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量剧增,质量剧降,选题撞车,精品奇缺
就目前国内音乐图书出版存在的题材撞车、质量剧降等问题,9月25日,安徽文艺出版社在合肥主办首届音乐出版高峰论坛,请业内人士为其会诊。徐昌俊、梁茂春、蔡良玉、金兆钧、邹文琴、张殿英、宋瑾、吴玉霞、安瑞、李丹芬、朱晓谷、庄曜、张毅、谢林义、汤元龙、刘正功、徐海燕、洪少华等与会。
1984年成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是以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为特色的地方专业出版社。建社之初即开始涉足音乐图书出版,200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纳入安徽出版集团,根据集团统一发展战略,文艺社制定了“一年起步、两年上路、三年成规模、五年在细分市场进入全国前十位”的发展规划,目前出版物主要包括歌曲类、戏曲类、器乐类、理论类、音乐考试类、有声版类六大类。该社近些年加大了对音乐图书市场的开发力度,为进行音乐理论探讨今年专门成立了音乐编辑室;此次主办论坛,更是希望广交业内朋友,寻定位,找作者,解决问题,赢得效益。与会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音乐出版问题,真诚献计。
质量最是关键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打头炮,质量是其强调多遍的词汇:目前中国音乐出版市场空前繁荣,各路人马纷纷抢占市场,但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有些作者并没有出该类书的资质。出版社要正视这一问题。出版社的质量是关系到音乐教育的大事,因而要加强编辑队伍,定位清晰,眼光放远,做精品。徐昌俊建议安徽文艺出版社要做百年老店,要抓回头客;要在作者队伍上进行挖潜,不必寻名人而去。
“数量剧增、质量剧降、时有精品、杂乱无章。”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对当下音乐出版业现状的评价引起与会者广泛认同。他认为现阶段音乐出版正进入大发展时期,出书速度快得惊人,但有偿出书、自费出书现象极为严重,名人官员出书、领导挂名出书把出版社名声都弄坏了。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弊端就是:有书稿皆能出,质量问题却无从谈起。梁教授慨叹“像最早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严谨的出版单位如今太少了”。求异和个性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应思考的问题。寻找冷门,填补空白,追求领先,把握质量,出版珍品才是正路。
选题避免重复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邹文琴谈道:“目前教材重复非常多,常常打开几本书,曲目都是大同小异。”原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李丹芬积多年工作经验发现音乐出版存在着“几多几少”:琴谱类、作品类曲目、选题重复很多,理论类、专业类和普及类涉足的很少;介绍欧洲古典音乐类的出版物重复很多,介绍现当代世界各国音乐状况、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很少;资料性、技能技巧探讨类的选题很多,而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从背景方面和美学、审美的角度介绍的很少;成人的音乐比较多,对孩子们的需求满足很少、特别是针对家长和中小学教师的音乐普及读本很少。
与会者反映选题重复,造成读者无从选择。既浪费物力,更浪费人工。
强化品牌意识
抓重点的、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即使投入很大,也要打出品牌是与会代表开出的药方。梁茂春就这一问题谈得比较具体:出版社要用商品意识支持学术意识,用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占领市场。他还热心地开出了很多选题。南京传媒学院副院长庄曜、中央音乐学院宋瑾分别撰文,为安徽文艺出版社开列精品选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张殿英论述了赚钱养人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他说“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热爱民乐的人越来越多,能在民乐出版物方面加强力度,有计划、有针对出版一些民族管弦乐队的作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他主张安徽文艺出版社应做些长销书。
安瑞补充:出书关乎百年育人之事。出版界应力戒虚张声势的做法,“大全”、“指南”满天飞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音乐图书出版应加强对音乐史的研究开掘,加强学术性和权威性,加强市场调研。安徽文艺出版社可以畅销书养长销书,二者兼顾。
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早已成为安徽文艺出版社的作者,她写的有关琵琶演奏的书籍就摆放在会场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蔡良玉希望安徽文艺出版社要立足安徽、放眼世界,她发现中西方在音乐交流方面不对等:目前有关中国音乐方面的英文字典几乎没有,建议通过书籍、通过出版社,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音乐的窗口,以加强世界性的交流。”
上海歌剧院作曲家朱晓谷针对音乐出版物“民族音乐记谱不统一问题”建言:准确、简单、合理、规范的记谱是方便作曲家、演奏家、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的基本纽带。”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出席论坛并谈道:“音乐出版目前是安徽出版集团投入的重点,没有作者群很难生存、没有读者群就没有市场,我们要广泛拜访、邀请,增强沟通、加强合作。论坛就是希望让专家的才华和知识,通过安徽文艺出版社向全国音乐爱好者传播。”
论坛上,为促市场发行,安徽文艺出版社还与上海长沙苏州三家应邀到会专销音乐出版物的民营书店签约。今年5月,该社成为全国音乐图书出版联合体的理事单位。论坛标志着安徽文艺出版社将在新的平台上为中国的音乐事业添薪加瓦。
