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有灵石一月明
对一个几乎日夜缠绵在案头的码字者来说,思路壅塞和心驰千里总是交替闪现的——我真得意这个“闪”字,“闪客”在我,是心向往之而未曾践行的一件事,想想就够神秘、够刺激。
但我又早过了一“闪”就灵的年龄,不知这是否也像考什么“证”样的有行业规范。且不管它,好客当闪直须闪,你看,我身旁就放着这样一个让我时有思维亮度的灵物:埋头苦干一阵的间隙,偶然那么一瞥,其实很无意,就像在街上迎面撞上一美女,又不是故意的,却看见了,很养眼,搁谁谁闭得上眼呀!
我说的就是我的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全黑色,身高45,胸径12,腹径13,说的都是公分啊。报上这么多冰凉的数字,是为了给看官一个想象尺度。一方顽石而已,嘿嘿,但也别小觑,那是大名鼎鼎的灵壁,更上一层楼的是,身上还有一个化石,软体动物化石。
石须奇,灵壁就是“一石天下奇”,只有安徽宿州灵壁县那么点儿地方出产灵壁。它们在土里,在山上,你须尽心去找,却又不全在找,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馅饼有时也是有的。最近一些年,那地方流行“赌石”,十万八万的人民币给“地主”,一个月的时间,你去挖吧,过期人家还得种庄稼呢——你该说了,这哪有谱?对了,有谱叫“赌”吗?
也有主儿,一家伙几百万人民币的“货”都挖出来了!也别眼谗,那主儿的“第一次”扔进十万,就给人家深翻了回地。
灵壁咋就这迷人呢?
国人掀起藏石热有二十年了吧,老石矿喋喋不休,新石种层出不穷,而具有永久魅力的,就那么几种,灵壁乃其一。“声、形、质、色、纹”,为灵壁石五美,别的石种,或以色媚人,如红河石;或以形胜出,如太湖石;或以质显强,如风凌石;或以图案取巧,如草华石……,哪种也不像灵壁石那样一身而兼数美。再者,初登藏石场者,难免不被一些浮光艳色所迷目,其实,真正具有长久魅力的是深隐不彰、沉静含羞的石头,选石头可不是选超女,反之,这是找女博士。
扯远了,还说我这块石头。初时我也并不见其多出众,只是觉得形体俊俏挺拔,全身乌黑,石皮完好,没有断痕。请回家后,忙中偷闲一瞥间,忽觉全石如一人体,越看越是那么回事,整个一个女人侧面!那胸、那腹、那臀,甚至后背的腰窝、脖颈与腿部都恰如其分地该现则现,该隐则隐,给你留下些想象空间:哪能让你都看全了?那不就假了吗?
还有胸前那一窝化石,哦哦,我就不多说了,反之长得真是地方!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若干万年前一瞬间发生的事!
奇石之“奇”者,有神力在焉!
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不那么持之以恒地攒点石头,其实也有别的一些品种的美石,但最终还是觉得灵壁耐看。这就像书法,不懂字的人才轻掠硬拐,追求乍看之下的“效果”。世间的好东西都是深隐不显的,所谓“大音希声”是也。石又贵似与不似之间,其实我对什么也不像的石头最欣赏,但那类石头我看上眼的又都体量很大,蜗居有限,惭愧!于是就留点小的,形而下就形而下吧,像点什么也挺好的。你看我另几块灵壁,那块“红灵”,说是红,灵壁石里哪有鲜红如血的,不过大致而已——多像一尊石膏像!小点声,他正沉思呢,火苗一样的头发,还真有点酷,是个摇滚歌手吧,喂,在写谱吗?
再看这个,噢,是个小狗,还回头看呢,找谁呢?
这是块“灰灵”,纹路细碎,何妨?小狗不正是这样的毛色吗?
