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仅仅两年之前我们还在讨论乔布斯和盖茨谁更伟大、扎克伯格的Facebook和多西的Twitter谁将最终称霸社交网络,两年之后人们已经开始猜测Larry Page和Elon Musk谁能把人类带向更科幻的未来。没错,美国的创新机制沧海横流,令人敬畏。反观今日中国,由于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太多行业在演绎着零和游戏,创造的价值和损害的价值加在一起,往往结果不过是打个平手。
正是带着无尽的疑问,我和来自中欧商学院40余名创业家于2013年初春远赴硅谷。硅谷,40年前,10万美元可购得基因技术公司60%的股权,50万美元可买到Typical SHV公司20%-25%的股权,1978年前并无任何IPO市场,40年后,仅仅如下数家公司的市值(惠普:330亿美元;英特尔:1050亿美元;苹果:4700亿美元;基因技术:1050亿美元;思科:1120亿美元;谷歌:2320亿美元;脸谱:640亿美元)总计超过1.33兆亿美元,相当于欧洲数家股票交易市场的总值,相当于数十个中小国度GDP的总额。究竟是什么创造了硅谷传奇?硅谷有商业模式吗,如有,那是什么?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吗?如有硅谷式的创业英雄会出现在中国吗?何时会出乔布斯?再进一步问:谁又会是中国版Elon Musk吗?如是上问,即是中国创业者的心结。
创业圣城历史和未来研修的旅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说到硅/谷’不妨恶补一下时下美国风头最健的创业偶像:Elon Musk。时至今日,他创办的四家公司市值全部超过10亿美元。
伟大的舞台从来离不开传奇的英雄,Musk正是硅谷——这个舞台上的名角。此番中欧创业营美西之行,领教了斯坦福、伯克利的厚重,渔人码头的妩媚、九曲花街的瑰丽;见识了Silicon Valley bank,一家只服务于高科技和创新企业的银行如何因为定位而生;聆听了郭岱君教授回顾蒋公日记(日记从历史看今朝),段永平的大道至简创业哲学观,彭凯平教授从心理学参详人性;参观了IEDO设计师之家,Google大校园,Facebook公社;当然还有“汽车界的iphone”“为生活而创新”的Tesla汽车厂区。彼时彼刻,风尘仆仆,在那个有些空旷的,源引与达芬奇并肩号称人类两大奇才的交流电的发明者特斯拉而命名的汽车公司巨大SHOW ROOM里,我并不是分外关心Tesla到底是玩具还是老虎,又或Tesla是将继续作为一家“电动车创业公司”存在(carstartup),还是成为汽车市场的真正巨子?这不缺答案,想想仅仅在六七年前苹果做MP3不也玩的很high吗?我急于想知道是什么造就了这位敢挑战火星的创业者,又或是其赖以存在的硅谷?巴菲特说:好公司是一定要有对的商业模式,从此出发,Musk这位连环创业者的连续创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对社会国家的创新可否同理类推?
在给出硅谷投资元老们的答案之前,我更愿意铺陈—下我的教授和同窗们的感受与触动:
李善友(酷6网创始人)参观谷歌时问:这样不计成本的创新会不会被那些在车库里的创业者们超越、颠覆。答:可能会,但就算我们死去也会是后来创新者、颠覆者的养料。瞬间顿悟硅谷快速失败,便宜失败的内涵。参透生死的玄机,这何尝不是造就硅谷的密码?
傅俊(上海慕斐、丰收蟹庄和创意功夫网创始人):我是否在企业内部,建立出来一套竞争系统,能够预见行业的未来?
杨炯纬(聚胜万台公司董事长):fail fast,fail cheap,在硅谷游学学到的风险投资哲学对我很有启发,似乎在很多方面都适用。只是值得思考的是,谁,或者什么,是值得我们为之坚持和牺牲的呢?
陈勇(联华盛世传播机构创始人):硅谷不变的是年轻人脸上的自信与放松,此乃创新与发展之内在心理基础;巨变的是在创新的基因和习惯推动下,硅谷再度进发无尽活力,创新来自底层。
崔欣欣(分享投资合伙人):无论是对创业者或投资人而言,都是一次必不可少的“朝圣之旅”!
