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是十分重要的。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如在教简易方程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再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几,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老师说:“不信咱们试试看,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让老师讲课。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先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举起手:学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为什么商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满起了,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引导学生思维,放手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
三.鼓励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这时因势而导,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探究乐趣
学习探究的过程,也包含着情感体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体验到乐趣。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课改的走势,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作者通联:636363四川省万源市皮窝乡中心小学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是十分重要的。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如在教简易方程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心中各自记住—个数,我说你心中的数加上几,再减去几,得数再乘几,只要你说出结果,我就能知道你心中想的是几,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回答:“不信!”老师说:“不信咱们试试看,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的让老师讲课。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先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举起手:学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为什么商不变?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满起了,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引导学生思维,放手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做保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
三.鼓励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这时因势而导,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大家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探究乐趣
学习探究的过程,也包含着情感体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体验到乐趣。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顺应了课改的走势,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作者通联:636363四川省万源市皮窝乡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