我这块“布老虎”是一个朋友送我的,他看过我别的肖形石,说你集个十二生肖吧,给你个老虎,布老虎。取来一看,还真是,像个北方民俗产品中的布老虎,头尾两头翘,很夸张,大脑袋大眼睛。比之真老虎,布老虎已经抽象了一回,而这个“像”布老虎的石头又抽象了一回。“宁拙勿作,勿失天真”,这句品赏石头的话,可以拿来挡一挡拙了。这其实是灵壁中的纹石,藏石界把灵壁纹石也分了许多类,什么白马纹、珍珠纹之类,我这个可爱的布老虎,妙就妙在头脸的两个大纹圈恰成两只眼睛,而且是“吊睛白额”,呵呵,武松可别来啊。
说到纹石,我的一方皖螺实在是很美的,与那件“美人”体量差不多,但身子浑圆,遍体螺纹,非常匀称,如披孔雀裘。不知那大观园中的晴雯,当初补的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斗蓬。这块是“灰螺”,我还遇到过一块“红螺”,方形,迟疑了一下,没拿,后来想起就后悔,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说的便是此等教训吧。
光有好看的花纹还不行,灵壁最拿手的特色是“敲如罄”,是一种声美。不是所有的灵壁石都叩之有声,只有其中一个质地最坚密的品种才有。宋代诗人方岩《灵璧磬石歌》中说:“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指的就是此类。我有这样一块其黑如漆的罄石,也肖形,非常像一只大公鸡,昂首踱步,有些傲慢,漂亮的大尾巴像跳孔雀舞的演员扯着大裙子显摆。据说石农采得一石,观其形,扣其声,以有金属清越之声为贵,其中又尤以不洞而含金属声者最难得,石体有伤、石筋过宽者则声音受损。
前人对灵壁石有过许多美谈,最有经济意义的是李后主一块叫“灵壁研山”的石头,说是“径才逾尺,具三十六峰,且各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则津,滴水稍许于池内,经旬不燥。”这石头到了书法家米南宫手里,苏舜钦看了眼热,以一苏州花园豪宅换走了。后来老米还觉得亏了,很是郁闷。
呵呵,故事归故事,灵壁是可人的东西,这不假。累了的时候,闲着的时候,思路发涩的时候,一石在前,看看,摸摸,敲敲,也算是一种精神调节。有朋自远方来,还可多一个话题,增点趣味。人生不易,以石为友,不亦乐乎?
谈谈收藏
收藏之风,中外古今,时冷时热,流行不止。今日中国的收藏热,是历史上收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古物的收藏。但是,商周时代的收藏是由王室、宗庙、府库和档案机构主持的官方收藏。其中“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藏”,有铭刻先功的宫庙之藏,有“书之竹帛”的府库之藏等等。所藏之物,皆为神圣、权力、功勋、财富的象征,威严无犯,与君国共存亡,以至在征战中胜者“俘其宝玉”,败者“载玉而行”的事例屡见不鲜。自金石学兴起、盛行之后,收藏性质为之一新,规模亦随之巨变。收藏主体由官家扩展到民间、社会,收藏客体由钟鼎宝玉扩大到铭刻所涉的金石简牍等等,收藏动机与目的也转变为学术文化需求。这样的大转变、大发展,对古物的收藏、保护、研究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甚为深远。
今日中国的收藏,无论动机与目的,对象与范围,性质与意义,形式与手段等等,都远远超出前人,高于古代。今日收藏,作为社会现象,既是学术学问,又是大众文化,既是行业,又是产业;其收藏品,既是有特定价值的文化艺术品,又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唯其如此,收藏活动日益升温,在文化产业市场上独领风骚。收藏者不论职业与身份,如潮奔涌。据悉,仅京津两市就拥有50万之众,全国累计达几千万之多。收藏行业组织,遍布全国各地。各类地上地下的收藏品交易市场,更难以数计,其生意之火暴,利润之暴涨,日甚一日。据统计,2005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突破75亿元,其他交易形式所得同样不容低估。收藏媒体之多,报道频率之高,乃至炒作之盛,远远超出“收藏热”的热度,堪称热中之热。
盛于彼者必衰于此,五彩斑斓的收藏世界,同样隐伏着陷阱和暗算之祸。据披露,当前收藏界赝品充斥,假冒横行,上当受骗者叫苦不迭;有假不打,明知故卖,谁也奈何不得;为了假货上市合法化,热心者奔走呼号,好事者出谋划策,受益者开放绿灯,如此等等,都是收藏界由来已久的危机,而且日趋严重,令人担忧。这一危机的存在,既有传统的种因,又有现代化的创造,而且同任何商品市场一样,与生俱来,与时同在,与日俱新。“旧时,商人之垄断居奇,唯利是趋,百业莫不皆然。而经营金石、字画、书籍等之文物商人,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倾轧,出奇制胜,甚至坐地分肥,不劳而获,比比皆然也”。今日收藏界和古玩市场制假贩假等违法无道行径,比之于旧时古玩商行,是不及还是有过之?当事者、知情者心底自知。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违法无道行径令人吃惊、咋舌的种种表观,也不在于它已经造成多么恶劣的后果,而恰恰在于面对如此局面,人们多持视若无睹、习以为常的冷漠心态;或者在哀叹之余,我行我素,无为无奈。长此以往,一贯视为一本万利的古玩市场会不会成为收藏者可怕的陷阱?