除了朝圣,中国创业者还需要向硅谷学习什么?硅谷最老牌的投资人G.Leonard Baker(Sutter Hill Ventures创始合伙人)于2013年January 25在硅谷银行课堂上,这样给出了自己硅谷浸淫30年的11条总结:
1.小团体比大型官僚机构在创新上做得更好。
2.所有权是所有激励的基础。
3.创新以脱离老板和管理层为基本出发点。
4.大型组织谋杀新想法。
5.寻租者和创新者不能在同一组织中共存,寻租者会赶走创新者。
6.企业家的天性愿意承担风险,并将其转移到寻找机会上。
7.快速失败、便宜失败是加速创新的催化剂。
8.应用比发明更容易产生商业价值。
9.创新历史是由多个团队同时竞赛同一项目组成的。
10.新的商业模式使用新科技创造最大价值。
11.创新的潮流是不可预期的。
著名投资人和企业家、美国风投先行者之一威廉·H.德雷帕三世则对私立斯坦福大学评价甚高:全球“绝对”会出现更多硅谷,但大多“通常建在最好的高校周边”。
前斯隆商学院教授Bruce Pickering在指出加州的风投业务占据全美51%的份额以外,阐述了他理解中的创业圣境的特点:
有利的“游戏规则”;
具有巨大增值空间的商业服务;
资本自由流动,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人员自由流动,人尽其用;
创意自由流动,增进集体学习;
全球范围内与其他产业集群相联系;
高失败率使得幸存的企业更强大。
凡上种种是硅谷传奇的奥秘所在吗?硅谷本身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我们再去追溯硅谷历史中一些有趣脉络来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终极解答,60年来硅谷蝴蝶效应:1961年,如果没有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演讲中说出:“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应该花10年的时间把一个人类送上月球,再让他安全返回”,就不会有美苏太空竞赛,也不会有大兴土木的硅谷小镇的兴建,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也不会被吸引到库比提诺,而他们的养子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也永远不会遇上史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更不会有美国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为了推进计算机运算和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斯坦福大学、惠普等公司签订大量合同,从而促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就不会有贝尔实验室一时的风头无二;如果威廉姆·肖克利没有离开贝尔实验室,那么也不会有高手云集的仙童。如果仙童出身的尤金·克莱纳没有遇到惠普出来的汤姆·珀金斯,就不会有现在传奇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如果吉姆·克拉克安于本分继续倒腾硅谷图形公司,就没有那个叫做Netscape的浏览器,也不会分化出相同内核的Firefox,也不会催生出Chrome。如果雅虎当年买下了拉里·佩奇的那个Pagerank技术,那么就没有叫Google这个公司,就不会有人去做那个简洁的框……
请不要把这看成灵童的无数次转世,美国首屈一指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首席技术官Doug Solomon这样解释硅谷现象:“在西海岸,就像煮一锅汤,资金、工程师和创业精神……所有的理想因素都在这里,有些人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有些人就是为了找乐。”同样西海岸商业模式最创新的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也说:“硅谷创业公司就像蚊子,作为个体九死一生,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数量多,作为种族可以生存下来。”好吧,该揭晓答案了,我相信真正创建硅谷、保护硅谷的正是“机制“,一种不断创新的机制。而提供这种保护的一位关键人物Palo Alto市长Sid Espinosa这样认识他所率领的政府机构的职责:让这个地区的创新健康而持久的不止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还在于它没做什么。
