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1992~2013年安徽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平滑转化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安徽省经济发展两大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螺旋上升,并通过模型找到了机制转化的门槛值。提出安徽省应加快工业化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并逐渐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安徽省 工业化 城镇化 平滑转换模型
一、引言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每个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部崛起以来,安徽省的发展备受瞩目,2013年全省工业化率接近54.65%、城镇化率已超过47.86%,两者发展联系密切。但是其工业化与城镇化到底该如何平衡?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影响?这些问题值得研究。本文选取1992~2013年安徽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平滑转化回归模型,揭示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内在演进规律。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
目前,理论界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因,城镇化是果,由集聚经济将这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钱纳里和赛尔昆(1989)概括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工业化,两者互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进关系:一方面,初始城镇化由工业化推动,随着工业化的提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数量日益增多,非农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大集聚与大整合,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镇要素越来越多,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发展,超越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三、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文模型基于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其表达式如下:
Yt=α0+α1XtG(Xt;γ,c)+α2Zt+εt (1)
其中Yt是因变量,Xt是自变量,Zt是外生变量,这些变量的系数不随转换变量的变化而平滑转化,误差项ε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G(Xt;γ,c)为转换函数,对其采用逻辑函数形式:
其中,参数c是机制转化的门限值,参数γ为转换系数。
为了解决非线性检验中的戴维问题,对公式(1)在γ=0处进行泰勒展开,得到:
为了缓解异方差问题,继续对模型(3)进行对数处理。得到最终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模型为:
lnYt=α0*+α1*lnXt+α2*lnXtG(lnXt;γ,c)+εt* (4)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因变量城镇化,用城镇人口比重衡量,记作CZH,自变量工业化,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衡量,记作GYH。选用安徽省1992~2013年的数据,取自《安徽省统计年鉴》,部分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首先对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构建辅助回归模型得到F统计量的值为0.135,其值远小于显著水平为0.01时的临界值2.99,说明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线性关系不显著。
然后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平滑转换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8.96)*** (5.92)*** (1.74)*** (1.68)** (1.04)*
R2=0.966;F=568.99(prob=0.0000)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方程系数及方程整体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也较好,解释能力较强。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展影响较大,且两者之间的促进关系发生了一次转换,转化阀值出现在lnGYHt=-0.916,即GYH≈40%时,验证了理论界的第二种观点: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互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进关系,当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促进机制由工业化优先推动城镇化转变为城镇化优先带动工业化。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平滑转化模型,验证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论表明安徽工业化对城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且当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转变为城镇化优先带动工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信息化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更深层次的融合是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应继续坚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共进。
(二)促进经济集聚,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
经济集聚是城镇化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城镇的发展就缺乏了动力和后劲。安徽省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推动,安徽省政府应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放松对第三产业的准入管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
[2]刘若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4]李美洲,韩兆洲.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J].财贸研究,2007(2).
[5]何海林,涂建军,林曦,孙祥龙,王娜.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重庆市的实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简介:王冰晓,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硕士;沈永昌,男,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硕士。
【关键词】安徽省 工业化 城镇化 平滑转换模型
一、引言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每个社会必经的发展过程,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线,是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部崛起以来,安徽省的发展备受瞩目,2013年全省工业化率接近54.65%、城镇化率已超过47.86%,两者发展联系密切。但是其工业化与城镇化到底该如何平衡?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影响?这些问题值得研究。本文选取1992~2013年安徽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平滑转化回归模型,揭示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内在演进规律。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
目前,理论界对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因,城镇化是果,由集聚经济将这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钱纳里和赛尔昆(1989)概括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而城镇化又推动工业化,两者互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进关系:一方面,初始城镇化由工业化推动,随着工业化的提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数量日益增多,非农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大集聚与大整合,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镇要素越来越多,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发展,超越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三、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文模型基于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其表达式如下:
Yt=α0+α1XtG(Xt;γ,c)+α2Zt+εt (1)
其中Yt是因变量,Xt是自变量,Zt是外生变量,这些变量的系数不随转换变量的变化而平滑转化,误差项εt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G(Xt;γ,c)为转换函数,对其采用逻辑函数形式:
其中,参数c是机制转化的门限值,参数γ为转换系数。
为了解决非线性检验中的戴维问题,对公式(1)在γ=0处进行泰勒展开,得到:
为了缓解异方差问题,继续对模型(3)进行对数处理。得到最终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模型为:
lnYt=α0*+α1*lnXt+α2*lnXtG(lnXt;γ,c)+εt* (4)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因变量城镇化,用城镇人口比重衡量,记作CZH,自变量工业化,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衡量,记作GYH。选用安徽省1992~2013年的数据,取自《安徽省统计年鉴》,部分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首先对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构建辅助回归模型得到F统计量的值为0.135,其值远小于显著水平为0.01时的临界值2.99,说明城镇人口比重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线性关系不显著。
然后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平滑转换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8.96)*** (5.92)*** (1.74)*** (1.68)** (1.04)*
R2=0.966;F=568.99(prob=0.0000)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方程系数及方程整体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也较好,解释能力较强。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发展影响较大,且两者之间的促进关系发生了一次转换,转化阀值出现在lnGYHt=-0.916,即GYH≈40%时,验证了理论界的第二种观点: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互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进关系,当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促进机制由工业化优先推动城镇化转变为城镇化优先带动工业化。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平滑转化模型,验证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论表明安徽工业化对城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且当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转变为城镇化优先带动工业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信息化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更深层次的融合是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内容。安徽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应继续坚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共进。
(二)促进经济集聚,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
经济集聚是城镇化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城镇的发展就缺乏了动力和后劲。安徽省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推动,安徽省政府应充分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放松对第三产业的准入管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
[2]刘若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4]李美洲,韩兆洲.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J].财贸研究,2007(2).
[5]何海林,涂建军,林曦,孙祥龙,王娜.基于VAR模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对城乡统筹的影响分析——重庆市的实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简介:王冰晓,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硕士;沈永昌,男,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