所谓“违法”,系泛而言之。其实,收藏行业至今尚无专门法律可依、可违。文物保护法只管文物品的收藏与流通,商业市场法律法规现管的只是市场商品交易。更者,全国收藏业至今尚无政府部门专管。不久前,一记者因报道仿古工艺品市场假冒成灾,管理混乱的问题,遍访文物、工商、轻工业、手工艺等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索取权威资料,结果是管文物的不管仿古工艺品,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有的机构不复存在,无人可访。再找相关行业组织,回答是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所要资料一无所获。最后报道专版索性以“仿古工艺品市场混乱该谁来管”为题发表。这种四管四不管的“无政府”状态,使整个收藏界长期处于真空地带。
现在社会上流行“道德管不着法律”之说,宣扬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不违法,只要有经济效益,什么都可以自由上市,这并不涉及道德问题等等。收藏行业,人文与功利结合,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必须法、德兼备,义、利并重。不久前,见到一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为一家文物鉴定中心的题词,很是耐人寻味。题词说:“诚信为本,净化鉴定”。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诚信”之德,而且提出“净化”的问题,想必是有感而发,有实可指。再联系到收藏界的种种奇闻怪事,就不难理解题词中的奥妙,也不难领略“诚信”、“净化”的真谛。一方面,行业发展,从业者蜂拥而起,跃跃欲试;另一方面,诚信淡漠,危机潜伏,这可能是眼下收藏界的现状。而如此态势又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人们的盲目和浮躁心理。近年来,全国蜂拥而出的收藏类期刊、报纸、报刊收藏版,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收藏专题节目,书市上林林总总的收藏类图书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收藏类书刊、报纸等等,究竟有多少,很难计其数。“当今收藏活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媒体之功不可抹杀,而收藏活动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媒体也是难辞其咎。”
收藏行业的本质是文化,是高雅的社会文化;收藏活动的本质,是收藏时代,收藏历史,收藏文明。媒体只有定准这个基调,高扬这个主旋律,才能确保“博雅崇高的精神家园”。
此外,几乎所有收藏媒体,无论宣传报道和鉴赏炒作,都迎合收藏者之所好,集中在文物古玩上,而对其他收藏领域和对象却漠然置之。这是对收藏业的一种误导,只能助长单纯“藏宝”保值和制假贩假之风。作为社会文化的收藏业,其活动领域之广,包括古今人类生产、生活和艺术创作所至的大千世界;收藏品类之多,包括古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大自然造化之功的人文与自然的万象万物。过分热衷于不可再生、资源稀少的文物古玩品,不可取,也行不通。
拥有千万大军的收藏业的崛起和发展,有如大江东去。尽管有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终究奔流到海不复还。
对一个几乎日夜缠绵在案头的码字者来说,思路壅塞和心驰千里总是交替闪现的——我真得意这个“闪”字,“闪客”在我,是心向往之而未曾践行的一件事,想想就够神秘、够刺激。
但我又早过了一“闪”就灵的年龄,不知这是否也像考什么“证”样的有行业规范。且不管它,好客当闪直须闪,你看,我身旁就放着这样一个让我时有思维亮度的灵物:埋头苦干一阵的间隙,偶然那么一瞥,其实很无意,就像在街上迎面撞上一美女,又不是故意的,却看见了,很养眼,搁谁谁闭得上眼呀!
