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等不及的生死之约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家里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自称是我的同学傅木龙的妻子,说木龙有事找我。我一听觉得奇怪,也预感不妙,接着传来木龙低沉的声音。他告诉我,他得了肝癌,已是晚期,时日不多了。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我连连问:“怎么回事,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起,有没有去医院治疗……”木龙有气无力地说:“治不好的,怕同学们担心,就都没说了。”木龙说,他走了,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女儿,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他说,友侨你在报社当记者,认识的人多,社会接触面广,将来孩子读书、就业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希望你能看顾。我含泪答应。这是临终“托孤”啊,这是一个知心朋友的信任啊,我能说什么呢?!
  木龙接着问我,能不能抽空回家乡见一面,他很想见见我。我说好,今天是星期五,我明天有一个重要采访,已安排好的不能不去,我们就约定下周六,也就是八天后在红湖中学见面,如何?木龙欣喜地说,好,我在母校等你。
  就在我和木龍通电话两天后的星期天晚上,木龙驾鹤西去。家中电话再次响起时,一个男子的声音,自称是木龙的哥哥,含悲说:“木龙走了。走前,家人要接他回老家祖屋住,也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但木龙一直不肯,坚持要在学校等你回来,说约好在学校见面的,说回了村里怕你回来找不到他。最后到了弥留状态,家人哄他说,友侨来过咱村,能找到的,才勉强同意回村去住。回村当晚就走了,撑不下去了……”
  听到这里,我已忍悲失声、泪流如注!木龙,我的老同学,我们不是已经约好了吗?就差这么几天,你怎么就撑不下去了呢?你才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啊!
  坐在回家乡奔丧的客车上,八百里路路漫漫,五个小时时恍惚,我的心中、眼中、脑海里,全是木龙的音容笑貌,和与他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
  我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在西陂小学临时寄读的,第二学期转学到了红湖农场中学,成了初一(1)班的插班生。班主任叫曾婉珠,是个教育有方的女老师,教数学。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她安排我与班中成绩最好的两个同学同桌。那时学校的课桌由两桌相连,同桌的同学是四人,而不是两人。我的左右同桌,一个是班长魏少文,一个是学习委员傅木龙。少文不但学习成绩好,还打得一手好乒乓球,对于一个没见过乒乓球的农村学生来说,少文的球技简直神乎其神,让我佩服得很。木龙则比较深沉,不爱说话,锐利的眼睛,虎虎的脑袋,给人一种威武感,让人一时难以亲近。他学习很用功,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尤其作文写得好,这恰好是我的弱项。
  我们就这样慢慢地熟悉,渐渐地了解,放下彼此的戒备,交流开始多了起来。我因大兄在农场公路边开了一间店铺,放学的时间都用来帮大兄看铺、做买卖,还要自己做饭,常常上学迟到,完不成作业,就常找他们问这问那。我数学有点天分,读书时几乎没有我解不了的数学题,他们遇到难题,也常与我商量。有一次,木龙开玩笑说,你快成我们班的小陈景润了。
  一年之后,我就申请转学回到了所在镇的中学继续读初二的第二学期。此举本意是想离开成为“生意仔”的环境,专心读书,补回一年来落下的学业。没想到几个月后,星期天放学回家,我为了改善住校伙食,冒雨下河捕虾,受凉得了一场急病,不得不休学在家调理。从此离开校园,早早结束了求学生涯。
