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四优四破”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累计培训10万余人,受训者工作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受训学员家庭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一、优化理实一体,破解培训工学结合不紧密问题
一是搭建產学研用合作的新型农民培训平台。校内建有国家级评茶大师工作室、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贵州省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等10余个国家和省级新型农民培训培育平台;校外与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等10个农业园区以及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和建设了田间课堂、圈舍课堂。
二是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依据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按照“以师带徒、分组轮训”安排教学活动,在开放性实训基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田间地头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受训者在实践经验丰富的讲师、农艺师、技师等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中跟着学、照着干。
三是培育一支“三有四能型”的师资队伍。培育出以植物药生产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贵州省中兽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动物生产技能教学团队、贵州省生态农业技术教学团队为代表的,“脚上有泥、手上有茧、心中有民,能教学、能科研、能服务、能生产”的“三有四能型”师资队伍。
二、优化培训内容,破解培训教学不精准问题
一是构建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素质课程重在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生产技能课程重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以及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安全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经营管理课程重在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二是构建“两点一线”质量控制体系。“一线”是指从受训对象遴选、培训学员组合、整体方案编制、个性化项目设计与编制、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到训后项目方案实施的跟踪服务等农民培训培育全过程,各点所形成的一条质量生成控制线;“两点”是指在农民培训培育中,把校内的“个性化项目设计与编制”和校外的“生产经营项目方案实施”两个高素质农民个性化培训培育质量形成点作为关键控制点。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既要抓好全程质量管理,又要对关键控制点的质量加以重点控制。
三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对铜仁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并与相关企业、基地合作,共同开发了贵州白山羊、梵净山绿茶、江口萝卜猪等12种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培育课程及配套教材,其中,《羊(贵州白山羊)生产与综合实训》等4门课程已被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优化训后跟踪,破解培训跟踪服务不到位问题
一是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组建“博士团”“硕士团”“教授团”和天麻教授、茶叶教授、牛教授、羊教授、蘑菇教授等技术服务团队,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计划,对接乡镇村寨开展包乡包村技术服务。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顾昌华,技术指导万山区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共1100万棒,实现产值9000万元,纯利润近2000万元,有效带动精准扶贫户260户782人直接受益,辐射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创建的“622”利益联接扶贫模式案例还被写入中组部党员培训教材。
二是开展互联网 农技服务。学院利用互联网 120农技信息服务 微信技术咨询服务方式,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茶产业、生态农业、生态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信息咨询、指导服务,随时解答受训学员的技术难题,给予技术远程指导。近年接到“120”技术服务电话近1万次,出动服务车响应服务约400余次。
四、优化协同联动,破解培训工作运行不畅通问题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工作体系。由铜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主抓,财政、扶贫、人社、组织等部门密切配合,妇联、团委、园区、企业、农业合作社、村寨等广泛参与,学院施训和培育,各有侧重的完成新型农民培训培育的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学员遴选、条件保障、培训培育、质量监控、跟踪服务、定向扶持等工作。
二是形成“协同联动”运行机制。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工作,由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组织部、团委、妇联、村寨负责生源组织、培训培育过程与质量监管控制,财政局负责培训培育经费。校内按照学院统筹、继续教育部门组织、涉农类专业实施、鉴定所鉴定、技术服务中心跟踪服务的职责分工实施管理,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事事有人抓。★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一、优化理实一体,破解培训工学结合不紧密问题
一是搭建產学研用合作的新型农民培训平台。校内建有国家级评茶大师工作室、国家茶产业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贵州省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等10余个国家和省级新型农民培训培育平台;校外与和平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等10个农业园区以及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和建设了田间课堂、圈舍课堂。
二是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依据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按照“以师带徒、分组轮训”安排教学活动,在开放性实训基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田间地头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受训者在实践经验丰富的讲师、农艺师、技师等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中跟着学、照着干。
三是培育一支“三有四能型”的师资队伍。培育出以植物药生产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贵州省中兽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动物生产技能教学团队、贵州省生态农业技术教学团队为代表的,“脚上有泥、手上有茧、心中有民,能教学、能科研、能服务、能生产”的“三有四能型”师资队伍。
二、优化培训内容,破解培训教学不精准问题
一是构建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素质课程重在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生产技能课程重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以及市场化、信息化、标准化、安全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经营管理课程重在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二是构建“两点一线”质量控制体系。“一线”是指从受训对象遴选、培训学员组合、整体方案编制、个性化项目设计与编制、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到训后项目方案实施的跟踪服务等农民培训培育全过程,各点所形成的一条质量生成控制线;“两点”是指在农民培训培育中,把校内的“个性化项目设计与编制”和校外的“生产经营项目方案实施”两个高素质农民个性化培训培育质量形成点作为关键控制点。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既要抓好全程质量管理,又要对关键控制点的质量加以重点控制。
三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对铜仁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并与相关企业、基地合作,共同开发了贵州白山羊、梵净山绿茶、江口萝卜猪等12种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培育课程及配套教材,其中,《羊(贵州白山羊)生产与综合实训》等4门课程已被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优化训后跟踪,破解培训跟踪服务不到位问题
一是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组建“博士团”“硕士团”“教授团”和天麻教授、茶叶教授、牛教授、羊教授、蘑菇教授等技术服务团队,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计划,对接乡镇村寨开展包乡包村技术服务。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顾昌华,技术指导万山区敖寨乡食用菌产业共1100万棒,实现产值9000万元,纯利润近2000万元,有效带动精准扶贫户260户782人直接受益,辐射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创建的“622”利益联接扶贫模式案例还被写入中组部党员培训教材。
二是开展互联网 农技服务。学院利用互联网 120农技信息服务 微信技术咨询服务方式,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茶产业、生态农业、生态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信息咨询、指导服务,随时解答受训学员的技术难题,给予技术远程指导。近年接到“120”技术服务电话近1万次,出动服务车响应服务约400余次。
四、优化协同联动,破解培训工作运行不畅通问题
一是构建“一主多元”工作体系。由铜仁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主抓,财政、扶贫、人社、组织等部门密切配合,妇联、团委、园区、企业、农业合作社、村寨等广泛参与,学院施训和培育,各有侧重的完成新型农民培训培育的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学员遴选、条件保障、培训培育、质量监控、跟踪服务、定向扶持等工作。
二是形成“协同联动”运行机制。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工作,由农业农村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组织部、团委、妇联、村寨负责生源组织、培训培育过程与质量监管控制,财政局负责培训培育经费。校内按照学院统筹、继续教育部门组织、涉农类专业实施、鉴定所鉴定、技术服务中心跟踪服务的职责分工实施管理,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事事有人抓。★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