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41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治疗,比较用药前后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总结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详细统计。结果 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41例肺癌患者均未死亡;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各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便秘和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症状,给予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贫血;肺癌;促红细胞生成素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相关调查表明,随着生存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肺癌患者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总体预后情况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肺癌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加之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使得自身摄取造血物质出现功能行性障碍。多数肺癌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且多伴有严重贫血症状。因此。缓解临床不良症状、尽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主要治疗原则。为进一步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选择我院41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41例晚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为(63.8.±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其中小细胞肺癌3例,腺癌6例,腺鳞癌15例,鳞癌17例。
1.2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及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代谢紊乱者,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者;③铁剂过敏者,1个月内实施输血者;④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⑤近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类药物者。⑥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导致不能正常交流者;
1.3治疗方法
41例患者入院后均执行常规处理,主要包括输血、纠酸、抗贫血、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给予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10000 U/次,2次/周,8周后停药判定疗效。
1.4指标观察
治疗2个月后,观察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41例肺癌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死亡;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41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指标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RET(%) 0.9±0.1 2.2±0.1
HCT(%) 30.5±4.2 46.1±3.9★
Hb(g/L) 85.2±10.3 117.1±7.2★
SF(g/L) 127.4±52.6 732.9±2.108★
TAST(%) 14.7±5.2 41.9±3.7★
注:①:与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P<0.05;②:RET、HCT、Hb、SF、TAST分别表示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4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头痛,1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结果详见表2。
表2 4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恶心呕吐 皮疹 头痛 便秘
2(4.9) 1(2.4) 1(2.4) 1(2.4)
3.讨论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老年患者是此病的高发人群。虽然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总体预后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肺癌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加之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使得自身摄取造血物质出现功能行障碍。多数肺癌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且多伴有严重贫血症状。
3.1贫血症状对肺癌患者的不良影响
贫血症状是晚期肺癌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70%以上肺癌患者可能合并贫血症状。目前临床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及化学疗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血,或加重患者贫血症状。肺癌发病初期,患者常会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但胸腔手术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进而引发贫血。而在肺癌发病局限期和疾病进展期,患者通常会接受辅助治疗措施,包括姑息性治疗方法在内的治疗方式均可能加重贫血。在化疗进行到4、5、6个周期时,肺癌实体肿瘤中输血率达到最高值,贫血发生率分别达到50%、60%和40%。化学疗法可对患者骨髓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进而出现肾性贫血症状。紫杉烷类、吉西他宾、长春瑞滨等是肺癌化疗方案中常见组成药物,长期应用也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贫血。根据权威资料研究结果[1],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导致肺癌患者出现贫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患者骨髓增生水平較低;(2)受癌症细胞影响,患者红细胞在体内的生存期被大大缩短;(3)各种因素(如治疗、用药等)导致患者失血过多;(4)贫血患者自身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铁剂不能完全被吸收,铁利用功能出现障碍;(5)长期营养不良,血清铁浓度迅速下降;(6)骨髓造血系统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患者贫血程度不相符;(7)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不断减少及骨髓反应不敏感与长期营养不良、细胞毒作用密切相关[2-3]。 3.2肺癌患者生存情况
肺癌患者出现贫血后,可导致疲乏无力、呼吸困难,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进而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这些症状发展严重时,患者将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降低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针对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其贫血程度与自身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权威统计学数据表明,肺癌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4个周期化疗后,会加重其贫血程度,并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4]。另外,放射性治疗及放化疗联合疗法还能导致肺癌患者出现局部控制率低下现象,而贫血就是其中的重要危险因子。主要发生机制可能与贫血引发肿瘤乏氧、增加肿瘤的抵抗力有关,进而降低放射性治疗和化疗的临床效果,间接减少患者生存期。
3.3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用机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人体肝脏和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物质,能够对红细胞生成产生促进作用。肺癌患者及肾病患者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增加合并贫血患者的血流比溶度。当人体处于缺氧环境时,可导致红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促红细胞生成素正是根据此种原理,由人工合成,促进患者肌肉组织中迅速生成氧气,进而增加肌肉活力。另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增加肺癌患者红血球数目,被广泛应用在血液和癌症疾病治疗中。为肺癌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1~3周,即可观察到血细胞比容显著增加,并且与应用剂量呈正比例关系。应用4~6周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包括情绪、饮食起居、体力耐受程度及性功能等。严重贫血者应及时对症治疗,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同时补充叶酸、铁剂,必要时可进行输血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41例肺癌合并贫血症状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头痛,1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大于权威文献报道[5],考虑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选案例有限。但同样能够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显著改善肺癌患者贫血症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从随访结果来看,患者生存期>6个月,提示改善和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对肺癌复发具有抑制作用,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并提高患者生存率。现阶段,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肺癌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药物最佳剂量,二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给药方式,使患者接受更加快捷方便的治疗,并从中获得最大临床治疗效果。当然,促紅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治疗领域的效果还需更多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白如玉,李亨芬,聂金梅,等.以VEGF/VEGFR为靶点的肺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05(2):461~462.
[2]彭洋.18例老年肺癌治疗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2,4(15):21~22.
[3]杨天潇.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2014,3(6):463~464
[4]张树风,戴启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05-25(3):170~171.
[5]胡艳正.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和RRM1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10):317~318.