  再次与木龙联系,是在我经历了打工、流浪,离家出走想闯少林寺学武,碰得头破血流,差点客死他乡之后,联想自己家境如此贫寒,拜师学武是不成了,一支笔、一张白纸总还买得起,于是打定主意,决心以文为生。其时我才十七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文学创作的道路有多艰难,根本不知道,更没去考虑。
  木龙听了我的决定,二话不说,送给了我一本厚厚的《写作基础知识》。他这时已考上了县师范学校,而且是学校文学社社长,对写作之难,该是有体会的吧。但他没给我泼冷水,而是以实际行动,予我无声的鼓励。他所赠的这本书,是我系统读过的第一本写作知识书。可以说,是这本书,指引了我的文学之路。
  后来,带着不灭的文学梦,我应征入伍远赴海南,在椰风阵阵、海浪声声中,目睹了海南立省建特区,十万人才过海冲浪的盛况。在陌生的环境和滚滚热浪中,我的阅历多了,视野开阔了,业余写作历经六七年的彷徨,终于突破,开始在《海南日报》《海口晚报》《海南农垦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每次发稿后,我都会第一时间寄样报给木龙,他也会第一时间回信,表示祝贺,并畅谈自己的读后感受。他曾这样坦率地对我说:“你是我们同学中文学天分很普通的一个,也是同学中在文学创作上走得最远的一个,这是你勤奋和坚持的结果,很多有天分的人因为没有长期坚持,所以半途而废,尝不到成功的果实。”我认同他的分析,虽然我并没走多远,更谈不上成功。
  到了2004年,也就是木龙走的前两年,我将陆续发表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木龙得知后很高兴,叫我多带几本回去送给他,他要推荐给他的学生读,他要留给他的女儿看,他要在县教育系统的语文同行中介绍我。他是那样有想法,他是那样的热心,他热爱学生,热爱汉语教育,热情地推介我这个老同学,真诚地以同学的进步为傲。就这么年轻有为的一个人,老天爷却把他带走了,带到天国去了,毫无商量的余地,是天妒英才呢,还是天上正缺他这样古道热肠的人?苍天啊,你能告诉我吗?
  木龙飞天,老母断肠,幼女悲怆……葬礼上,哀乐呜咽,泪如雨洒,说不尽的悲伤。而我,在伤感之余,更有一种彻骨的心痛。我心痛木龙,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回来看望木龙,而要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苦苦等待,望穿秋水,终未得见,抱憾而去,把一场同学约会,变成了生死之约,从此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
  木龙没等到约定时间就走了,是木龙失约,“有负”于我;我没即行赴约,酿成了终生遗憾和永远的痛,是我之过。这个沉痛的教训让我明白:人这一生,有些事,不能等,有些约,等不了也等不及。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马格里特》一书
其他文献
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这是一片海,一片深到无人所知的海。太静了,静到可以听见风吹过的声音。所以,当他们说话时,我竟也能听得清楚明白。一老一少的声音,也渐渐在这样的平淡中鲜活起来了。  为什么天上有个会发光的圆球?那是太阳,它会向我们释放温暖。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在这里?因为现在我们只能生活在这儿。为什么我们不离开这里呢?因为……“因为你们被遗忘在这儿了啊!”我顺口接出他说不出的话,可终究是没惊起半点儿
期刊
机舱里传来空姐柔软而甜美的声音:“乘客们请注意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由于天气变化,飞机航班延迟六个小时,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  飞机起飞后,机身被气流冲击,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抖动的机身,一直不能平稳。我的心也随着这不安的声响,越发紧张起来。空姐温柔的声音都无法缓解我心中的忐忑,悬着的那颗心,已提到了嗓子眼儿。  那年,我在阿治曼连续工作了三年后,由于签证到期,终于可以回国了。此时,
期刊