我说的就是我的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全黑色,身高45,胸径12,腹径13,说的都是公分啊。报上这么多冰凉的数字,是为了给看官一个想象尺度。一方顽石而已,嘿嘿,但也别小觑,那是大名鼎鼎的灵壁,更上一层楼的是,身上还有一个化石,软体动物化石。
石须奇,灵壁就是“一石天下奇”,只有安徽宿州灵壁县那么点儿地方出产灵壁。它们在土里,在山上,你须尽心去找,却又不全在找,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馅饼有时也是有的。最近一些年,那地方流行“赌石”,十万八万的人民币给“地主”,一个月的时间,你去挖吧,过期人家还得种庄稼呢——你该说了,这哪有谱?对了,有谱叫“赌”吗?
也有主儿,一家伙几百万人民币的“货”都挖出来了!也别眼谗,那主儿的“第一次”扔进十万,就给人家深翻了回地。
灵壁咋就这迷人呢?
国人掀起藏石热有二十年了吧,老石矿喋喋不休,新石种层出不穷,而具有永久魅力的,就那么几种,灵壁乃其一。“声、形、质、色、纹”,为灵壁石五美,别的石种,或以色媚人,如红河石;或以形胜出,如太湖石;或以质显强,如风凌石;或以图案取巧,如草华石……,哪种也不像灵壁石那样一身而兼数美。再者,初登藏石场者,难免不被一些浮光艳色所迷目,其实,真正具有长久魅力的是深隐不彰、沉静含羞的石头,选石头可不是选超女,反之,这是找女博士。
扯远了,还说我这块石头。初时我也并不见其多出众,只是觉得形体俊俏挺拔,全身乌黑,石皮完好,没有断痕。请回家后,忙中偷闲一瞥间,忽觉全石如一人体,越看越是那么回事,整个一个女人侧面!那胸、那腹、那臀,甚至后背的腰窝、脖颈与腿部都恰如其分地该现则现,该隐则隐,给你留下些想象空间:哪能让你都看全了?那不就假了吗?
还有胸前那一窝化石,哦哦,我就不多说了,反之长得真是地方!
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若干万年前一瞬间发生的事!
奇石之“奇”者,有神力在焉!
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不那么持之以恒地攒点石头,其实也有别的一些品种的美石,但最终还是觉得灵壁耐看。这就像书法,不懂字的人才轻掠硬拐,追求乍看之下的“效果”。世间的好东西都是深隐不显的,所谓“大音希声”是也。石又贵似与不似之间,其实我对什么也不像的石头最欣赏,但那类石头我看上眼的又都体量很大,蜗居有限,惭愧!于是就留点小的,形而下就形而下吧,像点什么也挺好的。你看我另几块灵壁,那块“红灵”,说是红,灵壁石里哪有鲜红如血的,不过大致而已——多像一尊石膏像!小点声,他正沉思呢,火苗一样的头发,还真有点酷,是个摇滚歌手吧,喂,在写谱吗?
再看这个,噢,是个小狗,还回头看呢,找谁呢?
这是块“灰灵”,纹路细碎,何妨?小狗不正是这样的毛色吗?
