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霄,1986年生于山东济南,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2年至今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近年来参加国内外大展数十次。作品曾获第二十届全国版展中国美术奖提名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2019两岸青年版画艺术创作奖等奖项,被中国版画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金陵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栏目主持人陈林推介词
  王霄本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年輕版画家,她将版画以及油画等姊妹艺术的某些独特语汇,有机融入绢本工笔的创作中,自得—种意趣。她最近的—组工笔,画面构建亦真似幻,有真景实境,也有虚空幻影;造型率性肯定,虽以传统工笔中锋写形,却分明有—种似曾相识的“刀趣”;色彩含蓄典雅,经多遍晕染而不失洗尽铅华之澄澈通透,每每读来给人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审美体验。
  王霄创作自述
  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充满了内在的多样性。我在大学时主修的是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后来因工作关系,逐渐学习并进行工笔画的创作。这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使用同样的宣纸、绢、水、墨、颜色和毛笔,在审美趣味上似乎也有相似之处。
  《谧园系列》是我基于传统绘画中的园林题材创作的一系列工笔作品。园林是在古代中西文明中都有着重要地位的建筑景观,也构成了公共社交空间和日常生活领域。“谧园”是我臆造的一个时空模糊之所,它并非某个具体园林的现实再现,而是朦胧欲望生发的隐喻式场景。由于学习版画的出身,我更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感,我将作品《河畔》《缝之一》中的人物置身于不确定的荒原中,将女性的形象做了扁平化的定格,删除了过多琐碎的细节,以追求画面的整体氛围。
  在我看来,所谓的传统之“传”更多的是一种自觉,而不是一种策略,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自觉地身体力行,反而比理性的思想更加有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木版水印、工笔等今天被艺术类型严格限定的媒介和技法,也展现出一种自由的融合。我希望它们自己说话,而不是被他人讲述,正像我想赋予我画中人的主体性一样。
  约稿、责编:金前文
其他文献
关键词:隶书;风格;研究;对比;差异  20世纪以来考古的大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当代书法家的视野,为书法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参照。但是就隶书而言,当代书法家在研究和创作时太受制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受制于个人的审美观,今天大多数人对于“碑学”笔法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认为碑学笔法就必须写出金石残破的“剥蚀感”;对于范本取法也趋向偏激,一味追求所谓“丑”“怪”“拙”,并努力在清人的碑学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大
期刊
梁达涛 Liang Datao  梁达涛,广东江门人。现为暨南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书法史论及书法文献研究,著有《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李文田》。现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书学学术史视野下的王世贞《古今法书苑》编纂研究”(批准号:20YJ C760053)及201 9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生命之喻与中
期刊
我和夏宇兄认识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一见如故。  2018年初夏,我在北大举办了一个有关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小型论坛,我邀请夏宇兄以“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的现代性意识”为题,讲讲他的裂变印章和彩墨书法的创作实践。题目虽系我指定,但夏宇兄的演讲早已超越了会议主题对他的限定,他甚至抛开了事先准备好的演讲文稿,即兴发挥。他的演讲自然朴实、声情并茂,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我惊诧于他出众的口才。在接下来的两天交流
期刊
李梦龙,1992年生,河南信阳人。201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花乌专业,获硕士学位:西安美术学院202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西安美术学院。作品曾入选第三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获优秀奖)、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今品入微——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对岸·新工笔又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提名展、时代精神·当代院风年度大展、学院新方阵第十二届年展、第九届中国画节、花间逸
期刊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的践行也给中国画带来了革新与转变的契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家的主题选择与表现技法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从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绘画的图式面貌与国家意识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例如南宋的边角山水图式,就被认为是
期刊
谢增杰  谢增杰,1973年生于广东。201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专职画家、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美术馆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曾出版个人作品集《道心惟微——谢增杰中国画作品集》《谢增杰艺术集花乌编》《师古国今:中国画名家档案·谢增杰卷》《当代艺术名家-谢
期刊
张本逊 Zhang Benxun  张本逊( 1927-2016).中原书坛著名的实力派书家。沉醉于翰墨60余年,硕果累累。其书根植于《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魏碑刻石,又融入了其他碑帖的笔法,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人称“本逊体”。其书以道丽稳实、自然雅致、朴拙高古著称。作品曾获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在中原百姓中影响广泛而深远,真正实现了“书法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之目的。  张本逊
期刊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的社会对美术的功能和形态都有了新的要求,文质代变,所有在此间的画家都难例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国画运动”即是美术界为适应新时代的艺术需要对传统国画所进行的改造运动。这场改造潮流以《人民美术》的数篇发文为序幕,诸多从事山水画创作的传统派画家积极响应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变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观念,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国画的探索中。他们或是走向大自然,师法造化,或是在
期刊
徐培晨  徐培晨,1951年生,江苏省沛县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美术学),第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友国际藝术交流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和艺术研讨活动。出版《徐培晨美术文集》《画猴技法述要》《中国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曾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试图从“语境”的理论角度分析美术文献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建构及其认知基础,以指出在学术研究中的“语境”意识是指一种“多层次”的“反思性”认知,而非“单层次”的“客观性”认知。关键词:陈师曾;语境;此在;身份;认知基础  一、写作缘起  在过去,不少研究陈师曾画学观的著述都会赋予陈氏一个立场较为鲜明的标签,较典型之例有“民初北京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