水冲走了桥板的时候,就该过渡了。  渡口在沿河一棵老柳树的树影下。一个人踩着月光走过来,动手解开缚在柳树上那根拴渡船的铁链,然后,一步跨上船,蹲在船头开始吧嗒吧嗒吸烟斗。烟火一明一灭,它告诉过渡人,摆渡人已在等候开船。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由河水洗涤出的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守业精神,让每位过渡人看了都油然而生敬意。  摆渡人姓黄,是个体格奇大、满脸络腮胡的严肃老头儿。他每天摆的第一渡人,永远是河东庵下
期刊
对于婚姻,姥姥的理解就是一个字:熬。两个人搭伙过日子,顺当也好,拧巴也罢,只要慢慢熬,等孩子大了,两口子老了,人生也就到头了,圆满了。  姥姥就是这么熬了大半辈子的。  她和外公结婚前从未见过。媒人牵线,父母点头,两个人就开始了五十多年的搭伙生活。依照我们晚辈的观察,两个人其实很不般配:外公是典型的旧式农民,身材健壮,沉默寡言,头脑简单。他一辈子的气力都用在了家里那几亩地上。对于田以外的事情,似乎
期刊
19岁那年,我与很多没有接收单位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一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之后,便如一叶浮萍在南方辗转游荡了数年。  2010年,我给海宁的一家专业市场做服务。清明翌日,同事捉了我一起去袁花乡下拜访大客户。一下车,便被一大片暖暖的、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惊讶之余,我便再也迈不开脚步。  在东海之滨,在钱塘江畔,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我的眼里只剩下了三种色彩:顶上是蓝蓝的天,远方是青青的山,身边是金黄
期刊
人活着就会生病,生病了就需要有人陪床。  母亲14岁那年,姥姥生了很重的病。在我们的方言中,那是一种叫作“缠腰蛇”的恶疾,得病的人,腹部、背部会生出红斑和水泡,像一条红色的蛇缠在腰间。当地人都说,如果这条红蛇首尾相连缠满腰间,人就没命了。  姥姥有四个子女,母亲是老大,那时舅舅和小姨都还是孩子,二姨也只有11岁。姥姥生病了,作为长女,家庭的担子责无旁贷。姥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就陪床了一个月。那
期刊
我们村最东头的野地边,有一间30平方米见方的老屋。斑驳石地基,剥落的土坯墙,斜坡屋顶长满杂草,常年迎风摇摆,绿了黄,黄了绿。  村里须发皆白的老人们也说不清这间老屋的确切建筑年代,老屋谜一样存在着,似乎又那么天经地义且理直气壮。打我记忆起,那间老屋就是村人们眼里的恐惧,皆绕道避之。避不过,就飞一样跑过,然后是陡然变煞白的脸。  幼年不解,曾无限天真地问父亲:“那屋里有啥?”  父亲极厌恶地答:“有
期刊
在42年的人生里,我把自己至少弄丢了五次。  小时候,我丢过三次。完全记事后,妈妈对我念叨过几回:“你小时候丢过三回。第一回,我記不住了。一回你都叫人拿自行车带到大楼咧,叫应民他妈给碰见了。应民他妈给那人说:‘这不是俺娃么?你咋把俺娃抱到这儿来咧?’一把把你抱过来咧,把那人吓得赶紧就跑咧。还有一回,把你丢在新村咧,多亏咱老屋对面你映林叔媳妇她妈把你从新村抱回来咧,老婆儿还是个小脚,那么远的路,老婆
期刊
我之前并未见过十三叔,关于他的事也是从大人口中得来的。我不知道他的真名,但说起“十三叔”这名还是挺有意思的,他与我不是本家,也并非排列十三,而是这人一直好赌,天天做着十三幺的梦,可他十赌九输,很少见他赢过,所以,大家干脆戏称他“十三输”。  十三叔年轻时是结过婚的,也育有过一子,但那儿子在六七岁时就被人拐走了,一直下落不明。儿子不见后,十三叔的媳妇趴在大路上用头狠狠磕向地面,哭得声嘶力竭,不久便发
期刊
我和柏树的认识,是有些偶然的。也许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些人是要走进我们的生命的,柏树就是其中的一个吧。  那时,我正读初一,和好几个来自山上的同学一起在复礼中学一间破败的空房子里打地铺住校。这些同学中,有的来自班家岭,有的来自斧头岭,有的来自麻子坡,我家住的地方,叫兔子嶺。这些坡坡岭岭都属于深山老箐,山下的人常常三五成群地上山砍柴。我们住校,米和菜都各人自带,早、中、晚三餐,各人将米装在瓷缸或者瓷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