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那棵鱼腥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fical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龄前的我,随母亲生活在林场工区。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发起高烧、说起了胡话,母亲没有常备药,工区内也没有医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在那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林场工区宿舍里,三更半夜的,无助的母亲就一直在床边换毛巾给我敷额头,直到天亮。
  白色的门,不,应该是白色的光从门的间隙透过来。
  为什么有光透入,屋子里还是一片漆黑呢?我好像悬浮在一片黑暗中,想坐起来怎么也无法做到。有人的声音,听上去却那么遥远。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有厚重的脚步声慢慢过来。我忽然感到一阵恐惧,拼命想挣扎却无济于事。噔噔噔,明明脚步声停在了我的身边,我却看不到人,四周仍是无边的黑暗。我想大声说话,却只发出“嗬,嗬”的喘息声。
  慢慢地,更浓稠的黑暗涌来,像潮水慢慢将我覆盖,连门外白色的光也消失了。
  迷迷糊糊中,我被人扶起,温热的液体滋润着干涸的嘴唇,我贪婪地汲取着滴入嘴里的液体,腹中的饥饿感突地一下蹿了出来。睁开眼看到母亲焦急的眼神,嘴里是淡淡的咸味。
  “妈妈,我好饿啊!”一听到这话,母亲深吸一口气,立即像打了兴奋剂一般,乐颠颠地从电饭煲里端出一个煮熟的苹果,坐在床边,一调羹一调羹抠苹果泥喂我,当我半躺在床上吃完一个苹果,已恢复部分元气,急着下地活动,母亲用额头贴着我的额头试了试体温,感觉到已经退烧了才给我穿鞋子。
  后来母亲告诉我,从没有发过烧的我突然高烧,可把她吓坏了,幸亏隔壁婆婆给的一把晒干的鱼腥草,说在风热感冒初起的时候,马上喝一些鱼腥草水消炎,就可以起到退烧的作用,这一招对于老人和小孩特别实用。因为一般的退烧药和抗生素药,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副作用比较大,而鱼腥草是食物,性质平和,非常安全。于是,母亲就相继给我灌了三次鱼腥草汤,我就基本痊愈了。
  经过我这次高烧,母亲视鱼腥草为神草,她请村民带她到田坎上辨认生草。
  农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端午这天,很多村民抢挖草药,母亲也准备带我到就近的田坎上挖鱼腥草,可是,近一些的田坎上已经有了好多村民在挖,而工区周边的山,种植的都是茶树,茶树下的杂草也被勤劳的职工锄得一干二净了,母亲就只好带我到远处的山上去挖鱼腥草。
  知道母亲要舍近求远,极不情愿在烈日下行走的我哭闹不止,母亲只好哄着我,背我一程,牵我一段。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眼前出现了一片心形的绿洲,母亲欣喜不已,赶忙用种菜的小锄头连根挖起,然后拨拉一些干草,找个树荫为我划了一个营地,让我坐在这儿等她。刚刚出土的鱼腥草散发着阵阵鱼腥味,母亲则以我为中心,向四周开挖。幼小的我不知道是难闻腥臭,还是出于好奇,我离开了母亲为我划的营地,走到一个小写的“n”字形坟前,这里地势较低,蓄了些雨水,一片油亮青翠的鱼腥草静静地长着,在风中频频向我点头微笑,它比其他地方的高,大多四五十厘米,枝干纤细直立,节明显,每节单叶如心,向上长,到了枝端,则是四片白色花瓣拥着一长形花蕊,奇特的是,花蕊像人的头,风一吹,颔首微笑,仿佛向路人打着招呼。鱼腥草站在风里,不叫不喊,服服帖帖,一边倾听着风的脚步声,大风一吹,它就弯一弯腰,风吹过,它又笔直地站着。我看向不远处弯腰挖鱼腥草的母亲,累了,她便站着捶一捶腰,向我笑一笑,然后继续忙碌。张九玲曾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用稚嫩的双手轻轻地将眼前的鱼腥草连根拔起,为鱼腥草,也为母亲。
  很多人都说鱼腥草是腥臭的,而我却闻到了它的香气,在阳光的蒸腾下,梦幻般浪漫,有点“香奈儿五号”般致命的诱惑。
  每到清明,进入采茶旺季,母亲便要熬夜炒茶,炒茶的大滚筒温度极高,母亲需站在边上翻炒,常常被火气熏得牙龈肿痛。每每这时,母亲就会抓一把晒干的鱼腥草加一个咸鸭蛋,放半锅冷水,稍稍淹没鱼腥草,大火煮开以后,等两分钟,马上关火,把藥汤滗出来喝,母亲喝两碗汤基本就能消肿,但那个一同煮熟的咸鸭蛋,总是归了我。母亲拿来菜刀,随着“嚓嚓”两声刀起刀落,蛋壳终究不敌锋利的菜刀,咸鸭蛋瞬间成了四瓣,黄澄澄的蛋油与我的口水同时流了出来,品尝完美味咸鸭蛋之后,少不更事的我,竟然常常在想母亲何时能够再来一次牙龈肿痛呢?
