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区块链创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人坚称区块链技术将彻底颠覆互联网价值;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区块链行业遍地大忽悠。
撇开资本的泡沫,关注技术本身,或许能帮助我们看清这种新事物的客观现状。近期,《陆家嘴》联系到一位“技术流”的区块链领域连续创业者,前IBM区块链核心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家曹锋博士,请他聊一聊区块链创业路的方向。
曹锋博士曾3次获得IBM全球杰出技术成就奖,发表22篇国际顶级论文,获得30余项美国专利,并担任多个ACM IEEE顶级国际会议论坛主席。他也是中国区块链联盟ChinaLedger共同发起人,中物联区块链协会首席科学家。
《陆家嘴》:是什么推动你,投身区块链创业的?
曹锋:2015年的时候,区块链不像现在这么火,几乎没有人讨论。当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比区块链热门,而“云计算”是当时最牛的话题,人人都在谈论云计算。其实在2015年IBM就把区块链上升到了全球战略高度,当时我们内部争执的最大技术问题,就是区块链跟分布式数据库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分布式数据库只是被动共识,而非主动共识。分布式数据库并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同意,就能把数据写入数据库;但在区块链里不一样,区块链的记录必须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同意,才能被真正地写入区块链中。
那时候我预测,云计算可能会被区块链所取代。看清楚了技术方向,我就有一种使命感,就埋头做区块链的事情了。
《陆家嘴》:共识的价值在哪里,能展开具体讲一讲吗?
曹锋:这要从信息不对称讲起。信息不对称,就是少数人掌握信息,大多数人不掌握信息。
事实上,社会上不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在于掌握的信息不同。一个人比你更有钱,可能是因为他掌握了你不知道的信息;他掌握的信息比你知道的更准;你所获得的信息是一个相对来说低效的信息、一个垃圾信息、一个被误导的信息。后来互联网出现,把事情变得更复杂。现在每天信息多的让你都看不过来,这就是信息泛滥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妨叫它“新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巨头就是在新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共识,就是大家对一件事情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既没有缺的信息,也没有泛滥的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
传统上,多方达成共识需要反复沟通确认,当参与人数特别多的时候,达成共识非常困难;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新机制,大大提高了达成共识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这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
《陆家嘴》:现在“区块链爆款”应用还没大规模落地。你觉得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曹锋:很简单,如果我们把区块链看成一辆车的话,现在这辆车的车轮还没造好。区块链发展最大的障碍还是在技术层面。
再具体来说,区块链目前有两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第一是性能: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的区块链主链,目前链上交易差不多是每天30万笔。对比我们一个传统的大型网站,每一秒就能支持10万笔交易,中间性能差了28800倍。虽然区块链目前可以稳定运作,但离 “改变世界”、“无处不在”,还存在非常非常大的距离。
第二个方面是区块链“开环”。比特币属于区块链1.0版本,比特币区块链唯一的应用就是比特币,它的所有数据都是自身产生,不需要依赖于外部数据,是一个信息闭环;但是以太坊等区块链2.0版本中,出现了关键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需要依赖外部的信息、数据进行执行,这时候区块链就成一个“开环”的系统。怎样才能保证开环系统的高效、无差错?这是很难的挑戰。
目前我们很多区块链领域的创业者,如果参考区块链2.0版本,都会遇到外部数据信息规范的问题。
我们创业团队下决心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正在全力以赴做PCHAIN项目。PCHAIN的P有多个意思:Para(并行)和Poly(多链),以及 Public(公有)和Partition(分片)。PCHAIN是一套支持以太坊虚拟机(EVM)的原生多链系统,通过分区、多链、跨链等手段提升区块链性能,同时又以智能数据和知识图谱解决智能合约不闭环、依赖外部数据的问题。
《陆家嘴》:近期有一种说法特别火,叫“古典互联网和传统VC”,你觉得区块链真的改变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吗?
曹锋:可以这么看,之前的投资人跟创业者的关系是投资人相对有优势,拥有较多话语权;但是现在区块链飞速发展,你会发现区块链的项目相对更有话语权。因为区块链项目面临的资金选择更多样和富足,相应也提升了话语权。
《陆家嘴》:现在区块链创业项目多如牛毛,怎么分辨真假区块链?
曹锋:我觉得首先要确认它是否采用区块链底层系统。有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区块链节点的个数和节点的分布情况。它有几个节点?所有的节点都集中在一家吗?区块链上的数据结构是“分布式账本”,如果它都没做到分布式,那很显然是假的。如果所有的节点都在一家,那其实跟中心化的系统没有区别。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依据。
《陆家嘴》: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区块链领域创业的最大体验是什么?