旅程的最后几天,在一位伊朗房东Amidi(他在早些年一直像个投资者那样审视自己的房客。他一度他给了PalPay天使投资,后来这家公司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Amidi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创建的占地1.5万平方英尺面积的Plug and PalyTech Center中,我和其他两位来自中欧创业营的创业者与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做了关于两个不同国度创业生态的报告。在我之前的一位优秀的美国创业者骄傲地展示了他的连环创业成绩:其所创建的创业公司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极大地回报其投资人,随后我用戏谑的方式描述了我的创业旅程:持续创业,屡败屡战,直至搞垮了数家小型VC,一度我想放弃,可不甘心失败的投资人给我规劝:你不玩了,钱谁来还?对我略带黑色幽默的发言,美国的同行给出了正向的鼓励:你具有成功创业人物的气质“勇于自嘲敢于失败”。离开硅谷后,我反刍这八个字,如果换成中文的俚语,大致是“不要脸不怕死”。没错,这对于创业者也许足够了,但是对于想复制硅谷的国度而言,却远远不够。一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去建立一种能够让大多数人通过公平的手段成为少数人的机制?有没有勇气去不断创新机制以激励创新?这才应该是对硅谷的真正解密。
2013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去职演讲中提及:任何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和支持。这句话被媒体评为一个老人对中国未来的忠告,回归一个创业者的心境,我无限希望:在这个国度里,民众对创新的渴望和支持,能够让创业者有更大的机会用创造财富、分享财富来回馈民众。
正是带着无尽的疑问,我和来自中欧商学院40余名创业家于2013年初春远赴硅谷。硅谷,40年前,10万美元可购得基因技术公司60%的股权,50万美元可买到Typical SHV公司20%-25%的股权,1978年前并无任何IPO市场,40年后,仅仅如下数家公司的市值(惠普:330亿美元;英特尔:1050亿美元;苹果:4700亿美元;基因技术:1050亿美元;思科:1120亿美元;谷歌:2320亿美元;脸谱:640亿美元)总计超过1.33兆亿美元,相当于欧洲数家股票交易市场的总值,相当于数十个中小国度GDP的总额。究竟是什么创造了硅谷传奇?硅谷有商业模式吗,如有,那是什么?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吗?如有硅谷式的创业英雄会出现在中国吗?何时会出乔布斯?再进一步问:谁又会是中国版Elon Musk吗?如是上问,即是中国创业者的心结。
创业圣城历史和未来研修的旅程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说到硅/谷’不妨恶补一下时下美国风头最健的创业偶像:Elon Musk。时至今日,他创办的四家公司市值全部超过10亿美元。
伟大的舞台从来离不开传奇的英雄,Musk正是硅谷——这个舞台上的名角。此番中欧创业营美西之行,领教了斯坦福、伯克利的厚重,渔人码头的妩媚、九曲花街的瑰丽;见识了Silicon Valley bank,一家只服务于高科技和创新企业的银行如何因为定位而生;聆听了郭岱君教授回顾蒋公日记(日记从历史看今朝),段永平的大道至简创业哲学观,彭凯平教授从心理学参详人性;参观了IEDO设计师之家,Google大校园,Facebook公社;当然还有“汽车界的iphone”“为生活而创新”的Tesla汽车厂区。彼时彼刻,风尘仆仆,在那个有些空旷的,源引与达芬奇并肩号称人类两大奇才的交流电的发明者特斯拉而命名的汽车公司巨大SHOW ROOM里,我并不是分外关心Tesla到底是玩具还是老虎,又或Tesla是将继续作为一家“电动车创业公司”存在(carstartup),还是成为汽车市场的真正巨子?这不缺答案,想想仅仅在六七年前苹果做MP3不也玩的很high吗?我急于想知道是什么造就了这位敢挑战火星的创业者,又或是其赖以存在的硅谷?巴菲特说:好公司是一定要有对的商业模式,从此出发,Musk这位连环创业者的连续创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对社会国家的创新可否同理类推?
在给出硅谷投资元老们的答案之前,我更愿意铺陈—下我的教授和同窗们的感受与触动:
李善友(酷6网创始人)参观谷歌时问:这样不计成本的创新会不会被那些在车库里的创业者们超越、颠覆。答:可能会,但就算我们死去也会是后来创新者、颠覆者的养料。瞬间顿悟硅谷快速失败,便宜失败的内涵。参透生死的玄机,这何尝不是造就硅谷的密码?
傅俊(上海慕斐、丰收蟹庄和创意功夫网创始人):我是否在企业内部,建立出来一套竞争系统,能够预见行业的未来?
杨炯纬(聚胜万台公司董事长):fail fast,fail cheap,在硅谷游学学到的风险投资哲学对我很有启发,似乎在很多方面都适用。只是值得思考的是,谁,或者什么,是值得我们为之坚持和牺牲的呢?
陈勇(联华盛世传播机构创始人):硅谷不变的是年轻人脸上的自信与放松,此乃创新与发展之内在心理基础;巨变的是在创新的基因和习惯推动下,硅谷再度进发无尽活力,创新来自底层。
崔欣欣(分享投资合伙人):无论是对创业者或投资人而言,都是一次必不可少的“朝圣之旅”!