我这块“布老虎”是一个朋友送我的,他看过我别的肖形石,说你集个十二生肖吧,给你个老虎,布老虎。取来一看,还真是,像个北方民俗产品中的布老虎,头尾两头翘,很夸张,大脑袋大眼睛。比之真老虎,布老虎已经抽象了一回,而这个“像”布老虎的石头又抽象了一回。“宁拙勿作,勿失天真”,这句品赏石头的话,可以拿来挡一挡拙了。这其实是灵壁中的纹石,藏石界把灵壁纹石也分了许多类,什么白马纹、珍珠纹之类,我这个可爱的布老虎,妙就妙在头脸的两个大纹圈恰成两只眼睛,而且是“吊睛白额”,呵呵,武松可别来啊。
说到纹石,我的一方皖螺实在是很美的,与那件“美人”体量差不多,但身子浑圆,遍体螺纹,非常匀称,如披孔雀裘。不知那大观园中的晴雯,当初补的是不是就是这样的斗蓬。这块是“灰螺”,我还遇到过一块“红螺”,方形,迟疑了一下,没拿,后来想起就后悔,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说的便是此等教训吧。
光有好看的花纹还不行,灵壁最拿手的特色是“敲如罄”,是一种声美。不是所有的灵壁石都叩之有声,只有其中一个质地最坚密的品种才有。宋代诗人方岩《灵璧磬石歌》中说:“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指的就是此类。我有这样一块其黑如漆的罄石,也肖形,非常像一只大公鸡,昂首踱步,有些傲慢,漂亮的大尾巴像跳孔雀舞的演员扯着大裙子显摆。据说石农采得一石,观其形,扣其声,以有金属清越之声为贵,其中又尤以不洞而含金属声者最难得,石体有伤、石筋过宽者则声音受损。
前人对灵壁石有过许多美谈,最有经济意义的是李后主一块叫“灵壁研山”的石头,说是“径才逾尺,具三十六峰,且各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龙池,天雨则津,滴水稍许于池内,经旬不燥。”这石头到了书法家米南宫手里,苏舜钦看了眼热,以一苏州花园豪宅换走了。后来老米还觉得亏了,很是郁闷。
呵呵,故事归故事,灵壁是可人的东西,这不假。累了的时候,闲着的时候,思路发涩的时候,一石在前,看看,摸摸,敲敲,也算是一种精神调节。有朋自远方来,还可多一个话题,增点趣味。人生不易,以石为友,不亦乐乎?
谈谈收藏
收藏之风,中外古今,时冷时热,流行不止。今日中国的收藏热,是历史上收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古物的收藏。但是,商周时代的收藏是由王室、宗庙、府库和档案机构主持的官方收藏。其中“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藏”,有铭刻先功的宫庙之藏,有“书之竹帛”的府库之藏等等。所藏之物,皆为神圣、权力、功勋、财富的象征,威严无犯,与君国共存亡,以至在征战中胜者“俘其宝玉”,败者“载玉而行”的事例屡见不鲜。自金石学兴起、盛行之后,收藏性质为之一新,规模亦随之巨变。收藏主体由官家扩展到民间、社会,收藏客体由钟鼎宝玉扩大到铭刻所涉的金石简牍等等,收藏动机与目的也转变为学术文化需求。这样的大转变、大发展,对古物的收藏、保护、研究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甚为深远。
今日中国的收藏,无论动机与目的,对象与范围,性质与意义,形式与手段等等,都远远超出前人,高于古代。今日收藏,作为社会现象,既是学术学问,又是大众文化,既是行业,又是产业;其收藏品,既是有特定价值的文化艺术品,又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唯其如此,收藏活动日益升温,在文化产业市场上独领风骚。收藏者不论职业与身份,如潮奔涌。据悉,仅京津两市就拥有50万之众,全国累计达几千万之多。收藏行业组织,遍布全国各地。各类地上地下的收藏品交易市场,更难以数计,其生意之火暴,利润之暴涨,日甚一日。据统计,2005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突破75亿元,其他交易形式所得同样不容低估。收藏媒体之多,报道频率之高,乃至炒作之盛,远远超出“收藏热”的热度,堪称热中之热。
