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问题分析解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w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相对较弱,而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种各问题,如何有效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思考。文章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为例,解读该实验的相关问题,尤其是与中考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杠杆平衡;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4002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实验之一,也是较难的实验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存在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对某个问题总不清晰或存在某些误区。下面就本实验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问题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解读】实验目的就是该实验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或者说是探究杠杆原理。
  问题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需要哪些器材?
  【解读】一般情况下需要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有时将杠杆与直尺组合成杠杆平衡仪,且杠杆平衡仪上有专门挂钩码的铁丝环或塑料滑环,这时可不用细线,如图1所示的杠杆。如果杠杆上沒有铁丝环或塑料滑环,则要用细线制作滑环,如图2所示。
  图1图2
  问题3.使用杠杆平衡仪,为什么还用刻度尺呢?
  【解读】杠杆平衡仪上每大格并不都是1cm,有的是2cm或3cm或4cm或5cm,如果杠杆上标有5、10、15、20的字样,表示每大格为5cm,可能每大格还分成5至10个小格,实验时可不用刻度尺,如果杠杆上只标注分格线,没有数字,在直接读取力臂时,每格是多少厘米不能确定,操作时要求先用刻度尺测出每格是多少厘米,最后计算力臂。如果按格数来读取力臂,实际上是读取力臂是多少格,虽然不影响探究的结论,但实际上忽略了力臂的单位,如果在实验的表格中给出力臂的单位,这时就不能用格数来表示。
  问题4.杠杆在什么状态才平衡?
  【解读】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此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平衡时,这些力的作用线是交于一点的;杠杆在几个力作用下,不平衡时,这几个力的作用线并不相交于一点。当杠杆受两个力作用时,应当使杠杆向相反方向转动的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这样杠杆才能平衡。杠杆平衡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问题5.为什么在实验前与实验过程中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读】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是:使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上(重力的作用线经过支点),这样杠杆自重的力臂等于0,如图3所示,这时杠杆重力对杠杆的转动不产生影响,这样就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而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使动力与阻力的力臂正好落在杠杆上,如图4所示,这样便于测量力臂。
  图3图4
  问题6.实验前与实验过程中怎样使杠杆平衡?具体有何技巧?
  【解读】实验前是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实现的;技巧是杠杆的哪侧高,可将任一侧的螺母向该侧调。如图5所示,应该将左侧或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实验过程中是通过增减钩码个数(或改变拉力)或移动钩码的位置来实现的;技巧是哪侧高,可向哪侧增加钩码(或在另一侧减少钩码),也可将钩码向高的一侧移动。如图6所示,可以在杠杆左侧增加钩码,可在杠杆的右侧减少钩码个数,可以将左侧钩码向左移动,也可将右侧钩码向左移动。
  问题7.只测一组数据得出“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这一结论为什么是错误的?如果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一结论算正确吗?
  【解读】前者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的物理量不能加减;后者结论是正确的,但这样处理数据,就得出结论是不妥的。因为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往往不具有普遍性。
  问题8.为什么要多次测量,而且是在改变动力或阻力、改变力臂的不同情况下来进行呢?
  【解读】物理学上,在测量某个固定物理量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在找规律的实验中,一次测量具有偶然性,结论不可靠,只有进行多次实验与测量,才能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同样,如果只改变动力或阻力,也能得出结论,但它应该加上“力臂不变时”这个条件;其实,力臂变化时,杠杆的平衡条件也是成立的,不多次改变力或力臂,虽然能得出结论,但它不代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实验不符合普遍情况下总结物理规律的要求。
  问题9.“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是否正确?
  【解读】这个结论是在动力与阻力都在竖直的情况下成立,而在动力或阻力不竖直时则不成立。因为只有在两个力都竖直时,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距离成正比,如果力不竖直,则这一比例关系不存在。
  问题10.实验中动力与阻力都是竖直的,这算不算实验结论还具有特殊性呢?
  【解读】算,按道理应该探究动力、阻力在各种方向时的结论,考虑到不竖直的动力或阻力,它有力臂不落在杠杆上的情况,这样给力臂测量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在初中探究中不作“必须”的要求。
  问题11.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动力与阻力在任意方向上杠杆平衡条件都成立,应该怎么做?
  【解读】这就要利用测力计提供拉力,并测出力的大小,同时利用三角板与直尺来测量力臂。往往要两人合作或增加一块竖直的纸板,用铅笔描出力的方向,用三角板在纸板上画出力臂,再测量。
  问题1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不同的位置挂适当的钩码,杠杆也能平衡?为什么实验时不这样探究呢?
  【解读】实际上应该按照如图7所示的方式来探究。要知道,力与力臂的乘积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杠杆转动的方向。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同的“力与力臂的乘积”就像物体在某点受到相同方向的力一样,可以相加。广义上,杠杆的平衡条件应该是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的“力与力臂乘积的代数和相等”,而初中不作要求,如果这样探究,就便于归纳总结结论。
  问题13.实验表格上“力×力臂”的单位有的用N·m,也有的用N·cm,为什么都可以?
  【解读】前者单位为国际单位,后者单位为常用单位,其实,杠杆平衡条件两边的单位是相同的,可以削除,两种单位都不影响结论的得出,但两边单位要一致。
  问题14.用测力计代替钩码,进行实验,有何优点与缺点?
  【解读】用测力计代替钩码有两种方式,如图8与如图9所示,优点是钩码位置一旦确定,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也确定,很容易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且容易读出拉力的大小。缺点是很难保持测力计呈竖直状态,这样力臂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不重合,拉力的力臂总是偏小,因而拉力总是偏大。
  问题15.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实验时为什么得不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读】如图10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杠杆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产生影响,相当于杠杆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而实验时往往没有把杠杆重力产生的效果加入分析之列,这时测出的拉力偏大,最后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参考文献]
  [1]黄玉华.新编初中物理实验手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2]景泽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刘炳升,魏日升.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训练(初中物理教学法·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着眼课堂教学,从针对性、层次性、重点难点的把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90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鼓励学生打
A.从毕业生的素质看大学的水平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准,一是看它的科研成果,二是看它的学生素质。我认为,评价一所大学的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毕业生中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顶
[摘 要]当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呈现出浅表化的教学现象。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实行“转型升级”,实行“深度教学”。“深度教学”展示学生真实思想,关切学生现实生活。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各种政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问题、探究时事、参与实践等途径提升政治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深度教学;实践样态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尤其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探索网络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建立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教育体系。显
[摘要]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厘清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小结中,可巧设悬念,可与前面内容相呼应,也可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小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902  教学内容中,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重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