除了朝圣,中国创业者还需要向硅谷学习什么?硅谷最老牌的投资人G.Leonard Baker(Sutter Hill Ventures创始合伙人)于2013年January 25在硅谷银行课堂上,这样给出了自己硅谷浸淫30年的11条总结:
1.小团体比大型官僚机构在创新上做得更好。
2.所有权是所有激励的基础。
3.创新以脱离老板和管理层为基本出发点。
4.大型组织谋杀新想法。
5.寻租者和创新者不能在同一组织中共存,寻租者会赶走创新者。
6.企业家的天性愿意承担风险,并将其转移到寻找机会上。
7.快速失败、便宜失败是加速创新的催化剂。
8.应用比发明更容易产生商业价值。
9.创新历史是由多个团队同时竞赛同一项目组成的。
10.新的商业模式使用新科技创造最大价值。
11.创新的潮流是不可预期的。
著名投资人和企业家、美国风投先行者之一威廉·H.德雷帕三世则对私立斯坦福大学评价甚高:全球“绝对”会出现更多硅谷,但大多“通常建在最好的高校周边”。
前斯隆商学院教授Bruce Pickering在指出加州的风投业务占据全美51%的份额以外,阐述了他理解中的创业圣境的特点:
有利的“游戏规则”;
具有巨大增值空间的商业服务;
资本自由流动,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人员自由流动,人尽其用;
创意自由流动,增进集体学习;
全球范围内与其他产业集群相联系;
高失败率使得幸存的企业更强大。
凡上种种是硅谷传奇的奥秘所在吗?硅谷本身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我们再去追溯硅谷历史中一些有趣脉络来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终极解答,60年来硅谷蝴蝶效应:1961年,如果没有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演讲中说出:“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应该花10年的时间把一个人类送上月球,再让他安全返回”,就不会有美苏太空竞赛,也不会有大兴土木的硅谷小镇的兴建,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也不会被吸引到库比提诺,而他们的养子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也永远不会遇上史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更不会有美国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为了推进计算机运算和图形技术的发展,与斯坦福大学、惠普等公司签订大量合同,从而促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就不会有贝尔实验室一时的风头无二;如果威廉姆·肖克利没有离开贝尔实验室,那么也不会有高手云集的仙童。如果仙童出身的尤金·克莱纳没有遇到惠普出来的汤姆·珀金斯,就不会有现在传奇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如果吉姆·克拉克安于本分继续倒腾硅谷图形公司,就没有那个叫做Netscape的浏览器,也不会分化出相同内核的Firefox,也不会催生出Chrome。如果雅虎当年买下了拉里·佩奇的那个Pagerank技术,那么就没有叫Google这个公司,就不会有人去做那个简洁的框……
请不要把这看成灵童的无数次转世,美国首屈一指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首席技术官Doug Solomon这样解释硅谷现象:“在西海岸,就像煮一锅汤,资金、工程师和创业精神……所有的理想因素都在这里,有些人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有些人就是为了找乐。”同样西海岸商业模式最创新的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也说:“硅谷创业公司就像蚊子,作为个体九死一生,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数量多,作为种族可以生存下来。”好吧,该揭晓答案了,我相信真正创建硅谷、保护硅谷的正是“机制“,一种不断创新的机制。而提供这种保护的一位关键人物Palo Alto市长Sid Espinosa这样认识他所率领的政府机构的职责:让这个地区的创新健康而持久的不止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还在于它没做什么。
旅程的最后几天,在一位伊朗房东Amidi(他在早些年一直像个投资者那样审视自己的房客。他一度他给了PalPay天使投资,后来这家公司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Amidi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创建的占地1.5万平方英尺面积的Plug and PalyTech Center中,我和其他两位来自中欧创业营的创业者与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做了关于两个不同国度创业生态的报告。在我之前的一位优秀的美国创业者骄傲地展示了他的连环创业成绩:其所创建的创业公司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极大地回报其投资人,随后我用戏谑的方式描述了我的创业旅程:持续创业,屡败屡战,直至搞垮了数家小型VC,一度我想放弃,可不甘心失败的投资人给我规劝:你不玩了,钱谁来还?对我略带黑色幽默的发言,美国的同行给出了正向的鼓励:你具有成功创业人物的气质“勇于自嘲敢于失败”。离开硅谷后,我反刍这八个字,如果换成中文的俚语,大致是“不要脸不怕死”。没错,这对于创业者也许足够了,但是对于想复制硅谷的国度而言,却远远不够。一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去建立一种能够让大多数人通过公平的手段成为少数人的机制?有没有勇气去不断创新机制以激励创新?这才应该是对硅谷的真正解密。
2013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去职演讲中提及:任何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和支持。这句话被媒体评为一个老人对中国未来的忠告,回归一个创业者的心境,我无限希望:在这个国度里,民众对创新的渴望和支持,能够让创业者有更大的机会用创造财富、分享财富来回馈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