂家和保质期限”,有26.0%的人关心“产品品牌”,对“卫生状况”的关心统计比率是6.6%。当问及为何对“卫生状况”关注度较低时,大部分民众认为消费者个体缺乏对食品卫生的直接鉴别能力,只能信赖于食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保质期限或产品品牌。
2.对常用食品的安全性缺乏信赖,尤其对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不放心
调查发现,民众对日常食品的安全性表现出了担忧。当进一步问到“对市场上销售的什么食品的安全最不放心”时,有3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肉类最不放心”,23%的人“对蔬菜水果最不放心”,选择“对食用油最不放心”的则为11%,被列在第三位(见图1)。
可以看出,一方面,居民所述的“最不放心”的食品大多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居民对这些食品安全状况之所以表示担忧,也与当今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增加、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强有关。
图1 居民最担忧安全性的食品比例
3.日常家庭生活中对食物的卫生安全处理较好,但食品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食物安全隐患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家外还是家中。通常地,人们会觉得在家外购买的食物在安全度上不及家中经过处理加工的食物,因而常常会忽视家庭食物处理的必要安全措施。不过大部分人在家中对食品卫生的处理措施还是挺注重的,调查发现,有61.2%的人在家中处理食品前都会洗手;刀、砧板在切过生食后,有63.3%的居民会会用清水洗净再切熟食,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瓜果,60.2%的居民先洗净后再食用,36.1%的被调查者会在洗净削皮后食用。所以相对的,当地居民发生家庭食物中毒事件的概率较低。尽管如此,居民们在家居食品卫生处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在有些环节和细节上亟需引起警惕,如对冰箱的清洁就存在较大问题。被调查者中,只有28.8%的居民会每周清理一次冰箱,有45.8%的居民每两到三周清理一次,21.9%的居民清理频率更长,而3.5%的人则从不清理。
4.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期望较高,认为相关部门与民众的沟通尚待加强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政府减少民众食品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目前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的措施”的认知,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权益措施较完善,相反,有33.5%的人认为其不够完善。关于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受理的相关投诉、举报、咨询、建议的处理情况,有53人认为“较好”(16.6%),157人认为“一般”(49.2%),51人表示“不好”(16.0%)。另外,90%以上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举报电话“不知道”。
在对“您认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最有效的途径”的回答数据进行分析后,调研人员发现,有215人認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检验检疫”,占总被试人数的67.4%,66人(即20.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对出现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加大处罚力度”。被调查者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的作为方面提出的期望主要有:加强监督,进一步严格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等重要环节,防患于未然;严管、严打、严惩不法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伪劣、变质、有毒、有害等);各相关部门要尽责尽心,发挥职能作用;多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鉴别能力等。
三 对优化食品安全环境的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结果,本研究认为,除了民众自身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外,政府及相关部门是食品安全工程的主要推进者。为此,政府部门应从多方面做文章,以优化社会食品安全环境。
1.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调查结果表明,民众有较强的食品安全诉求,而且对政府的监管依赖性强、期望值高,如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对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日常食品的过程管理监测,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疫,对出现不安全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并且,许多民众认为,造成当前食品安全质量尤其是社区食品零售店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各相关执法部门间缺乏沟通与配合。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要确保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必须有力。 第一,制定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者提供产品的质量信息可通过一定的质量标准来体现,随着质量标准的逐步提高,它所包含的质量安全信息也应日趋完备。我国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方面的安全标准,但许多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当今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因此,今后要根据国内外农业与食品系统的监管与技术体系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重点完善与民众日常生计重要相关的食品标准信息,如肉类、蔬菜水果、食用油等。
第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监控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可追溯系统、监测系统、应急系统等,对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和方法。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违法犯罪成本过低不无干系。
第三,优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对机构的设置、职能划分、运行机制、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规定。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的规制是由众多的规制主体实施的,常常导致职责不清,因此可考虑改变多头监管,实行单部门监管体制或由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监管体制,建立刚性的责任追究制度,避免责权交叉,防止互相推委。
2.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改变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知情权是消费者参与消费活动应当享有的权利,也是法律明文规定赋予消费者的一项重要权利。消费者只有享有透明、完整、客观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理智和健康的选择。调查中发现,有民众反映无法确保得到的食品信息的准确性,例如,部分缺乏职业道德、利欲熏心的商店对于已超过或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采取擅自修改生产日期、调换包装等不法手法蒙骗消费者。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标识和溯源建设。所谓标识追踪制度,是指从食品生产源头开始,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存档,食品要加贴标签标识,记录和标签标识要可以溯源。通过食品安全标、责任可追溯系统与相应的处罚制度,可使食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都负有安全责任,同时使消费者获得食品的相关质量信息。
第二,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平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与披露机制还不健全,信息虽然来自很多渠道,如政府、企业、协会、专家、媒体等,但是信息采集比较分散,发布不统一,不能达到系统、规范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一些不准确的消息经传播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被扩大化,甚至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环境的认识出现偏差。因此,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尽快建立能够全面、及时、客观、准确公示商品安全信息的查询平台。
3.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消费者是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调查中发现,民众对于食品安全虽然普遍关注,但在“如何做”方面相对显得不足。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是消费主体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其食品安全系数的重要途径。
首先,丰富食品安全宣传渠道和手段。要提高消费者自我风险防范能力,应该发挥社会整体力量,增加食品安全宣传渠道和手段。例如,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主体,向社会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从小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食品行业协会要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定期开展深入社区的食品安全社会宣讲活动和相关科普教育;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传播相关食品法律法规、食品生产加工规范和食品基本知识等。
其次,注重对农村地区及农民群体的宣传。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共约80739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63.91%。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较高,收入较多,信息也较灵通,食品安全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农村地区的商品资源有限,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信息较闭塞,家庭较贫穷,农村往往成入假冒伪劣商品的主销市场,农民也往往是伪劣食品的购买者和受害者。因此,要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掌握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四 结语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已日渐提高,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个人、团体、单位对此切实加以关注,共同营造放心健康的食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洁彬.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大众标准化,2003(12)
[2]李长健、张锋.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三种力量[J].生产力研究,2007(5)
[3]严文燕、孙昌兴.食品安全监管分析及政府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
[4]張晓东.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是现阶段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J].中国乡镇企业,2007(8)
[5]安丰东.中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7(6)
[6]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