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一年级的学生属于迹象思维,需要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和了解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析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做;小学数学;一年级;学习效率
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逐步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趣味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导示范,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的学生相对较为活泼,具有较强的好奇心[1]。该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通常都是运用直观思维,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实物的帮助和支持,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计数器、小棒、算盘等教具,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进行示范,再给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逐渐建立起清晰明了的图形表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运用直观操作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运用示范引领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有关“加与减”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12-9等于多少呢?应该如何计算呢?”。数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无法顺利计算这些问题,得到正确的结果。此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教具,准备好12根小棒,思考如何从这些小棒中取走9根,可以提出几种不同的运算方式。学生在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解决这一问题拥有三种解决方法:第一种,在12根小棒中,学生先去掉其中的2根,在运用剩下的10根小棒减去7根,那么就能得到最终答案;第二种,从10根小棒中去掉9根,再将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第三种,思考如何将9根小棒与几根小棒相加才能得到12根。在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实践操作,丰富知识体系
在“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感受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将自己的积木玩具带到课堂中。在上课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积木,并认真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寻找这些积木上的平面图形。之后,学生需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积木图形绘制到纸张上,既可以采用临摹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行绘制。借助直观的物体,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借助画一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由面到体的探索过程,将原本抽象、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变成直观且具体的图形,同时还能了解这些平面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物体上的某一个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平面图形对应的是哪个积木的哪个面,运用“认一认”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能画出正确的平面图形。在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长方形是用哪个积木绘制出来的?利用的是哪个积木的哪一个面?你能画出积木其他的面吗?”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与空间理念。
三、趣味训练,提高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3]。课后练习来源于教学内容,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了从根本上保证课后训练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训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保证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训练,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训练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在黑板上展示几组问题,如“上课时间是什么?什么时候放学呢?几点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呢?钟面上有什么?这两根针的名字是什么?这两根针在走动时有何不同?粗细有何特点?钟表上的时间是什么?钟表是如何显示整时刻的?”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发表正确的答案。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回答过程,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升。经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开展有趣的训练活动,正确引导学生,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难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桑乃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0(34):66.
[2] 张填.议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新课程导学,2020(22):88-89.
[3] 余芳.“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76):82-83.
关键词:教学做;小学数学;一年级;学习效率
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逐步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展趣味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导示范,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的学生相对较为活泼,具有较强的好奇心[1]。该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通常都是运用直观思维,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实物的帮助和支持,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计数器、小棒、算盘等教具,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进行示范,再给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逐渐建立起清晰明了的图形表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运用直观操作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运用示范引领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有关“加与减”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同学们,12-9等于多少呢?应该如何计算呢?”。数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无法顺利计算这些问题,得到正确的结果。此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教具,准备好12根小棒,思考如何从这些小棒中取走9根,可以提出几种不同的运算方式。学生在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解决这一问题拥有三种解决方法:第一种,在12根小棒中,学生先去掉其中的2根,在运用剩下的10根小棒减去7根,那么就能得到最终答案;第二种,从10根小棒中去掉9根,再将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第三种,思考如何将9根小棒与几根小棒相加才能得到12根。在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实践操作,丰富知识体系
在“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教师需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感受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2]。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将自己的积木玩具带到课堂中。在上课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积木,并认真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寻找这些积木上的平面图形。之后,学生需要将自己观察到的积木图形绘制到纸张上,既可以采用临摹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行绘制。借助直观的物体,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借助画一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由面到体的探索过程,将原本抽象、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变成直观且具体的图形,同时还能了解这些平面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物体上的某一个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平面图形对应的是哪个积木的哪个面,运用“认一认”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能画出正确的平面图形。在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长方形是用哪个积木绘制出来的?利用的是哪个积木的哪一个面?你能画出积木其他的面吗?”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与空间理念。
三、趣味训练,提高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3]。课后练习来源于教学内容,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切实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了从根本上保证课后训练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训练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保证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训练,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在上课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训练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在黑板上展示几组问题,如“上课时间是什么?什么时候放学呢?几点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呢?钟面上有什么?这两根针的名字是什么?这两根针在走动时有何不同?粗细有何特点?钟表上的时间是什么?钟表是如何显示整时刻的?”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发表正确的答案。教师需要记录学生的回答过程,评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升。经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开展有趣的训练活动,正确引导学生,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难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桑乃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0(34):66.
[2] 张填.议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新课程导学,2020(22):88-89.
[3] 余芳.“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7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