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国必先强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育人为本”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既尊重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又合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国家前教育部长周济曾提出“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就更加明确了高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就是坚持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并且还要做到一切服务于学生,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授业解惑,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高校的一切工作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和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体现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把大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更要把他们作为主体,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彰显其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还要注意在教育内容上贴近生活,亲近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德育工作者要注意时刻与学生沟通,要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育内容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首先,高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不要只把它看作是学生工作尤其是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要把它当成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从教学到管理,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寝室,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德育的场所和阵地,全体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要提高行政和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使高校德育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工作人员都负有“育人”的责任,都应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普遍缺乏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非常差,应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其次,高校领导要在行动上狠抓落实,要尽最大努力将德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配备到位。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将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专职辅导员的数量配备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还存在很大困难。然而,高校可以聘请编外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这些都可以暂时缓解辅导员的紧缺问题。在物力配备方面,毋庸置疑,因为这些物资的配备使用,并不是一次性的,解决一次,可以循环利用,使用很久。在财力配备上,虽然地方高校的财政开支属于各个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是说财政就很吃紧,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财政支出来说,德育工作上的财政开支应该算是九牛一毛了。
再次,要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辅导员是战斗在高校德育第一线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的“总则”第三条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最后,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一直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密切,不但衔接不强,没有形成德育的合力,甚至有一种完全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后,一切都是学校的事情,都由学校负责,跟家长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对子女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偏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中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整体衔接,就必须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真正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屡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各大学都在努力向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要大力贯彻执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雪梅.张锡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民办高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2-3.
[2]金一斌.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J].中国高等教育.卷首语,2010(8).
[3]周红.论基于“育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227.
一、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育人为本”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既尊重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又合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国家前教育部长周济曾提出“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就更加明确了高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就是坚持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并且还要做到一切服务于学生,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授业解惑,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高校的一切工作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和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体现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把大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更要把他们作为主体,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彰显其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还要注意在教育内容上贴近生活,亲近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德育工作者要注意时刻与学生沟通,要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育内容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首先,高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不要只把它看作是学生工作尤其是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要把它当成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从教学到管理,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寝室,都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德育的场所和阵地,全体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要提高行政和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使高校德育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工作人员都负有“育人”的责任,都应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普遍缺乏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都非常差,应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其次,高校领导要在行动上狠抓落实,要尽最大努力将德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配备到位。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将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专职辅导员的数量配备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还存在很大困难。然而,高校可以聘请编外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这些都可以暂时缓解辅导员的紧缺问题。在物力配备方面,毋庸置疑,因为这些物资的配备使用,并不是一次性的,解决一次,可以循环利用,使用很久。在财力配备上,虽然地方高校的财政开支属于各个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但这并不是说财政就很吃紧,相对于其他方面的财政支出来说,德育工作上的财政开支应该算是九牛一毛了。
再次,要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辅导员是战斗在高校德育第一线的主体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的“总则”第三条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最后,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合力。一直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密切,不但衔接不强,没有形成德育的合力,甚至有一种完全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后,一切都是学校的事情,都由学校负责,跟家长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对子女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偏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中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整体衔接,就必须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真正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屡次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各大学都在努力向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要大力贯彻执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雪梅.张锡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民办高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2-3.
[2]金一斌.坚持德育为先不动摇[J].中国高等教育.卷首语,2010(8).
[3]周红.论基于“育人为本”价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