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产业人才培养情况不尽如人意,还具备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如何改善当前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状况,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服装产业人才 培养 对策
一、前言
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产业人才培养情况不尽如人意。一些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类似,过于看重服装技能的培训,恰恰忽视了服装设计的美学原则和时尚价值,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生命力,缺少足够的精神内涵。一些美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基本是沿袭工艺美术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带有浓郁的纯艺术教学的影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服装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这种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还具备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如何改善当前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状况,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现代科学技术使服装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服装产业的运作过程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也使得服装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这直接带动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逢国际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时期。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将服装加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我国服装业得此契机,促使服装加工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九十年代,我国的服装业实现了产业升级,迈向了世界服装生产大国之列。然而,虽然我国的服装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加工服装多,原创品牌少;品牌特色化不明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品牌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这就决定了我国难以成为"服装强国"。事实证明,要想跻身于世界服装强国之列,我國服装产业必须从生产型加工转变为品牌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被列入议事日程中。
毋庸置疑,服装专业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服装产业人才,需要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精心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快速适应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动态。
三、培养服装产业人才的对策
1.均衡化设置课程
服装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课程设置要强调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的均衡性,要淡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多接触复合型课程,使学生在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中不断提高素质。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该校为学生设置了写作、文学经典欣赏、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一系列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设置了西方艺术文明史、东亚艺术文明史等科学,旨在使学生对世界艺术文明史有一个大致了解,加深他们对艺术的了解;设置了地球科学、自然科学导论、统计分析等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设置了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旨在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使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应对社会的挑战。这些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值得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借鉴和参考。针对我国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有必要设置市场学、服饰文化学、服饰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学生设计出的作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也具备应有的文化底蕴,吸引别人的眼球。
2.职业化实施教学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这样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有鉴于此,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化,以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今,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继续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其每门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实践课时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织布小样机、针织机等,可以经常进行纺织品设计练习。再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其服装专业课程相当重视学生亲自设计服装的过程,效果图只是初稿,学生要特别重视效果图与成衣之间的制作过程,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作室是全天候开放的,师生可以一起投入到设计、生产过程中。又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除了项目实践课程,80%的课程都有实践环节,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放在工作室中,他们亲自研究各种服装面料的特征,完成服装制作过程,并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造型技法。这些先进服装院校的做法值得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积极采纳,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
3.灵活化组建师资
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质量也是决定服装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学院派"教师担任服装专业教学,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培养出高质量服装人才。有鉴于此,服装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可以多参与企业的设计、制作和生产流程,提升动手能力。高等院校也可以聘请优秀企业的骨干员工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带动本校教师一起为培养服装产业人才做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要想成为"服装强国",必须培养出高质量的服装产业人才。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师资力量,从多个方面入手,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服装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夷.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 J] . 美术学报, 2005( 4) .
[2] 吕学海. 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 J] . 设计艺术, 2005( 1) .
[3]王越平. 教育新观念与我国服装教育改革[ J] . 纺织教育, 2002( 1) .
[4]张渭源,卞向阳. 后配额时代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的发展走向. 中国服装[ J] .2005( 9) .
[5]李正.高等服装教育观念的碰撞与统一[ J] .中国服装,2003.
[6]袁仄.中国服装忧思展望---三思:服装教育[ J] .中国服装, 2003( 14)
[7]史林.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服装产业人才 培养 对策
一、前言
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产业人才培养情况不尽如人意。一些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教育类似,过于看重服装技能的培训,恰恰忽视了服装设计的美学原则和时尚价值,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生命力,缺少足够的精神内涵。一些美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基本是沿袭工艺美术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带有浓郁的纯艺术教学的影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服装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这种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还具备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如何改善当前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状况,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现代科学技术使服装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服装产业的运作过程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也使得服装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这直接带动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逢国际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时期。国外发达国家开始将服装加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我国服装业得此契机,促使服装加工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九十年代,我国的服装业实现了产业升级,迈向了世界服装生产大国之列。然而,虽然我国的服装产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加工服装多,原创品牌少;品牌特色化不明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品牌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低。这就决定了我国难以成为"服装强国"。事实证明,要想跻身于世界服装强国之列,我國服装产业必须从生产型加工转变为品牌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被列入议事日程中。
毋庸置疑,服装专业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服装产业人才,需要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精心设计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快速适应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动态。
三、培养服装产业人才的对策
1.均衡化设置课程
服装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课程设置要强调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的均衡性,要淡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多接触复合型课程,使学生在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框架中不断提高素质。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该校为学生设置了写作、文学经典欣赏、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一系列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设置了西方艺术文明史、东亚艺术文明史等科学,旨在使学生对世界艺术文明史有一个大致了解,加深他们对艺术的了解;设置了地球科学、自然科学导论、统计分析等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设置了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旨在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使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应对社会的挑战。这些复合型课程的设置值得我国高等院校积极借鉴和参考。针对我国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有必要设置市场学、服饰文化学、服饰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学生设计出的作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也具备应有的文化底蕴,吸引别人的眼球。
2.职业化实施教学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这样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有鉴于此,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化,以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今,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继续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其每门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实践课时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织布小样机、针织机等,可以经常进行纺织品设计练习。再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其服装专业课程相当重视学生亲自设计服装的过程,效果图只是初稿,学生要特别重视效果图与成衣之间的制作过程,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作室是全天候开放的,师生可以一起投入到设计、生产过程中。又如日本文化服装学院,除了项目实践课程,80%的课程都有实践环节,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放在工作室中,他们亲自研究各种服装面料的特征,完成服装制作过程,并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造型技法。这些先进服装院校的做法值得我国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积极采纳,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
3.灵活化组建师资
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质量也是决定服装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学院派"教师担任服装专业教学,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培养出高质量服装人才。有鉴于此,服装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可以多参与企业的设计、制作和生产流程,提升动手能力。高等院校也可以聘请优秀企业的骨干员工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带动本校教师一起为培养服装产业人才做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要想成为"服装强国",必须培养出高质量的服装产业人才。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师资力量,从多个方面入手,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服装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夷.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 J] . 美术学报, 2005( 4) .
[2] 吕学海. 服装教育与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由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 J] . 设计艺术, 2005( 1) .
[3]王越平. 教育新观念与我国服装教育改革[ J] . 纺织教育, 2002( 1) .
[4]张渭源,卞向阳. 后配额时代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的发展走向. 中国服装[ J] .2005( 9) .
[5]李正.高等服装教育观念的碰撞与统一[ J] .中国服装,2003.
[6]袁仄.中国服装忧思展望---三思:服装教育[ J] .中国服装, 2003( 14)
[7]史林.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