  进入21世纪,我看到一些鱼腥草的研究成果出现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如《复方鱼腥草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功能及细胞遗传学的影响》(《解放军药学学报》2001年第3期),《复方鱼腥草口服液对辐射损伤后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2001年第7期),《鱼腥草注射液防治86例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年第4期),《鱼腥草总黄酮的抗辐射效应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第8期)等。
  鱼腥草多为野生,也有人种植,一般生长在田坎边或者是水沟旁,喜欢生长于潮湿有水的地方。它的繁殖能力相当强,大哥在屋后种了一点,就已经长成满满的一大片。
  如今,在我们赣南老区,鱼腥草不仅仅是一味良药,还是一种佐餐美食。在酷暑天气里,鱼腥草常常和老母鸡一起炖,不仅味道非常鲜美,还可以驱热毒,清凉滋补!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今年清明,我突然发现她的坟前长出了一棵鱼腥草,在风中摇曳的鱼腥草,像是母亲在微笑点头。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知 止
其他文献
2006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家里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自称是我的同学傅木龙的妻子,说木龙有事找我。我一听觉得奇怪,也预感不妙,接着传来木龙低沉的声音。他告诉我,他得了肝癌,已是晚期,时日不多了。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我连连问:“怎么回事,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起,有没有去医院治疗……”木龙有气无力地说:“治不好的,怕同学们担心,就都没说了。”木龙说,他走了,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女儿,大
期刊
“大妈——大妈——”前些天南山路街头,有一个浑厚的中年男子声音,在大声地朝我打招呼。我循声望去,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一位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  “大妈”是我小学同学们给我起的一个绰号。久违的绰号,准确地说是我十一岁时“落下”的。  那该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光景,学校举行文艺会演,我们班也排演了一个小戏,“导演”自然是班主任,“演员”就拉上班里的四五个男女同学。依稀记得剧情是“红小兵”(即以后的少先队员
期刊
每次回乡,婆婆都会面带微笑老远迎上来,拉着我们嘘寒问暖。用婆婆的话说,我们的到来,会打破村里的宁静,给家里增添许多欢笑。  一条蜿蜒的乡村土路,隔绝了外界的繁华,把村庄固守的贫穷沿袭了几百年。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为改变现状,纷纷以不同方式逃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譬如大牛,甘心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  国家号召村村通公路后,通往村外的乡村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二牛把寡母留在村中,越来越多的二牛纷纷离开村子外
期刊
最近,我结识了快手这个社交软件,就饶有兴趣地用手指戳戳戳,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被打开了,就像打开一个坛子,从里面溢出千奇百怪的味道和模样来。  瞧瞧,我的左邻右舍们不知啥时都成了主播。张三正唱着走了调儿的流行歌曲,不亦乐乎;李四对着数以百计的看客抖搂家丑,侃侃而谈;王麻子发了条段子,段子里的他赤膊在雪地里对着呼呼的北风大喊:路见不平一声吼啊!一副威武霸气。恍惚间,就像走进一个热闹的集市。集市通往全国
期刊
茶农“老婆子”  南云台山中麓,花果山景区的山腰上,有一户茶农,在山坡上建起了一栋上下两层的小楼。原来,两个儿子各住一半,共用一个院子。如今,大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搬走了,偶尔回来住上一两天。小楼院前有个门楼,六七十平方米的样子,是茶业加工的作坊,也是老两口的居室。  院子里有一口水井,還有一块不大的菜地。一年四月下旬,我们过来买茶的时候,见园子里一些常见菜,也是长得青旺旺的。房前屋后的樱桃、山楂也
期刊
我的母亲名叫彩女,她离开人世已经十多年了。  母亲五岁时便失去了父爱。我从未谋面的外祖父是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去世的。外祖母在我母亲不到18岁时也因病去世了,只留下母亲和一个大她12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其实,母亲还有一个二姐,但因家里穷,养不起,十多岁时丢了,解放后多次寻找也没有结果。听母亲讲,这位二姐应该早已不在人世了,战乱年代,就是不被乱枪打死,也被饿死。母亲的苦,还体现在培养我们几个儿女上。父亲
期刊
说起读书,就想起去世多年的父亲。他老人家生在穷山沟,一辈子同土坷垃、石头打交道。生活贫困潦倒,读书就更别提了,按他的说法,斗大的字不识一升。悲惨的经历,使他把满腔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可是,那年月,没钱,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奔波,又怎么让孩子上学读书呢?  但他并不死心,为了却夙愿,他在生产队里拼命干活儿以换取更多的劳力款,冬闲时节,就到天寒地冻的石塘窝里开山卖石。无奈的是,钱少孩子多。这就造成了家中
期刊
故乡,若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那么,乡愁就是画中最柔软的花朵。  无论是哪一位文人墨客,落笔时都是带着一份生生的疼,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间,还是在幽幽独处时,那一圈乡愁的涟漪,已然潜滋蔓长着,活色生香了一份爱的期盼。母亲的唠叨里,满满是爱的情愫,父亲的沉默不语中,却尽承载着无声的挚爱。那农家的小舟,牛娃的牧笛,叔叔的二胡,堂姐的琵琶,母亲在村口遥相守望的身影,总是在无声静默间,老了容颜,厚了思
期刊
太阳刚刚拱出地平线,在这深秋时节,远远望去,红松林就像一条宽宽的翠绿色玉带,束在大山腰间,将大山扮成了一个身着盛装的东北汉子,阳光热烈,敦厚雄壮。  “就这儿了。”小吕把电动车停靠好,见我要从车厢跳下,赶紧过来搀住我,“慢点儿!”她将车厢里备好的两节木棍分给我一根。这是根柞木棍儿,直径约三四厘米,长也就五六十厘米,握在手里,不粗不细,不长不短,还挺瓷实。又拿起两个小筐,也是一人一个,只是她筐里多了
期刊
近日遇到一位老同学,谈起她年迈的老爸因病住院的事,一脸的伤感:“唉,人老了真是可悲,全身都是病,天天大把大把地吃药,挂滴、打针什么的折腾个没完没了,真是受罪啊!他自己痛苦,我们做子女的也累。特别不忍心的是,病痛的折磨让人有生不如死的痛楚……”  因为长辈年老多病,我前几年往医院跑的次数也在增多。亲眼目睹了那些年老病残者的凄惨人生,于是就有了“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的感慨。公公住院的那段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