关键词:贫血;肺癌;促红细胞生成素
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相关调查表明,随着生存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肺癌患者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总体预后情况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肺癌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加之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使得自身摄取造血物质出现功能行性障碍。多数肺癌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且多伴有严重贫血症状。因此。缓解临床不良症状、尽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主要治疗原则。为进一步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本文选择我院41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41例晚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为(63.8.±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肺癌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其中小细胞肺癌3例,腺癌6例,腺鳞癌15例,鳞癌17例。
1.2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及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代谢紊乱者,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者;③铁剂过敏者,1个月内实施输血者;④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⑤近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类药物者。⑥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导致不能正常交流者;
1.3治疗方法
41例患者入院后均执行常规处理,主要包括输血、纠酸、抗贫血、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给予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10000 U/次,2次/周,8周后停药判定疗效。
1.4指标观察
治疗2个月后,观察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41例肺癌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死亡;治疗后,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41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指标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RET(%) 0.9±0.1 2.2±0.1
HCT(%) 30.5±4.2 46.1±3.9★
Hb(g/L) 85.2±10.3 117.1±7.2★
SF(g/L) 127.4±52.6 732.9±2.108★
TAST(%) 14.7±5.2 41.9±3.7★
注:①:与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P<0.05;②:RET、HCT、Hb、SF、TAST分别表示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2.2不良反应发生率
4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头痛,1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结果详见表2。
表2 4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恶心呕吐 皮疹 头痛 便秘
2(4.9) 1(2.4) 1(2.4) 1(2.4)
3.讨论
肺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老年患者是此病的高发人群。虽然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但患者总体预后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肺癌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加之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使得自身摄取造血物质出现功能行障碍。多数肺癌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且多伴有严重贫血症状。
3.1贫血症状对肺癌患者的不良影响
贫血症状是晚期肺癌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70%以上肺癌患者可能合并贫血症状。目前临床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及化学疗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血,或加重患者贫血症状。肺癌发病初期,患者常会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但胸腔手术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进而引发贫血。而在肺癌发病局限期和疾病进展期,患者通常会接受辅助治疗措施,包括姑息性治疗方法在内的治疗方式均可能加重贫血。在化疗进行到4、5、6个周期时,肺癌实体肿瘤中输血率达到最高值,贫血发生率分别达到50%、60%和40%。化学疗法可对患者骨髓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进而出现肾性贫血症状。紫杉烷类、吉西他宾、长春瑞滨等是肺癌化疗方案中常见组成药物,长期应用也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贫血。根据权威资料研究结果[1],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导致肺癌患者出现贫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患者骨髓增生水平較低;(2)受癌症细胞影响,患者红细胞在体内的生存期被大大缩短;(3)各种因素(如治疗、用药等)导致患者失血过多;(4)贫血患者自身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铁剂不能完全被吸收,铁利用功能出现障碍;(5)长期营养不良,血清铁浓度迅速下降;(6)骨髓造血系统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患者贫血程度不相符;(7)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不断减少及骨髓反应不敏感与长期营养不良、细胞毒作用密切相关[2-3]。 3.2肺癌患者生存情况
肺癌患者出现贫血后,可导致疲乏无力、呼吸困难,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进而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这些症状发展严重时,患者将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降低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针对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其贫血程度与自身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权威统计学数据表明,肺癌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4个周期化疗后,会加重其贫血程度,并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4]。另外,放射性治疗及放化疗联合疗法还能导致肺癌患者出现局部控制率低下现象,而贫血就是其中的重要危险因子。主要发生机制可能与贫血引发肿瘤乏氧、增加肿瘤的抵抗力有关,进而降低放射性治疗和化疗的临床效果,间接减少患者生存期。
3.3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用机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人体肝脏和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物质,能够对红细胞生成产生促进作用。肺癌患者及肾病患者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增加合并贫血患者的血流比溶度。当人体处于缺氧环境时,可导致红细胞出现增生现象。促红细胞生成素正是根据此种原理,由人工合成,促进患者肌肉组织中迅速生成氧气,进而增加肌肉活力。另外,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增加肺癌患者红血球数目,被广泛应用在血液和癌症疾病治疗中。为肺癌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1~3周,即可观察到血细胞比容显著增加,并且与应用剂量呈正比例关系。应用4~6周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包括情绪、饮食起居、体力耐受程度及性功能等。严重贫血者应及时对症治疗,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同时补充叶酸、铁剂,必要时可进行输血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41例肺癌合并贫血症状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改善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头痛,1例患者出现便秘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略大于权威文献报道[5],考虑原因可能为本研究所选案例有限。但同样能够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显著改善肺癌患者贫血症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从随访结果来看,患者生存期>6个月,提示改善和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对肺癌复发具有抑制作用,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并提高患者生存率。现阶段,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肺癌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药物最佳剂量,二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给药方式,使患者接受更加快捷方便的治疗,并从中获得最大临床治疗效果。当然,促紅细胞生成素在肺癌治疗领域的效果还需更多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白如玉,李亨芬,聂金梅,等.以VEGF/VEGFR为靶点的肺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05(2):461~462.
[2]彭洋.18例老年肺癌治疗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2,4(15):21~22.
[3]杨天潇.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2014,3(6):463~464
[4]张树风,戴启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05-25(3):170~171.
[5]胡艳正.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和RRM1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10):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