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玉米生产情况
1.1抢播抢种,玉米播种面积稳中有增
1.1.1播种情况 2010年4~5月吉林省玉米主产区连续降雨,持续低温,平均气温比往年低3.4℃,春季与往年相比晚来18天,这给玉米播种带来了较大困难,全省玉米播种期普遍延后10~15天。主要播种期集中在4月30日~5月4日,5月12日全省玉米播种全部结束。
1.1.2播种面积 由于受玉米价格上扬影响,2010年长春、吉林、四平、白城、松原等主产区玉米的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4656万亩,比2009年增加49万亩。
1.2苗齐苗好,玉米长势达到常年水平
虽然2010年玉米播种时间延后,播种进度不一,但5月中旬以来,气候转暖,持续高温,气温高于常年2℃左右,且前期降水多,土壤墒情好,玉米出苗情况比较乐观,与往年相比,出苗期缩短,全省玉米出苗率较高,苗齐苗好,多年少见。虽然进入6月以来降水少,西部和中部部分县(市)局部出现旱情,但随着抗旱保苗力度的加大,以及后期持续降水,旱情大大缓解,各地玉米长势喜人,有90%玉米已经长到10叶以上,各项生长发育指标都达到常年水平。
1.3气候异常,后期玉米生长面临严峻考验
6月以来,东北地区降水偏少5~8成,大部地区气温偏高2℃~6℃,吉林东部日最高气温 ≥30℃的天数达3~6天,吉林中西部最高气温≥30℃的天数达5~8天,但是6月份以来降雨偏少,干旱隐患仍存。6月初土壤较为湿润,经历了持续半个月的高温考验后,土壤渐渐显现出稍旱苗头,农安、舒兰、榆树部分地区地下10cm未见湿土。由于端午节前持续的高温,玉米苗有打绺的现象。端午期间部分地区虽有降雨,但并没有缓解缺水状况。截至6月18日,吉林省普降阵雨,旱情基本解除。但进入7月份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受到强降雨的严重袭击,特别是8月的洪水,使得大部分农田出现倒伏,积水现象严重,受灾的大部分是低洼地,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是很大。
2.玉米的收售情况
2.1农民售粮习惯发生改变
2.1.1经济因素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等收入来源的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不再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很多农民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售粮习惯,而是选择时机售粮。从“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获悉,年前急于用钱(还贷)的一部分农民,选择卖玉米棒,当地收购价格在1~1.2元/公斤,出粮率在70%~75%。还有部分农民由于看好后市,心里价位较高,在1.8元/公斤(干粮),留粮待涨,择机卖粮。目前收购价格在1.76~1.84元/公斤之间,基本在农民满意的价位。
2.1.2售粮质量 粮食含水量较高,不易保存,而若较长时间存放,水分较高的玉米会出现掉秤,因此这样的玉米,农民保存并不划算,所以建议农民早售粮。玉米的质量不同,水分不同,价格的相对差异也就较大。质量好、水分低的玉米不愁卖,质量差些、水分高的玉米价格每市斤也高于2008年0.05~0.08元不等,一般情况下的价位1.56~1.72元/公斤,还有更高的。
2.1.3存储条件 有条件的农民在自家搭建了用于消耗水分、保存玉米的楼子,不过对生产大户而言储存条件的要求高,因此这个情况下农民售粮积极性会随着存储条件的难易程度而改变。比如产量大的农户由于没有办法在家里储存就会在上市初期销售,而产量较少的农户则会择机销售。但随着气温的逐淅升高,天气变得越来越潮湿闷热,玉米发生霉变的可能性提高,农民在进入6月以后卖粮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民手中余粮已经不多,最多还有10%未售出。
2.2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
2.2.1受农民售粮预期变化的影响 农民前两年经历了卖粮早,后期粮价上涨的情况,因此,在2009年即使出现玉米减产的情况下,农民也倾向于晚卖粮,就在春节前后现货市场价格平淡的情况下,农民仍不卖粮,此后收购价真的上涨了。在对上半年吉林的深加工企业的统计分析来看,长春大成、松原赛力事达、公主岭黄龙、中粮生化(公主岭)、中粮生化(榆树)从2009年的11月到2010年的6月玉米收购价格基本是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全省玉米价格与2009年同期价格相比每吨高出200元左右,价位在1800~1840元/吨不等。
2.2.2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出台了针对南方15省、市、地区的饲料企业直接采购东北玉米给与每吨70元的运输补贴政策,使得南方加工企业需求旺盛,玉米价格上涨。
2.2.3加工企业集体提价的影响 各家企业对后市看好,竞相收粮,抬高了收购价格,使得玉米收购价格上涨。 因此,农民惜售,贸易商、深加工企业提价抢粮,这个过程形成了供需双方及中间商看涨预期相互强化推升价格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形成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1.1抢播抢种,玉米播种面积稳中有增
