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道德经》中提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行不言之教”是“道法自然”的“无为”之教,是“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不言之教”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尊重人的本性为价值取向,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无为;不言之教
【中图分类号】G630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充满了丰富的、经久不衰的大智慧。其中,老子的“行不言之教”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行不言之教”即“道法自然”的“无为”之教
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即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去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在老子看来,“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的是相通的。“不言”即“无为”,“不言之教”即“无为”之教。对当代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要求教师以“无为”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化。教师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的原则下,让学生有所作为。
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并非真的“不言”,而是不要妄言、多言,要“言”得少且合乎自然。要“善言,无瑕谪”,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人指谪。老子在《道德经》中分别讲道:“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37章)、“希言自然”(第2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73章)。这里的“不言”“贵言”“希言”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而遵循其自然发展。
对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即是符合“道”的教育。只有“行不言之教”,排除不必要作为和做法,顺着学生的自然本性,促其发展,这样才是符合“道”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行不言之教”意味着教师要用“贵言”“希言”“不言”的方式施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作为。老师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而是讲的越精越好。绝不能强制教育者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二、“行不言之教”强调“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
老子《道德经》第57章进一步强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化育;我好静,人民自然就会纯正;我无事,人民就会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就会纯朴。在这里,老子提出了通过“自化”“自朴”的方式来实现人们自身的发展。在无外界的强作妄为下,万物就可以发展其自然本性;反之,若是强加作为,甚至妄为,只会打破宇宙的和谐与平衡,阻碍万物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发展。
对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自然本性,并充分相信学生有发展自然本性的潜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与老子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现代教育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亲身体悟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化”“自朴”是让受教育者自己主动地学习,不是靠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與自觉,靠自己的体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行不言之教”,所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教育者“无为”、“无私”、“无欲”的前提下,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实现其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施以不必要的教学,应该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要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发挥受教育者自我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47章)的效果。
三、“行不言之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第43章讲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说“不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老子的“不言之教”强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以尊重人的本性和独有个性为价值取向,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仍在忽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教育中以社会需求完全替代了个人的需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教育不能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完全束缚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应尊重人性的自然发展,对受教育者不要施以不必要的作为,并通过“自化”“自朴”来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教育效果。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摈弃教师的绝对权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育管理上,现代教育管理部门管的太多,管的太死,这不符合老子的“不言之教”。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放权给学校,管理部门要坚持老子“无为”的原则,让校长有所作为。校长也要放开手让老师大胆改革创新。
家庭教育也应坚持老子的“不言之教”,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黄士吉、王丽艳:老子新译义疏[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无为;不言之教
【中图分类号】G630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充满了丰富的、经久不衰的大智慧。其中,老子的“行不言之教”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行不言之教”即“道法自然”的“无为”之教
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指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即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去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在老子看来,“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的是相通的。“不言”即“无为”,“不言之教”即“无为”之教。对当代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要求教师以“无为”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化。教师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的原则下,让学生有所作为。
老子的“行不言之教”并非真的“不言”,而是不要妄言、多言,要“言”得少且合乎自然。要“善言,无瑕谪”,善于说话,没有差错让人指谪。老子在《道德经》中分别讲道:“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37章)、“希言自然”(第2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第73章)。这里的“不言”“贵言”“希言”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而遵循其自然发展。
对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即是符合“道”的教育。只有“行不言之教”,排除不必要作为和做法,顺着学生的自然本性,促其发展,这样才是符合“道”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行不言之教”意味着教师要用“贵言”“希言”“不言”的方式施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作为。老师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而是讲的越精越好。绝不能强制教育者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二、“行不言之教”强调“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
老子《道德经》第57章进一步强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化育;我好静,人民自然就会纯正;我无事,人民就会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自然就会纯朴。在这里,老子提出了通过“自化”“自朴”的方式来实现人们自身的发展。在无外界的强作妄为下,万物就可以发展其自然本性;反之,若是强加作为,甚至妄为,只会打破宇宙的和谐与平衡,阻碍万物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发展。
对教育而言,“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自然本性,并充分相信学生有发展自然本性的潜能。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与老子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现代教育就是要从教转到学,教育不是教师施教于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亲身体悟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化”“自朴”是让受教育者自己主动地学习,不是靠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與自觉,靠自己的体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行不言之教”,所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教育者“无为”、“无私”、“无欲”的前提下,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化”、“自朴”的自我教育,实现其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施以不必要的教学,应该顺应教育的自然规律,要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发挥受教育者自我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47章)的效果。
三、“行不言之教”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第43章讲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说“不言”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万物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老子的“不言之教”强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以尊重人的本性和独有个性为价值取向,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我们的教育仍在忽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教育中以社会需求完全替代了个人的需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教育不能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完全束缚了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老子的“不言之教”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应尊重人性的自然发展,对受教育者不要施以不必要的作为,并通过“自化”“自朴”来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教育效果。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摈弃教师的绝对权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育管理上,现代教育管理部门管的太多,管的太死,这不符合老子的“不言之教”。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放权给学校,管理部门要坚持老子“无为”的原则,让校长有所作为。校长也要放开手让老师大胆改革创新。
家庭教育也应坚持老子的“不言之教”,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黄士吉、王丽艳:老子新译义疏[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