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现代文明修身价值内涵进行解释,并指出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现状进行文明修身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在大学生中实施文明修身工程可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修身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文明修身价值内涵的现代阐释
“修身”是儒家提出的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个体活动方式,出自《礼记·大学篇》,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美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文明”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文言》中的“天下文明”之说,在汉语里“文明”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基于物质和精神的创造而呈现出的开化和进步状态。西方“文明”指人的教养、聪慧及德行,1651年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首先提出“文明社会”的概念,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针对野蛮状态使用该词来反映人的精神境界,之后被引申为人类不断向高级状态进步的过程和一定时代被物化了的精状态,赋予“文明”一词现代意义。
文明修身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关于文明修身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它的涵义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笔者以为,现代文明修身是指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来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以及人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2 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现状突出了加强文明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处于18—23岁这个由青年早期向青年晚期过渡的年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朝气、力求创新,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社会特点表现为: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要求向上的,主流也是好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重,缺少团队精神。他们的这些思想反映在行为上,一方面表现为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系统教育可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缺乏做人应具备的基本文明。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漠,违反校纪校规;有的学生卫生观念差,不注意维护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有的学生言语粗俗,待人不礼貌;有的学生则生活不俭朴,相互攀比,高消费。因此,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应该从基础文明素质抓起,分层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基础文明素质是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人的文化素养、教育程度的反映。在以“文明修身工程”为标志的人格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意志教育和情操教育,从而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
3 在大学生中实施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3.1 文明修身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既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志。但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这在全面发展的人中是属于灵魂和核心的内容。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把“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列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以此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2 文明修身活动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以学生为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到工作层面,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因此,我们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时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我们在设计文明修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量化和细化有关评价考核指标,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文明修身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品质的个性。今后,我们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认识文明修身对当今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
3.3 文明修身活动的开展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文明修身活动的文明行为与礼仪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33页)范教育,使学生在仪容、仪态语言、行为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性行为有很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感慨地说:“过去自己对一些很普通的礼节都不知道,通过‘文明修身’自己学会了待人接物和文明行为与礼仪,培养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有的学生说:“文明修身不仅仅使我们的教室、寝室、实验室和校园变得干净、美丽,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培养了我们的良好品德,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学生要参与,积极投入,而且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教师应教书育人,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养成的软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把文明修身与勤工助学、帮困工作结合起来,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文明修身、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又能解决生活、学习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全面成才创造机会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沈兴权.实施文明修身工程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增刊,2002.
[2]李冬平.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初探[J].湖南:湘潭師范学院学报,2001.23(2).
[3]段君莉.大学生道德修身教育初探[N].上海师范大学,2004.
[4]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修身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文明修身价值内涵的现代阐释
“修身”是儒家提出的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个体活动方式,出自《礼记·大学篇》,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美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文明”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文言》中的“天下文明”之说,在汉语里“文明”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基于物质和精神的创造而呈现出的开化和进步状态。西方“文明”指人的教养、聪慧及德行,1651年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首先提出“文明社会”的概念,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针对野蛮状态使用该词来反映人的精神境界,之后被引申为人类不断向高级状态进步的过程和一定时代被物化了的精状态,赋予“文明”一词现代意义。
文明修身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关于文明修身的理论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它的涵义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笔者以为,现代文明修身是指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来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以及人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2 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现状突出了加强文明修身教育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社会群体。处于18—23岁这个由青年早期向青年晚期过渡的年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朝气、力求创新,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社会特点表现为: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要求向上的,主流也是好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重,缺少团队精神。他们的这些思想反映在行为上,一方面表现为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系统教育可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缺乏做人应具备的基本文明。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漠,违反校纪校规;有的学生卫生观念差,不注意维护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有的学生言语粗俗,待人不礼貌;有的学生则生活不俭朴,相互攀比,高消费。因此,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应该从基础文明素质抓起,分层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基础文明素质是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人的文化素养、教育程度的反映。在以“文明修身工程”为标志的人格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意志教育和情操教育,从而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
3 在大学生中实施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3.1 文明修身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既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志。但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这在全面发展的人中是属于灵魂和核心的内容。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把“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列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以此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2 文明修身活动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以学生为本”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到工作层面,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因此,我们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时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我们在设计文明修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量化和细化有关评价考核指标,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文明修身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品质的个性。今后,我们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认识文明修身对当今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和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
3.3 文明修身活动的开展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文明修身活动的文明行为与礼仪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33页)范教育,使学生在仪容、仪态语言、行为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性行为有很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感慨地说:“过去自己对一些很普通的礼节都不知道,通过‘文明修身’自己学会了待人接物和文明行为与礼仪,培养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有的学生说:“文明修身不仅仅使我们的教室、寝室、实验室和校园变得干净、美丽,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培养了我们的良好品德,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文明素养的提高,不仅学生要参与,积极投入,而且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教师应教书育人,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养成的软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把文明修身与勤工助学、帮困工作结合起来,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文明修身、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又能解决生活、学习的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全面成才创造机会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沈兴权.实施文明修身工程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增刊,2002.
[2]李冬平.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初探[J].湖南:湘潭師范学院学报,2001.23(2).
[3]段君莉.大学生道德修身教育初探[N].上海师范大学,2004.
[4]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