1.1.1播种情况 2010年4~5月吉林省玉米主产区连续降雨,持续低温,平均气温比往年低3.4℃,春季与往年相比晚来18天,这给玉米播种带来了较大困难,全省玉米播种期普遍延后10~15天。主要播种期集中在4月30日~5月4日,5月12日全省玉米播种全部结束。
1.1.2播种面积 由于受玉米价格上扬影响,2010年长春、吉林、四平、白城、松原等主产区玉米的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4656万亩,比2009年增加49万亩。
1.2苗齐苗好,玉米长势达到常年水平
虽然2010年玉米播种时间延后,播种进度不一,但5月中旬以来,气候转暖,持续高温,气温高于常年2℃左右,且前期降水多,土壤墒情好,玉米出苗情况比较乐观,与往年相比,出苗期缩短,全省玉米出苗率较高,苗齐苗好,多年少见。虽然进入6月以来降水少,西部和中部部分县(市)局部出现旱情,但随着抗旱保苗力度的加大,以及后期持续降水,旱情大大缓解,各地玉米长势喜人,有90%玉米已经长到10叶以上,各项生长发育指标都达到常年水平。
1.3气候异常,后期玉米生长面临严峻考验
6月以来,东北地区降水偏少5~8成,大部地区气温偏高2℃~6℃,吉林东部日最高气温 ≥30℃的天数达3~6天,吉林中西部最高气温≥30℃的天数达5~8天,但是6月份以来降雨偏少,干旱隐患仍存。6月初土壤较为湿润,经历了持续半个月的高温考验后,土壤渐渐显现出稍旱苗头,农安、舒兰、榆树部分地区地下10cm未见湿土。由于端午节前持续的高温,玉米苗有打绺的现象。端午期间部分地区虽有降雨,但并没有缓解缺水状况。截至6月18日,吉林省普降阵雨,旱情基本解除。但进入7月份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受到强降雨的严重袭击,特别是8月的洪水,使得大部分农田出现倒伏,积水现象严重,受灾的大部分是低洼地,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是很大。
2.玉米的收售情况
2.1农民售粮习惯发生改变
2.1.1经济因素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等收入来源的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不再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很多农民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售粮习惯,而是选择时机售粮。从“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短信平台获悉,年前急于用钱(还贷)的一部分农民,选择卖玉米棒,当地收购价格在1~1.2元/公斤,出粮率在70%~75%。还有部分农民由于看好后市,心里价位较高,在1.8元/公斤(干粮),留粮待涨,择机卖粮。目前收购价格在1.76~1.84元/公斤之间,基本在农民满意的价位。
2.1.2售粮质量 粮食含水量较高,不易保存,而若较长时间存放,水分较高的玉米会出现掉秤,因此这样的玉米,农民保存并不划算,所以建议农民早售粮。玉米的质量不同,水分不同,价格的相对差异也就较大。质量好、水分低的玉米不愁卖,质量差些、水分高的玉米价格每市斤也高于2008年0.05~0.08元不等,一般情况下的价位1.56~1.72元/公斤,还有更高的。
2.1.3存储条件 有条件的农民在自家搭建了用于消耗水分、保存玉米的楼子,不过对生产大户而言储存条件的要求高,因此这个情况下农民售粮积极性会随着存储条件的难易程度而改变。比如产量大的农户由于没有办法在家里储存就会在上市初期销售,而产量较少的农户则会择机销售。但随着气温的逐淅升高,天气变得越来越潮湿闷热,玉米发生霉变的可能性提高,农民在进入6月以后卖粮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民手中余粮已经不多,最多还有10%未售出。
2.2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
2.2.1受农民售粮预期变化的影响 农民前两年经历了卖粮早,后期粮价上涨的情况,因此,在2009年即使出现玉米减产的情况下,农民也倾向于晚卖粮,就在春节前后现货市场价格平淡的情况下,农民仍不卖粮,此后收购价真的上涨了。在对上半年吉林的深加工企业的统计分析来看,长春大成、松原赛力事达、公主岭黄龙、中粮生化(公主岭)、中粮生化(榆树)从2009年的11月到2010年的6月玉米收购价格基本是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全省玉米价格与2009年同期价格相比每吨高出200元左右,价位在1800~1840元/吨不等。
2.2.2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出台了针对南方15省、市、地区的饲料企业直接采购东北玉米给与每吨70元的运输补贴政策,使得南方加工企业需求旺盛,玉米价格上涨。
2.2.3加工企业集体提价的影响 各家企业对后市看好,竞相收粮,抬高了收购价格,使得玉米收购价格上涨。 因此,农民惜售,贸易商、深加工企业提价抢粮,这个过程形成了供需双方及中间商看涨预期相互强化推升价格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形成价格不断上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