就目前国内音乐图书出版存在的题材撞车、质量剧降等问题,9月25日,安徽文艺出版社在合肥主办首届音乐出版高峰论坛,请业内人士为其会诊。徐昌俊、梁茂春、蔡良玉、金兆钧、邹文琴、张殿英、宋瑾、吴玉霞、安瑞、李丹芬、朱晓谷、庄曜、张毅、谢林义、汤元龙、刘正功、徐海燕、洪少华等与会。
1984年成立的安徽文艺出版社,是以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为特色的地方专业出版社。建社之初即开始涉足音乐图书出版,200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纳入安徽出版集团,根据集团统一发展战略,文艺社制定了“一年起步、两年上路、三年成规模、五年在细分市场进入全国前十位”的发展规划,目前出版物主要包括歌曲类、戏曲类、器乐类、理论类、音乐考试类、有声版类六大类。该社近些年加大了对音乐图书市场的开发力度,为进行音乐理论探讨今年专门成立了音乐编辑室;此次主办论坛,更是希望广交业内朋友,寻定位,找作者,解决问题,赢得效益。与会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音乐出版问题,真诚献计。
质量最是关键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打头炮,质量是其强调多遍的词汇:目前中国音乐出版市场空前繁荣,各路人马纷纷抢占市场,但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有些作者并没有出该类书的资质。出版社要正视这一问题。出版社的质量是关系到音乐教育的大事,因而要加强编辑队伍,定位清晰,眼光放远,做精品。徐昌俊建议安徽文艺出版社要做百年老店,要抓回头客;要在作者队伍上进行挖潜,不必寻名人而去。
“数量剧增、质量剧降、时有精品、杂乱无章。”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对当下音乐出版业现状的评价引起与会者广泛认同。他认为现阶段音乐出版正进入大发展时期,出书速度快得惊人,但有偿出书、自费出书现象极为严重,名人官员出书、领导挂名出书把出版社名声都弄坏了。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弊端就是:有书稿皆能出,质量问题却无从谈起。梁教授慨叹“像最早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严谨的出版单位如今太少了”。求异和个性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应思考的问题。寻找冷门,填补空白,追求领先,把握质量,出版珍品才是正路。
选题避免重复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邹文琴谈道:“目前教材重复非常多,常常打开几本书,曲目都是大同小异。”原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李丹芬积多年工作经验发现音乐出版存在着“几多几少”:琴谱类、作品类曲目、选题重复很多,理论类、专业类和普及类涉足的很少;介绍欧洲古典音乐类的出版物重复很多,介绍现当代世界各国音乐状况、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很少;资料性、技能技巧探讨类的选题很多,而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从背景方面和美学、审美的角度介绍的很少;成人的音乐比较多,对孩子们的需求满足很少、特别是针对家长和中小学教师的音乐普及读本很少。
与会者反映选题重复,造成读者无从选择。既浪费物力,更浪费人工。
强化品牌意识
抓重点的、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即使投入很大,也要打出品牌是与会代表开出的药方。梁茂春就这一问题谈得比较具体:出版社要用商品意识支持学术意识,用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占领市场。他还热心地开出了很多选题。南京传媒学院副院长庄曜、中央音乐学院宋瑾分别撰文,为安徽文艺出版社开列精品选题。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张殿英论述了赚钱养人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他说“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热爱民乐的人越来越多,能在民乐出版物方面加强力度,有计划、有针对出版一些民族管弦乐队的作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他主张安徽文艺出版社应做些长销书。
安瑞补充:出书关乎百年育人之事。出版界应力戒虚张声势的做法,“大全”、“指南”满天飞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音乐图书出版应加强对音乐史的研究开掘,加强学术性和权威性,加强市场调研。安徽文艺出版社可以畅销书养长销书,二者兼顾。
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早已成为安徽文艺出版社的作者,她写的有关琵琶演奏的书籍就摆放在会场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蔡良玉希望安徽文艺出版社要立足安徽、放眼世界,她发现中西方在音乐交流方面不对等:目前有关中国音乐方面的英文字典几乎没有,建议通过书籍、通过出版社,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音乐的窗口,以加强世界性的交流。”
上海歌剧院作曲家朱晓谷针对音乐出版物“民族音乐记谱不统一问题”建言:准确、简单、合理、规范的记谱是方便作曲家、演奏家、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的基本纽带。”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出席论坛并谈道:“音乐出版目前是安徽出版集团投入的重点,没有作者群很难生存、没有读者群就没有市场,我们要广泛拜访、邀请,增强沟通、加强合作。论坛就是希望让专家的才华和知识,通过安徽文艺出版社向全国音乐爱好者传播。”
论坛上,为促市场发行,安徽文艺出版社还与上海长沙苏州三家应邀到会专销音乐出版物的民营书店签约。今年5月,该社成为全国音乐图书出版联合体的理事单位。论坛标志着安徽文艺出版社将在新的平台上为中国的音乐事业添薪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