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十字古训道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它关系着人类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更进一步说,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旦忽视食品安全问题,会对人类健康、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在我国为何食品安全屡查屡禁,却仍层出不穷?本文将借由当下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探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监管
在工业化及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食品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逐渐向社会化转变,食品安全的隐患也随之增加[1]。因此,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也成为近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却愈演愈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焦点。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1.1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但食品产业依然危机四伏。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从混有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到夹杂瘦肉精的双汇肉制品,染色馒头、牛肉膏、硫磺姜、回炉面包、铬超标的"毒胶囊"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卫生部统计,2013~2014短短两年内我国食物中毒11216人,死亡219人。其中食物中毒较大事件150起,中毒1941人,死亡219人;报告一般事件162起,中毒9275人。
1.2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和污染性食品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顽疾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致使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市场上出现。尤其在农村市场因其价格低廉,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地方工商部门打击力度不够,致使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被人们食用;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将过期食品重新打包后,再销售供人们食用;一些生产厂家使用添加剂的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还有一些不法之徒甚至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禁用的化学添加剂,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很大损害。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生物源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对食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等[2] [3]。卫生部于2014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指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也最多,占总数的67.72%;2015年第一季度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仍为最多,占总数的 63.75% 。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生物污染仍居食物中毒的首位。
2.2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
据卫生监察部门的调查发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的原因。一是源头污染,就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农药、兽药(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残留。二是环境污染物给食品卫生带来影响,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
2.3部分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问题,是食品安全的关键[4]。食品的质量是要靠生产经营者自律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公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责任,进行非法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等环节中超量、违规地使用食品色素、激素、防腐剂等成分,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2.4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检测制度不完善
食品安全工作年年提,但事故仍频频发生,"苏丹红、毒药火腿、毒胶囊、黑作坊" 等事件让人们不寒而栗,虽然事故发生后,各级有关部门都行动迅速,查禁措施也十分得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管,总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突击行动。
2.5消费者
第一、消费者不明真相:食品安全信息长期透明度和公开度不够,我国的上报制度只对上级政府负责,不对消费者负责,消费者一直处于"不明真相"的状态。其实,对问题食品企业高频次曝光,让消费者发挥自觉抵制作用远比通过监管部门对企业罚款处罚更有效。第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广大群众是食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事故的受害者。在信息化的今天,仍然存在一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安全食品的基本辨别常识,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商家的违法违规生产。
3对策
3.1净化市场源头
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国家应加强对农残的检验和控制。首先,可以要求每个地方的所有食品都从几个集散地进货,否则就视为非法食品,如此一来就可以统一监管食品来源。其次,每个城市的工商和公共卫生人员每天都在这些食品进入城市和农村的集散地,对各种待进入市场的食品按《食品安全法》进行检查,如果产品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如农药、重金属、激素等超标,就拒绝给予进入市场的证明,或没收就地销毁。第三,通过检查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上如实注明生产所用的原料、制作过程、产地、生产者、经销商等等,做到有据可查。
3.2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5]。
3.3完善检测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完善现有的检测制度,参考发达国家的食品管理方式,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并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监测制度。政府要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就必须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自查、抽查和督查三个重点,公布查处结果,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3.4加大媒体曝光,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第一,在网上晒一晒相关执法部门的责任。让全国老百姓都看到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谁该负责,如此一个做法自然会让相关执法部门有了压力,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二,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应及时爆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关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知消费者,并建立相关的信息发布长效机制。
3.5增強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应培养进正规店、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留意识别优劣食品的知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要增强维权意识,积极为有关部门提供线索,主动协助监管部门的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会对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3.6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罚到位"
要想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要罚到位,罚的让违法乱纪者感到痛。首先要对那些渎职,推诿扯皮,消极工作、贪污腐败的执法监督人员进行惩罚,要对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执法部门进行问责。其次,要对那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商贩进行重罚,要让他们知道,挣一分黑心钱他们将会用数倍的钱来偿还,而且还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最后的结局将是身败名裂,钱财两空。
参考文献
[1] 蔡花真.张德广.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杨玉芬.浅议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止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2).
[4] 高晓波.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J].湖南农机,2007(07).
[5] 王凤平.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5,(09).