盛于彼者必衰于此,五彩斑斓的收藏世界,同样隐伏着陷阱和暗算之祸。据披露,当前收藏界赝品充斥,假冒横行,上当受骗者叫苦不迭;有假不打,明知故卖,谁也奈何不得;为了假货上市合法化,热心者奔走呼号,好事者出谋划策,受益者开放绿灯,如此等等,都是收藏界由来已久的危机,而且日趋严重,令人担忧。这一危机的存在,既有传统的种因,又有现代化的创造,而且同任何商品市场一样,与生俱来,与时同在,与日俱新。“旧时,商人之垄断居奇,唯利是趋,百业莫不皆然。而经营金石、字画、书籍等之文物商人,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倾轧,出奇制胜,甚至坐地分肥,不劳而获,比比皆然也”。今日收藏界和古玩市场制假贩假等违法无道行径,比之于旧时古玩商行,是不及还是有过之?当事者、知情者心底自知。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违法无道行径令人吃惊、咋舌的种种表观,也不在于它已经造成多么恶劣的后果,而恰恰在于面对如此局面,人们多持视若无睹、习以为常的冷漠心态;或者在哀叹之余,我行我素,无为无奈。长此以往,一贯视为一本万利的古玩市场会不会成为收藏者可怕的陷阱?
所谓“违法”,系泛而言之。其实,收藏行业至今尚无专门法律可依、可违。文物保护法只管文物品的收藏与流通,商业市场法律法规现管的只是市场商品交易。更者,全国收藏业至今尚无政府部门专管。不久前,一记者因报道仿古工艺品市场假冒成灾,管理混乱的问题,遍访文物、工商、轻工业、手工艺等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索取权威资料,结果是管文物的不管仿古工艺品,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有的机构不复存在,无人可访。再找相关行业组织,回答是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所要资料一无所获。最后报道专版索性以“仿古工艺品市场混乱该谁来管”为题发表。这种四管四不管的“无政府”状态,使整个收藏界长期处于真空地带。
现在社会上流行“道德管不着法律”之说,宣扬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不违法,只要有经济效益,什么都可以自由上市,这并不涉及道德问题等等。收藏行业,人文与功利结合,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必须法、德兼备,义、利并重。不久前,见到一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为一家文物鉴定中心的题词,很是耐人寻味。题词说:“诚信为本,净化鉴定”。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诚信”之德,而且提出“净化”的问题,想必是有感而发,有实可指。再联系到收藏界的种种奇闻怪事,就不难理解题词中的奥妙,也不难领略“诚信”、“净化”的真谛。一方面,行业发展,从业者蜂拥而起,跃跃欲试;另一方面,诚信淡漠,危机潜伏,这可能是眼下收藏界的现状。而如此态势又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人们的盲目和浮躁心理。近年来,全国蜂拥而出的收藏类期刊、报纸、报刊收藏版,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收藏专题节目,书市上林林总总的收藏类图书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收藏类书刊、报纸等等,究竟有多少,很难计其数。“当今收藏活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媒体之功不可抹杀,而收藏活动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媒体也是难辞其咎。”
收藏行业的本质是文化,是高雅的社会文化;收藏活动的本质,是收藏时代,收藏历史,收藏文明。媒体只有定准这个基调,高扬这个主旋律,才能确保“博雅崇高的精神家园”。
此外,几乎所有收藏媒体,无论宣传报道和鉴赏炒作,都迎合收藏者之所好,集中在文物古玩上,而对其他收藏领域和对象却漠然置之。这是对收藏业的一种误导,只能助长单纯“藏宝”保值和制假贩假之风。作为社会文化的收藏业,其活动领域之广,包括古今人类生产、生活和艺术创作所至的大千世界;收藏品类之多,包括古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大自然造化之功的人文与自然的万象万物。过分热衷于不可再生、资源稀少的文物古玩品,不可取,也行不通。
拥有千万大军的收藏业的崛起和发展,有如大江东去。尽管有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终究奔流到海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