曹锋:创业实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要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非常庆幸自己之前的科研经历。读博士或者做科研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做研究和创业,都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还是无法预料的。有时候人会感到很孤独,没有任何先驱前人的经验能够帮到你。
当然,创业和科研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科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人反复思考,去寻找最完美的答案;但是在创业过程中,有时候你永远无法追求完美,时间和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你只能寻找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答案。
这个世界很奇妙,因为面临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有时候一个决定,在当时看上去不是最优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回头发现其实当时做出了最好选择。
撇开资本的泡沫,关注技术本身,或许能帮助我们看清这种新事物的客观现状。近期,《陆家嘴》联系到一位“技术流”的区块链领域连续创业者,前IBM区块链核心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家曹锋博士,请他聊一聊区块链创业路的方向。
曹锋博士曾3次获得IBM全球杰出技术成就奖,发表22篇国际顶级论文,获得30余项美国专利,并担任多个ACM IEEE顶级国际会议论坛主席。他也是中国区块链联盟ChinaLedger共同发起人,中物联区块链协会首席科学家。
《陆家嘴》:是什么推动你,投身区块链创业的?
曹锋:2015年的时候,区块链不像现在这么火,几乎没有人讨论。当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比区块链热门,而“云计算”是当时最牛的话题,人人都在谈论云计算。其实在2015年IBM就把区块链上升到了全球战略高度,当时我们内部争执的最大技术问题,就是区块链跟分布式数据库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分布式数据库只是被动共识,而非主动共识。分布式数据库并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同意,就能把数据写入数据库;但在区块链里不一样,区块链的记录必须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同意,才能被真正地写入区块链中。
那时候我预测,云计算可能会被区块链所取代。看清楚了技术方向,我就有一种使命感,就埋头做区块链的事情了。
《陆家嘴》:共识的价值在哪里,能展开具体讲一讲吗?
曹锋:这要从信息不对称讲起。信息不对称,就是少数人掌握信息,大多数人不掌握信息。
事实上,社会上不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在于掌握的信息不同。一个人比你更有钱,可能是因为他掌握了你不知道的信息;他掌握的信息比你知道的更准;你所获得的信息是一个相对来说低效的信息、一个垃圾信息、一个被误导的信息。后来互联网出现,把事情变得更复杂。现在每天信息多的让你都看不过来,这就是信息泛滥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妨叫它“新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巨头就是在新的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共识,就是大家对一件事情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既没有缺的信息,也没有泛滥的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
传统上,多方达成共识需要反复沟通确认,当参与人数特别多的时候,达成共识非常困难;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新机制,大大提高了达成共识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这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
《陆家嘴》:现在“区块链爆款”应用还没大规模落地。你觉得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曹锋:很简单,如果我们把区块链看成一辆车的话,现在这辆车的车轮还没造好。区块链发展最大的障碍还是在技术层面。
再具体来说,区块链目前有两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第一是性能: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背后的区块链主链,目前链上交易差不多是每天30万笔。对比我们一个传统的大型网站,每一秒就能支持10万笔交易,中间性能差了28800倍。虽然区块链目前可以稳定运作,但离 “改变世界”、“无处不在”,还存在非常非常大的距离。
第二个方面是区块链“开环”。比特币属于区块链1.0版本,比特币区块链唯一的应用就是比特币,它的所有数据都是自身产生,不需要依赖于外部数据,是一个信息闭环;但是以太坊等区块链2.0版本中,出现了关键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需要依赖外部的信息、数据进行执行,这时候区块链就成一个“开环”的系统。怎样才能保证开环系统的高效、无差错?这是很难的挑戰。
目前我们很多区块链领域的创业者,如果参考区块链2.0版本,都会遇到外部数据信息规范的问题。
我们创业团队下决心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正在全力以赴做PCHAIN项目。PCHAIN的P有多个意思:Para(并行)和Poly(多链),以及 Public(公有)和Partition(分片)。PCHAIN是一套支持以太坊虚拟机(EVM)的原生多链系统,通过分区、多链、跨链等手段提升区块链性能,同时又以智能数据和知识图谱解决智能合约不闭环、依赖外部数据的问题。
《陆家嘴》:近期有一种说法特别火,叫“古典互联网和传统VC”,你觉得区块链真的改变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吗?
曹锋:可以这么看,之前的投资人跟创业者的关系是投资人相对有优势,拥有较多话语权;但是现在区块链飞速发展,你会发现区块链的项目相对更有话语权。因为区块链项目面临的资金选择更多样和富足,相应也提升了话语权。
《陆家嘴》:现在区块链创业项目多如牛毛,怎么分辨真假区块链?
曹锋:我觉得首先要确认它是否采用区块链底层系统。有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区块链节点的个数和节点的分布情况。它有几个节点?所有的节点都集中在一家吗?区块链上的数据结构是“分布式账本”,如果它都没做到分布式,那很显然是假的。如果所有的节点都在一家,那其实跟中心化的系统没有区别。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依据。
《陆家嘴》: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区块链领域创业的最大体验是什么?
曹锋:创业实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要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非常庆幸自己之前的科研经历。读博士或者做科研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做研究和创业,都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还是无法预料的。有时候人会感到很孤独,没有任何先驱前人的经验能够帮到你。
当然,创业和科研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科研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人反复思考,去寻找最完美的答案;但是在创业过程中,有时候你永远无法追求完美,时间和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所以你只能寻找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答案。
这个世界很奇妙,因为面临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有时候一个决定,在当时看上去不是最优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回头发现其实当时做出了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