作者简介:
贾玉娟(1980--),女,甘肃兰州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
孙向春(1982-),男,甘肃定西人,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作物育种栽培研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监管
在工业化及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食品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现代化,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逐渐向社会化转变,食品安全的隐患也随之增加[1]。因此,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也成为近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却愈演愈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焦点。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1.1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但食品产业依然危机四伏。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从混有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到夹杂瘦肉精的双汇肉制品,染色馒头、牛肉膏、硫磺姜、回炉面包、铬超标的"毒胶囊"事件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卫生部统计,2013~2014短短两年内我国食物中毒11216人,死亡219人。其中食物中毒较大事件150起,中毒1941人,死亡219人;报告一般事件162起,中毒9275人。
1.2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和污染性食品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顽疾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致使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市场上出现。尤其在农村市场因其价格低廉,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地方工商部门打击力度不够,致使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被人们食用;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将过期食品重新打包后,再销售供人们食用;一些生产厂家使用添加剂的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还有一些不法之徒甚至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禁用的化学添加剂,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很大损害。
2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生物源是影响我国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对食品安全性造成影响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等[2] [3]。卫生部于2014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指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也最多,占总数的67.72%;2015年第一季度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数仍为最多,占总数的 63.75% 。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生物污染仍居食物中毒的首位。
2.2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
据卫生监察部门的调查发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的原因。一是源头污染,就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农药、兽药(抗生素、激素)和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残留。二是环境污染物给食品卫生带来影响,重金属污染和水污染日趋严重。
2.3部分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问题,是食品安全的关键[4]。食品的质量是要靠生产经营者自律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公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责任,进行非法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等环节中超量、违规地使用食品色素、激素、防腐剂等成分,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2.4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检测制度不完善
食品安全工作年年提,但事故仍频频发生,"苏丹红、毒药火腿、毒胶囊、黑作坊" 等事件让人们不寒而栗,虽然事故发生后,各级有关部门都行动迅速,查禁措施也十分得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管,总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才突击行动。
2.5消费者
第一、消费者不明真相:食品安全信息长期透明度和公开度不够,我国的上报制度只对上级政府负责,不对消费者负责,消费者一直处于"不明真相"的状态。其实,对问题食品企业高频次曝光,让消费者发挥自觉抵制作用远比通过监管部门对企业罚款处罚更有效。第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广大群众是食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事故的受害者。在信息化的今天,仍然存在一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安全食品的基本辨别常识,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商家的违法违规生产。
3对策
3.1净化市场源头
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国家应加强对农残的检验和控制。首先,可以要求每个地方的所有食品都从几个集散地进货,否则就视为非法食品,如此一来就可以统一监管食品来源。其次,每个城市的工商和公共卫生人员每天都在这些食品进入城市和农村的集散地,对各种待进入市场的食品按《食品安全法》进行检查,如果产品达不到基本的要求,如农药、重金属、激素等超标,就拒绝给予进入市场的证明,或没收就地销毁。第三,通过检查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上如实注明生产所用的原料、制作过程、产地、生产者、经销商等等,做到有据可查。
3.2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5]。
3.3完善检测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完善现有的检测制度,参考发达国家的食品管理方式,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并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监测制度。政府要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就必须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自查、抽查和督查三个重点,公布查处结果,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
3.4加大媒体曝光,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第一,在网上晒一晒相关执法部门的责任。让全国老百姓都看到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谁该负责,如此一个做法自然会让相关执法部门有了压力,从而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二,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应及时爆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关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知消费者,并建立相关的信息发布长效机制。
3.5增強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应培养进正规店、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留意识别优劣食品的知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要增强维权意识,积极为有关部门提供线索,主动协助监管部门的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会对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3.6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定要"罚到位"
要想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要罚到位,罚的让违法乱纪者感到痛。首先要对那些渎职,推诿扯皮,消极工作、贪污腐败的执法监督人员进行惩罚,要对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执法部门进行问责。其次,要对那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商贩进行重罚,要让他们知道,挣一分黑心钱他们将会用数倍的钱来偿还,而且还将面临法律的严惩,最后的结局将是身败名裂,钱财两空。
参考文献
[1] 蔡花真.张德广.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杨玉芬.浅议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止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2).
[4] 高晓波.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J].湖南农机,2007(07).
[5] 王凤平.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5,(09).
作者简介:
贾玉娟(1980--),女,甘肃兰州人,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
孙向春(1982-),男,甘肃定西人,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作物育种栽培研究。